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著作《论语》中寻找灵魂的栖居之所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ytt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名陈首军。1973年生,四川都江堰人。
  1997年底进入成都电视台工作,历任节目主持人、栏目制片人、部门负责人等,现为成都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主持人。国学启蒙教育倡导者,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青联常委,四川省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社科普及基地副主任。
  中国播音主持 “金话筒奖”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艺德标兵”,中国家庭教育公益人物,全国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全国社科普及先进个人,成都市国学推广公益大使,成都市全民阅读推广公益大使。
  喜欢读书,喜欢藏书。
  若有朋友问,这些年影响你最大的是哪本书啊?我大概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
  回想起最初读《论语》时的情景,实在不曾想到它眼下会有这般“红火”。那是在二十多年前,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也不知从哪里找来的一本《论语选译》,上课时便偷偷地藏在课本下面读,不知不觉便被吸引住了——尤其觉得它比当时的语文书有趣得多。
  印象最深的,是“孺悲欲见孔子”一段。其实,这是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有一次,一个叫孺悲的人想见孔子,孔子可能不喜欢这个人,于是就假称自己有病不能见客,可是等到孺悲的手下刚刚出门,孔子就急急忙忙拿过瑟来,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的手下听见——说白了,我不是真病,就是不想见你!
  为什么这个小故事会让十四五岁的我觉得那般有趣且记忆犹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时周围师长们的言谈中,孔子是个严肃古板,甚或有些穷酸迂腐的老先生,可这个故事里的孔子却大大不同:性情率真,甚至还有点儿幽默搞怪。
  在那时的记忆中,《论语》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也挺好玩儿。有一回,孔子领着好些学生到了武城,听到琴瑟歌诵之声,孔子莞尔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啊?”武城的父母官正是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回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礼乐之道就懂得爱人,老百姓学礼乐之道就会听从管理。’”这可是话中有话,分明是在说孔子自相矛盾啊!不过,身为老师的孔子却没有生气,反而说:“同学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跟大家开开玩笑。” ——您看,孔子还会跟学生开玩笑,这和师长们提到的那个高高在上的孔子也截然不同!
  于是,那时的我曾大胆猜测:其实那些师长们并不了解孔子,也没有谁真正读过《论语》,至少,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
  而后,上了大学中文系,本以为定会有老师好好讲讲《论语》,结果,一等四年,《论语》仅作为古汉语课程的部分内容被短暂分析过,并没有受到特殊关注。也罢,还是自己慢慢读吧……
  读着读着,越发觉得人们对孔子有不少的误会。比如,常听人说做事应“三思而行”,并指出这是孔子的名言。其实,主张“三思而行”的是季文子,孔子则认为“再,斯可矣”。也就是说,孔子觉得太过多虑会带来行动上的迟缓,所以遇事完全不必顾虑太多。
  再比如,有友人评说某某时,说他如孔子般中庸,不愿得罪人、没有立场,且如孔子般“以德报怨”。其实《论语》里写得明明白白,孔子最不喜欢好好先生,大呼“乡愿,德之贼也”;而且,孔子主张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而坚决不主张用恩德来回报怨恨。至于说“中庸”,这更是我们把一个正面的词变成贬义的典型,“中庸”其实和我们中学课本上的一篇白话文《恰到好处》讲的大体是一个意思,而含义显然深刻多了,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啊!
  这样的误会不胜枚举。
  近些年来,《论语》似乎火起来了。
  电视上有专家讲《论语》,课堂上要求学生读《论语》,若走进书店,更会发现有关《论语》的各类书籍非常多,可谓汗牛充栋。
  不过,到底有多少人把这一万五千余字的书真正读完过,到底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读这部书并从中受益呢?无法统计。只是,笔者私下寻思,《论语》至少没有表面上那般热闹吧……
  比如,最近几年,有不少地方要求孩子学《弟子规》,却往往会删掉其中“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当笔者请教一位编写国学教材的专家,为何要删去该段时,得到的回答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再提“守孝三年”,也太封建落后了吧!其实,如果细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学生宰我就已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三年守孝太长,一年可以吗?而孔子的回答则显然超越了两千五百年——守孝三年不是随意定下的,那是因为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有可能脱离父母的怀抱,这三年时间里,父母常常会为孩子夙兴夜寐、寝食难安。而父母去世之后,孩子用三年时间怀念父母,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如果真的深爱父母,在父母离开后不久便大吃大喝、莺歌燕舞,难道不会觉得心里不自在吗?
  再回顧读《论语》的二十余年,到底它给我带来了些什么呢?可能无法去梳理,更无法一一道出,但却能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偶尔一个火花闪现,《论语》里的只言片语便可打动我的心扉,鼓舞我的志气。有一次,朋友批评我的衣服档次太低、质地不佳,与所谓“公众人物”形象不符,我脱口而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与同事去某单位联系合作,报上姓名,对方并没听说过我,同事很是不平,我则淡淡一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晚上加班饿了,提议同事至路边摊吃碗面,同事觉得被人看见恐不妥,我张口就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有时在饭局上,听到同桌人讲带些颜色、让人捧腹的所谓笑话,忽然耳边会传来孔子的告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于是恨不得赶紧逃离;读追忆文革的散文,有时甚至默想,倘若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数百无知而疯狂的批判者,是不是也能如梁漱溟先生那样缓缓道出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正于此,读《论语》在我而言,已不再是单单读一部书,更是在给自己的灵魂寻找安身之处。
  猛然想起钱穆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
  “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用此语做结,似乎再恰当不过。
其他文献
摘要:莎士比亚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堪称文学领域的精髓。《暴风雨》作为他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其中大量隐喻的运用娴熟生动。本文将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进行研究,从语言叙事、文本结构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来对文中的隐喻进行深刻地剖析,从而让读者对其中的技巧和构思有一个更深的领悟。  关键词:莎士比亚 《暴风雨》 隐喻语言  引言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作为其最后
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金牌节目主持人,四川省人大代表。  先后主演《船过三峡》《脊梁》《警察》《第二十九棵树》等十余台话剧;大型音乐歌舞诗剧《5·12,不能忘却的记忆》《瑾娘》《空房子》《大腕》《杨虎城的最后岁月》等三十余部影视剧。曾荣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四川省“文华表
书名: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判  作者:朱丕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516106075  定价:39元  处于变革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踏上了理论化的道路。沿着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之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讨论,展开评判,是透彻感知与把握其文学特色的有效方式。朱丕智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判》一书立足于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基础问
摘要:XML作为一种标记语言,其强大的数据描述能力以及和平台无关性,使之成为新一代数据表示和交换的标准。现在XML已经成为信息行业重要的技术之一。本文从高职院校开展XML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出发,围绕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XML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0-069
摘要: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多线程应用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了线程之间的通讯的顺畅。通过对C#中多种线程方法的研究,有效地完成了它们之间的同步运行。  关键词:生产者和消费者;C#;线程同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163-02  Study on Producer and Consumer Multi-threaded Synchr
摘要:媒体资产管理(MAM)系统包含数字媒体的采集,编目,管理,传输和编码转换,该文描述了基于Web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为电视台用户更好地保存、管理、利用、以及重复利用媒体资产提供了高效的保证。  关键词:媒体资产;Web;三层架构;.Net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662-01  The Design and Imp
2018年是屠格涅夫诞辰200周年,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90周年,高尔基诞辰150周年。近200多年来,俄罗斯文学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其伟大之处在于,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又不局限于本民族,更多唱响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主题,对世界各国的人民和作家都产生过影响,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笔举足轻重的精神财富。俄罗斯文坛也堪称是群星璀璨,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创作构成了俄罗
摘要:该文对C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将课堂教学分为知识引入,详细讲解和内容总结三个阶段,根据各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将案例教学、阶梯教学、举例教学和传统的讲授教学各方法优势互补地结合起来应用在C程序设计课程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C程序设计;案例教学;阶梯教学;举例教学;讲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284-02  A Clas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一组以“乡村田园”为主题的课文。有展现古代田园风情的《古诗词三首》,有表现江南人乡村生活智慧的《天窗》,有描绘春天迷人景色的《三月桃花水》,还有描摹乡村人家四季风景的《乡村人家》。对于这一组课文的教学而言,我们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在人文层面,通过沉浸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田园的宁静、淳朴与美好;在语言层面,更多地调用多焦距视野,激发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重
【摘要】统编教材有相对完备的助学系统。加大方法指导力度,成为使用统编教材的内在要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学习工具,能让方法指导的过程变得清晰、有序、直观、具体。本文认为,可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改进指导形式,优化指导过程,理要素图示起点,读习题图解要点,抓语言图明落点,巧运用图显重点,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方法指导中的作用,提升方法指导的效率,彰显方法指导的助学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