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我国许多干旱地区在进行植树造林时都会出现由于缺乏水分造成林木幼苗成活率较低等现象,而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资源不足等原因无法有效改善这一现象。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而人们也不断重视起干旱对树木的影响和问题,因此,许多科研小组都成功找出了解决干旱问题的办法。本文将对干旱树木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抗旱造林技术和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树木抗旱;分析结构;造林技术;种植要点
一、树木的抗旱性和抗旱结构分析
1.树木的抗旱性分析
气候条件干燥、土壤的水分不足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这也是我国目前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提高树种的抗旱性能是抗旱造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树木的抗旱性主要是指在干旱的条件下树种的存活能力。为了不受外部干燥环境的影响,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逐渐缩小叶子的面积,从而达到稳定体内的水分,减少在生长过程中的蒸发,进而更好适应干旱的环境。这也是因为树木在干旱的环境下生长,就会降低树木光合作用的能力。从而使得树木更好的适应干旱条件,减少树木本身的蒸腾作用,保持树木自身的水平,从而防止树木受到干燥环境的影响。
由于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和自身的水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减少树木的蒸腾时间能更好的适应干旱的生长环境。还有树木根系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其具有抗旱性的指标,树木的生长能否获得良好的营养成分主要由根系的活力程度决定的,当树木体内缺少水分时,就会对树木根系的活力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速度。为了在干旱的环境下使树木能有更好的生长,就必须使其根部的生长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树木的抗旱性能,即便在水分不足的情况,树木也能生长的很好。
2.树木抗旱性结构分析
(1)树木抗旱性形态结构研究
在树木生长环境比较干旱的情况下,树木因为环境的影响,其就会使自身的叶量下降,同时,也会缩小也叶的面积,这也在干旱的生长环境下,树木为了更好的生长,会通过缩小自身树叶的面积来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保持树体内部水分的平衡,更好的适应干旱环境。为了适应干旱环境,这是主要方法中的一个。
(2)树木解剖构造研究
通过对树木叶片解剖可以了解叶片内部的结构特征,通过研究可知,叶片的结构对树木的抗旱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树木的不同部位都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对树木的抗旱性能有更深的研究。而且通过对树木根系的解剖了解,根系的导管与根茎面积的比值不同,树木的抗旱性能都会不同,还有根系的横截面、木质部面积以及韧皮部的面积的比值不同,树木的抗旱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种类
1.雨水造林技术
顾名思义,雨水造林技术是利用雨水对树木进行浇灌的一种技术。利用收集雨水的设备仪器在降雨天气对降雨进行集中收集和存储,当遇到干旱天气时可以利用收集的雨水对林木进行灌溉,以确保能够促进树木稳定生长。这种造林技术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利用收集雨水对树木进行浇灌,能够合理利用雨水,将雨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方法适用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的地区;第二,利用雨水进行造林,可以达到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效果,并通过合理使用雨水达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效果;第三,这种造林技术大大降低了用水成本,可以在节省国家财产的同时提高林区的发展效益。
2.固体水种植技术
固体水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科学技术,通过将水的形态改变,达到长期存储的效果。将水分子重新排列,从液态转变成固态,在使用时将固态水放在树根处,利用降解原理将水从固态恢复到液态,从而达到灌溉树木的效果。这种种植技术较为先进科学,目前在许多干旱地区得到运用,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对于长期储存水源也有一定帮助。但由于技术含量较高,许多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无法利用这种技术进行林木种植,因此广泛性较低。
3.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容器育苗技术比较适合干旱地区,因为干旱地区的水土条件较差,不仅土壤肥力不够,而且土质也容易受到外力条件的破坏,从而导致一般的树木的难以生存,即便存活下来,生长的质量的也不是很高。因此,必须选择一些抗旱性能较好的树种,才能适应气候条件恶劣的干旱环境。容器育苗技术的优势就是容器本身能保持幼苗所需水分的平衡,还能涵养幼苗的养分,保证幼苗根部的营养和水分,从而促进幼苗的生长,而且在苗木进行移植的过程中,要想幼苗能更好适应林区的土壤,必须将容器底袋破坏,从而使苗木的根部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三、抗旱造林技术的注意要点
1.树种选择
适地适树是进行科学造林的基础。如果选择的树木不具有抗旱性,让其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环境下,树木的成活率得不到保证,这样的造林也没有效果。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树种,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同时也可以将树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实际的造林过程中,对于树种的选择,要结合对林区和环境的双重考虑,使树木既适应土壤环境,又适应干旱的环境,从而能够健康地生长,以便获得较的经济利益和生利益。
2.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一般林区都会选择在造林的前三个月进行整地工作。首先,整地不仅能够提高树木幼苗的存活率,提高幼苗的根部发展能力,对于提高土地蓄水能力也起到重要组用;其次,合理的进行整体可以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提高有机物质和其他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促进树木生长具有一定帮助;第三,在整地时规划种植密度,不仅能够促进树木光和作用,更能够提高树木吸收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对林区发展起到基础作用。
3.起苗
首先,在进行起苗时要选择在水分和温度较为充足的天气进行,以确保林木幼苗在初期能够获得充分的水分和营养;其次,树木的根部在生长中起到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是树木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起苗过程中必须保护好根茎;第三,在起苗过程中如果发现树苗过高,要及时对幼苗枝叶进行适当修建,要保证树苗的高度不超过80cm,以确保树苗能够健康生长,而在修剪后用塑料等不透气的材料将切口处扎紧,并在切口处涂抹适当的保湿物质,确保树木幼苗能够保持自身水分,为提高林木存活率提供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朝珺,聂雪花,李永兵,高承兵.抗旱造林技术在民勤干旱沙区造林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13(03).
(作者单位:164300黑龙江省黑河市头道岭林场)
关键词:树木抗旱;分析结构;造林技术;种植要点
一、树木的抗旱性和抗旱结构分析
1.树木的抗旱性分析
气候条件干燥、土壤的水分不足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这也是我国目前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提高树种的抗旱性能是抗旱造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树木的抗旱性主要是指在干旱的条件下树种的存活能力。为了不受外部干燥环境的影响,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逐渐缩小叶子的面积,从而达到稳定体内的水分,减少在生长过程中的蒸发,进而更好适应干旱的环境。这也是因为树木在干旱的环境下生长,就会降低树木光合作用的能力。从而使得树木更好的适应干旱条件,减少树木本身的蒸腾作用,保持树木自身的水平,从而防止树木受到干燥环境的影响。
由于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和自身的水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减少树木的蒸腾时间能更好的适应干旱的生长环境。还有树木根系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其具有抗旱性的指标,树木的生长能否获得良好的营养成分主要由根系的活力程度决定的,当树木体内缺少水分时,就会对树木根系的活力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速度。为了在干旱的环境下使树木能有更好的生长,就必须使其根部的生长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树木的抗旱性能,即便在水分不足的情况,树木也能生长的很好。
2.树木抗旱性结构分析
(1)树木抗旱性形态结构研究
在树木生长环境比较干旱的情况下,树木因为环境的影响,其就会使自身的叶量下降,同时,也会缩小也叶的面积,这也在干旱的生长环境下,树木为了更好的生长,会通过缩小自身树叶的面积来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保持树体内部水分的平衡,更好的适应干旱环境。为了适应干旱环境,这是主要方法中的一个。
(2)树木解剖构造研究
通过对树木叶片解剖可以了解叶片内部的结构特征,通过研究可知,叶片的结构对树木的抗旱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树木的不同部位都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对树木的抗旱性能有更深的研究。而且通过对树木根系的解剖了解,根系的导管与根茎面积的比值不同,树木的抗旱性能都会不同,还有根系的横截面、木质部面积以及韧皮部的面积的比值不同,树木的抗旱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种类
1.雨水造林技术
顾名思义,雨水造林技术是利用雨水对树木进行浇灌的一种技术。利用收集雨水的设备仪器在降雨天气对降雨进行集中收集和存储,当遇到干旱天气时可以利用收集的雨水对林木进行灌溉,以确保能够促进树木稳定生长。这种造林技术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利用收集雨水对树木进行浇灌,能够合理利用雨水,将雨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方法适用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的地区;第二,利用雨水进行造林,可以达到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效果,并通过合理使用雨水达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效果;第三,这种造林技术大大降低了用水成本,可以在节省国家财产的同时提高林区的发展效益。
2.固体水种植技术
固体水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科学技术,通过将水的形态改变,达到长期存储的效果。将水分子重新排列,从液态转变成固态,在使用时将固态水放在树根处,利用降解原理将水从固态恢复到液态,从而达到灌溉树木的效果。这种种植技术较为先进科学,目前在许多干旱地区得到运用,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对于长期储存水源也有一定帮助。但由于技术含量较高,许多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无法利用这种技术进行林木种植,因此广泛性较低。
3.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容器育苗技术比较适合干旱地区,因为干旱地区的水土条件较差,不仅土壤肥力不够,而且土质也容易受到外力条件的破坏,从而导致一般的树木的难以生存,即便存活下来,生长的质量的也不是很高。因此,必须选择一些抗旱性能较好的树种,才能适应气候条件恶劣的干旱环境。容器育苗技术的优势就是容器本身能保持幼苗所需水分的平衡,还能涵养幼苗的养分,保证幼苗根部的营养和水分,从而促进幼苗的生长,而且在苗木进行移植的过程中,要想幼苗能更好适应林区的土壤,必须将容器底袋破坏,从而使苗木的根部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三、抗旱造林技术的注意要点
1.树种选择
适地适树是进行科学造林的基础。如果选择的树木不具有抗旱性,让其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环境下,树木的成活率得不到保证,这样的造林也没有效果。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树种,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同时也可以将树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实际的造林过程中,对于树种的选择,要结合对林区和环境的双重考虑,使树木既适应土壤环境,又适应干旱的环境,从而能够健康地生长,以便获得较的经济利益和生利益。
2.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一般林区都会选择在造林的前三个月进行整地工作。首先,整地不仅能够提高树木幼苗的存活率,提高幼苗的根部发展能力,对于提高土地蓄水能力也起到重要组用;其次,合理的进行整体可以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提高有机物质和其他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促进树木生长具有一定帮助;第三,在整地时规划种植密度,不仅能够促进树木光和作用,更能够提高树木吸收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对林区发展起到基础作用。
3.起苗
首先,在进行起苗时要选择在水分和温度较为充足的天气进行,以确保林木幼苗在初期能够获得充分的水分和营养;其次,树木的根部在生长中起到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是树木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起苗过程中必须保护好根茎;第三,在起苗过程中如果发现树苗过高,要及时对幼苗枝叶进行适当修建,要保证树苗的高度不超过80cm,以确保树苗能够健康生长,而在修剪后用塑料等不透气的材料将切口处扎紧,并在切口处涂抹适当的保湿物质,确保树木幼苗能够保持自身水分,为提高林木存活率提供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朝珺,聂雪花,李永兵,高承兵.抗旱造林技术在民勤干旱沙区造林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13(03).
(作者单位:164300黑龙江省黑河市头道岭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