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刀郎木卡姆旋律性伴奏乐器有卡龙琴、刀郎艾捷克与刀郎热瓦普,乐器在表演进程中围绕歌唱音调以一定模式进行不完全跟腔伴奏,从而产生了特有的多声形态.以“套”为单位的刀郎木卡姆在表演进程中随着节拍与速度发展,伴奏音调由丰富多变逐步转向简单固化,织体形态历经自由复调、支声复调、综合过渡、音型化主调四个阶段.和音类型在“即兴模式”与“稳态结构”二者间不断转换,伴随着“即兴模式”由强至弱,“稳态结构”逐渐凸显.量化显示,刀郎木卡姆的多声形态具有规律,但“混杂”依然是其音响的典型特征.文章从群体内隐的文化观念、客观局限的器身属性、乐舞现场的视听需求、转换生成的材料选择四个方面对这种“混杂”音响的成因进行了综合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