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趣。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趣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质量
一、开设活动,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普及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学习就是一种生活工具,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为此,初中语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学习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而是学以致用,初中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老师的讲授,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把这些语文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行为、思想中去,成为学生能力的一部分。初中生爱热闹,喜欢表演,喜欢竞争,也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许,为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上可以巧妙的开设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实现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统一,一方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语文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内容必须针对学习内容,要有效的整合教材内容,所有的活动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前提。这些语文活动可以是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三笔字比赛、背诵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各展所长,让他们获得自信和快乐,并收获学习之外的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变化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多媒体于声、形、像多种功能于一体,这种动态的、灵活变化的功能备受学生青睐。传统的教学手段因其框框化、呆板化,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大显身手,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动画、影像和声音,使教材变得生动,并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把教材中艺术美、意境美完全地、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竞争,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与好胜心强。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多让学生之间产生竞争,形成矛盾。他们要想解决矛盾,就要理清知识脉络,把问题搞清楚,这样,学习就不再是单调的事了。如要解决某一问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学生们就会各显其能,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把问题解答得圆满,让自己的小组处于领先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的效率也很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采用幽默,挖掘兴趣
照本宣科,古板单调的教学风格,一般教学效果不佳。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和一门科学,有一定的规则遵循,那就是学生兴趣得到激发了,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自觉学习,那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语文知识本来就很枯燥乏味,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轻松幽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适当的调侃可以实现幽默课堂,到调侃不能为了娱乐而调侃,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多数都是相关的,并且对于语文课文的学习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为此,开展名人轶事,幽默故事,哲理小品等也可以辅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在学习韩愈的文章时,需要让学生了解韩愈的基本情况和文章的创作背景,这些是学好文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采取幽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韩愈做官的角度,我说七品是芝麻官,九品是菜籽官,四品是蚕豆官,这是学生被逗笑了,然后我把话题一转?韩愈的做官经历就是经过这样的过场的,这时候学生很急迫了解韩愈的官场之路,这就吸引到了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对下面文章的学习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参考文献:
[1]李涛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2]张年松.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质量
一、开设活动,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普及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学习就是一种生活工具,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为此,初中语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学习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而是学以致用,初中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老师的讲授,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把这些语文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行为、思想中去,成为学生能力的一部分。初中生爱热闹,喜欢表演,喜欢竞争,也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许,为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上可以巧妙的开设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实现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统一,一方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语文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内容必须针对学习内容,要有效的整合教材内容,所有的活动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前提。这些语文活动可以是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三笔字比赛、背诵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各展所长,让他们获得自信和快乐,并收获学习之外的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变化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多媒体于声、形、像多种功能于一体,这种动态的、灵活变化的功能备受学生青睐。传统的教学手段因其框框化、呆板化,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大显身手,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动画、影像和声音,使教材变得生动,并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把教材中艺术美、意境美完全地、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竞争,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与好胜心强。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多让学生之间产生竞争,形成矛盾。他们要想解决矛盾,就要理清知识脉络,把问题搞清楚,这样,学习就不再是单调的事了。如要解决某一问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学生们就会各显其能,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把问题解答得圆满,让自己的小组处于领先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的效率也很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采用幽默,挖掘兴趣
照本宣科,古板单调的教学风格,一般教学效果不佳。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和一门科学,有一定的规则遵循,那就是学生兴趣得到激发了,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自觉学习,那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语文知识本来就很枯燥乏味,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轻松幽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适当的调侃可以实现幽默课堂,到调侃不能为了娱乐而调侃,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多数都是相关的,并且对于语文课文的学习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为此,开展名人轶事,幽默故事,哲理小品等也可以辅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在学习韩愈的文章时,需要让学生了解韩愈的基本情况和文章的创作背景,这些是学好文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采取幽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韩愈做官的角度,我说七品是芝麻官,九品是菜籽官,四品是蚕豆官,这是学生被逗笑了,然后我把话题一转?韩愈的做官经历就是经过这样的过场的,这时候学生很急迫了解韩愈的官场之路,这就吸引到了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对下面文章的学习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参考文献:
[1]李涛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2]张年松.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