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新冠海外隔离国内医生网上为我问诊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为线上课程后空无一人的校园
给邻居送口罩和祝福语

囤货自救


  屋内是安静的,继续着一日三餐的生活,好像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荒废。打开手机,又和屋外联系起来,社交媒体上一刻不消停的消息和新闻提醒着自己,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吵吵闹闹的故事里,留学生不知不觉也成了主角。
  踏上飞往东方的航班,看到防疫人员背上的“欢迎回家”几个潦草的字,吃到隔离酒店丰盛的家的味道时候,祖国带来的安全感抵得上所有的委屈和焦虑。
  然而面对未知的物资问题,医疗环境,社会环境,还是有很多人像我一样选择了留下来。因为机票难买,因为路途太遥远太折腾,因为担心路程中染上疾病,因为担心传染了无辜的人,因为担心影响了家里人,因为不愿被指责“千里送毒”,因为考试未定,担心没法返回英国,所有努力功亏一篑……有千千万万个理由支持自己选择了留下来,而这些理由里,多多少少有些不甘心,不甘心辜负了可以在海外留学的这段时间,不甘心人生里重要的一个阶段草草结束,不甘心和老师朋友们突然的告别,再见就不知道是何时何地。好像留在伦敦,就可以好好地画一个不算太差的句号,用一种有勇气的方式独自地去面对这样一个难题。于是告诉自己,只需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安稳地度过这段时间:备好物资,不出门,好好学习。
  决定留下来之后,事情变得简单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储备足够的物资。3月初,得知家和学校几百米都有了本地确诊病例,我就瞬间紧张起来,开始陆陆续续购入一些消毒用品,减少不必要出门,即使出门也开始戴上口罩。当时英国的口罩等防护物资已经全面断货,万幸在2月初的时候,我和室友三个人买的一百个口罩到货一半。因为有了武汉的经验,所以对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也有了些预判,在物资准备和防护上心里有谱。首先是备足了至少够三个月的米面干粮,以及螺蛳粉和巧克力薯片等小零食,这些小零食也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关键点,考虑到新鲜水果蔬菜不容易买,所以冻蔬果、蔬菜水果罐头、果脯等也需要备着以防万一,肉类制品也把冰箱冷冻格塞得满满当当,可以撑上两三周。要是遇到极端情况断水断电了,那么足够份量的小面包和矿泉水也是不可少的,而消毒用品,洗手液和英国人眼中的万能药“扑热息痛”在3月初开始大面积断货和限购,从这才稍微感觉到市民对疫情发展开始紧张起来。等我反应过来需要买些酒精消毒的时候,所有的药房都已经基本断货,连续刷了好几天网站,跑了十几家线下药店,才终于找到了两瓶。
  所有东西准备好之后,虽然对症的药品没法买到,但是焦虑少了很多。

  3月底,英國宣布全民居家隔离,英国人开始恐慌起来,超市货架越来越空,线上超市排队几万人,需要等七八个小时才能进入购物页面,所有的网超配送时间都排满了,即使外卖也需要等至少一星期才能收到,早早就准备好物资的我长舒一口气。两周后物资短缺的恐慌才终于被缓解,线下商超物资供应正常,并且专门为老人提供了专门的购物时间、安全性更高的线上购物,由于配送人力短缺,持续了两个月也还是能难抢到配送时间。

祖国的援助从世界的另一头赶来


  出乎意料的是,虽然2月以来自己的生活就是学校,家和超市三点一线,在3月的时候,还是出现了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状。从小到大发烧次数屈指可数的我,开始鼻塞,喉咙不适,轻微咳嗽,高烧,持续低烧,乏力……当时,微信群里一个曼城女生高烧一周多次晕厥却还是被医院拒收的消息,以及轻症不能被检测只能居家隔离,结果一家人都出现了症状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不能自行去医院,非重症救护车不会过来,没有合适的药物,英国的社区医院停止预约(平时即使预约也只能预约到两周后),虽然觉得自己感染的概率非常低,但是无可避免地恐慌了。
  幸运的是,国内对海外的支援非常迅速地组织了起来,先是有非常详尽的防护方法及诊断救治的多国语言翻译版本,然后国内的线上问诊平台迅速搭建成全球平台,提供中英文服务,并且24小时无时差为海外患者提供免费咨询,即使我联系他们的时候是国内凌晨,总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得到他们细致又专业的回应。
左:三月初退烧药被抢购
中:后期能保障供应的线下超市
右:为自我隔离准备的物资

  熟识的武汉大学学长也在新冠肺炎康复后成为了线上志愿医生。他是最早被感染新冠肺炎的武汉医生之一,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顺利康复,但是当时科室关闭,他也没法继续参与一线工作,而自己又是新冠康复者,并且接触了很多相关病例,所以知道这个活动之后,就成为了其中志愿者医生之一。他曾提及疫情席卷全球带来的恐慌,他接诊的很多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其实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因为出现了相关症状就十分焦虑。志愿者医生虽然是线上问诊,但是能及时协助判断病症进程,给出应对建议,同时他们的陪伴支持也给许多像我这样只能自救的疑似患者带来了很强的心理安慰。全球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虚假的概念,现在在各个国家自救的患者,一如当时武汉医疗系统不堪重负时的人们。   除此之外,英国的华人也一直在互帮互助。在英的华人医生也第一时间组织了义诊团队和微信群,为有需要的患者问诊开药,当时的各大华人群基本都收到了志愿者医生的联系方式相关文档。当伦敦一名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华人医生被确诊时,当地政策只能居家隔离自愈,国内证实有效的药品千金难求,华人群积极帮助他寻找连花清瘟、奥司他韦等药品,最后是当地华人将家庭备药拿出来支援。
  根据我的症状描述,学长和其他线上医生认为我接触病毒的概率低,症状和新冠的匹配度不高,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继续观察症状的变化,监测体温,如果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咳嗽加重就需要警惕,最好尽快去医院。整个过程中,他们也在了解英国的情况,帮我寻求解决方法,比如当地能不能检测病毒,能不能做CT,身边有没有对症的感冒发烧和抗生素等,并且在用药上也根据海外情况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在没有中药的情况下,可以吃容易买到的泰诺,不建议用布洛芬,体温低于38度还在比较正常的范畴,是身体免疫力在和疾病做斗争,不需要吃退烧药,否则可能还会影响抵抗力。如果在中央空调的居住环境需要关闭内循环功能,加强开窗通风等等。他们一直在鼓励我不要慌张,需要好好注意休息和饮食,多喝热水少熬夜,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在这个阶段,也没有办法到医院诊治,放平心态才能有助于康复,不要自己吓自己。后来我的症状虽然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一个月,但是也没有变得严重,到底有没有染上新冠肺炎也一直没有机会检测。
  几乎和我同时,住在学校一个公寓里的同学和她的两个室友也都出现了类似症状,却也只能居家隔离。她们刚开始的几天也是十分混乱,甚至准备好了备有身份证明和必需品的紧急行囊,把所有公共厨房里的东西都搬到房间。留学生大多都会偷偷瞒着父母想硬撑下来,担心是虚惊一场又连累父母担惊受怕。但是这个时候,获得朋友和亲人的支持和帮助是十分重要的。这位同学在安顿好后还是将情况告诉了他们,一方面担心之后情况会有变化,还是尽早告诉他们比较稳妥;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不必全都自己硬抗,爸妈的精神支持也很重要。她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刚知道的第二天,以往积极视频的妈妈拒绝了她的视频通话,改成了语音,或许是害怕看到孩子,妈妈会忍不住哭吧,可以感受得到他们努力地克制着自己的紧张和担忧,小心翼翼地掩盖着自己的情绪,爸爸一直在说千言万语反正都靠她自己了,妈妈每天发一个小红包鼓励她,她很感谢父母用这种方式陪她面对疫情,陪她又长大了一点。
  在3月底,我的身体状态转好后,国内物资更充足,对国外的支援也更多了起来。华人外卖平台可以买到连花清瘟等常用药和口罩、护目镜等物品,校友会纷纷组织集体从国内购入防护物资,国内民间志愿者团队主动为海外留学生邮寄口罩,武大校友会也开始筹备物资支援海外校友,给有需要的校友寄来了药品和防护物资,并且组织曾在武汉一线抗疫的知名医生进入校友群,为海外校友答疑解惑,澄清謠言和不准确信息,提供防疫和问诊建议,这个举措对海外留学生来说也是非常让人安心的。曾经接受过海外支持的湖北医院,也给海外捐赠者寄来了口罩,这些物品多多少少地解了海外华人的燃眉之急,不少还被转赠给英国医生护士。武汉,湖北,中国正在以加倍的关心回应当时海外对国内的支援。
  而在英国封国后的两周内,中国大使馆筹措物资,准备运输,组织志愿者,统计完成十几万滞留在英的中国学生名单、地址和状况,陆续将装有外科医用及KN95口罩,连花清瘟,消毒湿巾,防疫手册的健康包发到遍及英国各大城市的每一个留学生手里,这样的关心也送到了意大利、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领取健康包时,总会遇到前台和外国同学好奇的询问,然后发出赞叹和羡慕的声音。
  随着健康包到来的,还有从山东赶赴英国的中国志愿医疗队,他们多次组织线上讲座,并为有需要的患者进行问诊。受到他们的鼓舞,我“挪”了些口罩出来偷偷塞给了对门的邻居老夫妻和楼下行动不便的小哥,认真地写上了祝福的话语,希望他们平平安安。偶尔遇到配送小哥上门,也会塞上几个,感谢他们在这样不容易的时候还在坚守着岗位。
  1月到4月,从每天刷微博,到每天刷Twitter;从看国内疫情地图,到刷世界疫情地图;从和武汉相关的谣言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到和海外有关的谣言在海内外疯传;从出门坦坦荡荡,到担心因为肤色因为口罩被恶语相向;从戴着口罩出门被行注目礼,到人人习以为常甚至主动询问哪里可以买到……假消息、歧视、意外、学业、工作、焦虑、文化冲突,都是留学生在这次疫情中面临的考验和成长。要学会做好准备,也要坚持不留遗憾,要学会接受失去和意外,也要学会理解和放下。在这样复杂而丰富的世界里,保持热情和热爱,坚持温暖和相信,是难得可贵而值得庆幸和珍惜的事情。
  责任编辑:陈晓丽
  国内的线上问诊平台迅速搭建成全球平台,提供中英文服务,并且24小时无时差为海外患者提供免费咨询,即使我联系他们的时候是国内凌晨,总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得到他们细致又专业的回应。
  我“挪”了些口罩出来偷偷塞给了对门的邻居老夫妻和楼下行动不便的小哥,认真地写上了祝福的话语,希望他们平平安安。
其他文献
读叶芝,王尔德,程蝶衣,徐志摩,发现……原来,艺术家最浓烈的灵感来源,不是“爱别离”,而是“求不得”。谢谢  你的不曾爱过,流经我,成就我。  茅德之于叶芝  写《当你老了》的爱尔兰诗人叶芝,在24岁第一次遇见姑娘茅德时,说,“我一生的烦恼开始了”。  为了追求这个长相并不惊艳的茅德,叶芝写了一辈子情诗。三十岁追不到就写诗追到四十岁,四十岁追不到就继续写诗追到五十岁,然而命运像是跟叶芝开了一个巨大
近年来,垃圾分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上海市政府于1995年就开展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然而,上海市统计局在201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98.9%的居民有垃圾分类的意向,但仅有26.4%的居民会实施垃圾分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政策能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提高?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广泛阅读文献资料,构建了“动机——意识——行为”的整合性解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系列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变量值的集合代替原来在时间域及空间域上连续的物理量的场……”  “那请你再说说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方法吧。”在面试官的频频点头和追问之中,我从容地将自己课堂所学、实习所见尽可能丰富地呈现给面试官……  考核结束,我走出面试室,虽然结果并没有公布,但我已感觉到了求职以来最强烈的自信,我觉得自己战胜了竞争对手,更战胜了自己。此刻的脑海中,自己毕业求职路上
标题  我叫田刚印,“80后”,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现在是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我2007年创业,在2012年成立的这家公司,已发展成以研究、设计、生产中大型无人直升机系统为主营业务的“民参军”企业。  我从事的事业说宏大点,是致力于人类自由飞翔;说具体一点,是提供无人直升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我们团队打破多个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多项技术跨越式发展。公司经过十多年发展,已
来访小A,大三在读,在咨询中反复提到别人的幸运与成功,感慨自己起点低、机会少、总是被人瞧不起,从言语中可以听出其话中带着羡慕、嫉妒,甚至带着一丝这世道对她不公的愤怒。  她总是感叹:“要是我也这么幸运该多好呀!”  “我怎么就没这个命呢?”  听到这些话,我突然感觉到一种挫败感,我把这种感觉表达给了她,她听了之后,突然声音亢奋地对我说:“朱老师,您说对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我就是一直有这种感觉。您说
全球首款太阳能电动车  由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太阳能车队五位队员共同成立的初创公司光年Lightyear,推出了全球首款太阳能电动车“一光年(Lightyear One)”。这款四轮驱动汽车的车顶配有太阳能面板,续航里程800公里。  全球首款人造牛排  以色列初创公司Aleph Farms用动物干细胞培育出世界第一块人造牛排
喷你一脸  英国牛津大学学生参加狂欢,互喷香槟、剃须泡沫和纸屑,庆祝期末考试结束,轻松迎接春假。  微针避孕贴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团队开发出“微针避孕贴片”技术,有望突破“长效避孕”这一巨大难题。微针避孕贴可以贴在耳环、戒指、项链等珠宝上,女性佩戴后可长期调节荷尔蒙,达到避孕效果。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这个栏目与95后分享他们的学与行、思与得。“讲好故事”是这个栏目选稿的唯一准则。叙事,让大学生的笔,具有了非虚构写手的“小家”模样。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写出更精彩的叙事作品,本栏特开展“全国大学生叙事写作菁英奖征集”活动,让当代中国之写作刻上青春的色彩。  我又从售票厅回到候车厅,车站的人总是很多,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带着不同的故事和心情,有没有谁和我一样是要快点回家去见一
八个人的专业,一亿人的语言  实际上,斯瓦希里语是非洲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与阿拉伯语、豪萨语一起被称为非洲大陆的三大语言,其全球使用人口基数已超过一亿人。以斯瓦希里语为官方语言的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国不仅是中国在非洲地区的重要伙伴国家,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忽视的经济体。  而这个学期,斯瓦希里语班的师生做了一件让他们觉得更酷的事——自2020年4月起,这个平均年龄仅为21岁的
“3年前,我的第一位汉语老师给我起了‘苏轼’这个中文名。  可能在老师眼里,我是一个热爱写作和讲故事的学生。  ”请苏轼分享一下他的作品,他面露腼腆,分享了一首哥哥写的诗,继而补充说道,“等我写了好的作品,我再跟你分享。  我哥哥写得比我好,虽然他现在的工作是医生,但他一直坚持写作写诗。”  苏轼最喜欢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苏轼介绍道,纳吉布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