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白薯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人称的白薯,又称地爪、红薯、红苕、蕃薯。我们家乡,也许是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原因,不种白薯。每年庙里唱戏的时候,便有不少小贩,其中就有外乡农民担了白薯来卖。那时候,我还很小,向爷爷要枚铜板,买一块白薯,细细长长,皮儿紫红,嚼了几口,也没有嚼出什么味来,便丢到大庙大门背后去了。后来参了军,先是行军打仗,全国解放后又在“军官食堂”就餐,白薯也就很少吃到了。直到三年自然灾害,这不起眼的白薯却救了不少人的命,包括我的老婆孩子。
  白薯在所有的蔬菜和薯类中,价格最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在城市购买白薯需要粮票,但一斤粮票就可购买五斤,每斤不到五分钱。如今,随着物价上涨,一斤也只在一元钱左右,仍是最便宜的。在逝去的年代里,它曾是穷苦人家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不要说农民,就是我们这些当年吃“官粮”的军官,对它也不能小视。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城市居民定量大人24斤,小孩6—10斤不等。我妻子和两个两三岁的孩子,每月总共42斤粮,只能用稀饭、菜汤维持生命。我们空气动力研究所直工科的李登科科长,向基建部门要了几分地(买来准备盖房还没有施工的土地),分给我们每个助理员一小条,我们种上白薯,秋后每人收了200来斤,让老婆孩子吃了几顿饱饭。这事,虽然在几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那些也曾被白薯救过命的“左派”人物贴出大字报,说这是搞资本主义,大批特批,但我还是要感谢李科长,感谢白薯。
  如今,市场繁荣,只要有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但每当我看到推车卖的烤白薯,心里就涌起一股亲切感,身不由己地走去买上几块,绝不和小贩讨价还价,这除了朱子治家格言的宽厚教导“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之外,我还认为白薯的价格,是不能以正常价格来计算的。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伯母膝下有3男两女,都在千里之外的边远省份工作。自从伯父去世后,伯母变得忧郁起来,常闷坐在房间里发愣。她不愿去敬老院,独自守在老屋里,只有一个保姆作陪。  逢双休,我便抽点时间去看望她,顺便帮她料理一些家务。这也是老人家最高兴的日子。她并不在意我给她干家务活,因为家里有保姆,她最大的兴趣是跟我谈家常。  听伯母谈家常是件很吃力的事,因为她的谈话内容繁杂又陈旧,说来说去都是讲过去怎么受苦,怎样支撑这
3个多月前,我在单位主动申请了提前病退。幾天后,单位的病退文件发下来了。不经意间,我也成了退休老太。按照单位的规定,我还有一年多才正式退休。同事们不免惊讶,我却如释重负,把这看成是一件不大的喜事。虽然每月领的钱不多,但也算是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了一点保障。  离开单位那天,单位为退休的职工开了个小型欢送会,也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毕竟是离别的场面,气氛算不上热闹。不管过去彼此有什么误会和冲突,到那一
编者的话:  现代人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只知道享受家长或其他长辈的关爱,却不知感恩回报。  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一定全在孩子,家长们往往只顾用爱去包围孩子,却经常忽略了教会他们如何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如何去回报。  下面这组北京景山学校师生的小文,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爱是怎样在几代人之间流动的。    《倾斜的爱》是某期《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人发现自己和父亲、儿子之间的爱,是倾斜的爱:父亲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