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学教师,是不必谈什么“术业有专攻”的。我是说,小学教师首先得是通才——有时候,你不得不被逼成为“万金油”型的教师;当然,你最好还要有跳出学科看教育的勇气,高屋建瓴,往往可以发现许多被遮蔽的常识。“一窍通时百窍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譬如我的“专业”大概可以叫做语文,但我几乎执教过小学的各门课程。而现在,我又上起了英语课。于是我就常常这样想,“英语”现在就已经沦为一种炫耀的工具——究竟英语有何重要,值得全民学习,值得疯狂学习,值得从娃娃抓起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不幸”成为一个和英语毫不沾边的人,英语课程的学习究竟对他有何意义?或者抛开这些大问题,只是想想小事情:英语应该怎样教,才可以减轻孩子们学习的“痛苦”,让英语可爱起来,让英语老师美丽起来?教育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那么粗糙、生硬和武断,才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呢?
沈丽新著的《英语可以这样教》,大抵给出了比较完满的答案。
钱理群先生曾谈到:“我的第一堂课的教案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的,包括一些‘重要的’闲话。”而通读了《英语可以这样教》,我才发现,不光是第一堂课,好的课堂,都充满了不少重要的“闲话”。
这些独白,这些呓语,这些闲话,这些教育的絮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她其实是教师在“向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敞开心扉,向着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宝贵潜能,向着日常生活的潜在价值,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来,敞开心扉”。教师向孩子展示出她全部真实的生命,她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就是在邀请孩子们“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
旁逸斜出的闲言碎语,指向“生命”和“立人”,点亮的是师生生命,润泽的是师生心灵,她使“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也因此,教师不再是言教的经师,成了身教的人师、开释开悟的良师——为孩子们推开一扇窗,让他们可以从此仰望浩瀚的星空,观察天上的星星。成为孩子们的重要他人,赐予孩子们精神魅力和道德力量。
毫无疑问,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将来以英语作为他的职业、事业乃至命业的,即便是有,也不会很多。那么,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学习某门课程?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新世界”,孩子们就此可以发现伟大事物之美,聆听世界的声音,进而觉悟到生活的价值,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
开学第一课,学习“The White House”,谈论奥巴马总统和他的家人,比较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差异,倾听马友友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固执的学科教师看来,这是怎样的离题万里啊!然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在作者看来,这些题外话,显然不是为了适应这个焦躁、急躁、浮躁的世界,而是为了打开孩子们观望世界的一扇窗口,进而丰富自己,赢得内心的自由。何况当这些凌乱的知识有了生命的气息,又将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怎样的痕迹呢——也许就是这样不经意的闲聊,将在他的童年留下“刻印般”的影响,化为他的一部分,终身不离不弃,这不就够了吗!
她还在朗读:“我很重要!”是的,“我”很重要,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很重要;维护与尊重人的尊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维护与倡导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成全的权利,很重要,比英语知识更重要——真要感慨,好教育者都是好的朗读者!她批判一则阅读材料对生命的忽视与轻慢,她追思她裙子的商标,她反省“母难日”,她与孩子们一起分享雷夫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她甚至宣扬“中国人学英语是我们的国耻行为”。有一次,孩子们大声赛读起来了,她评价道:“妈妈们读得真温柔,可惜家里的男士太没修养了,说话像吵架。”孩子们笑得东倒西歪,她却将闲话进行到底——“如果妈妈一直说话很温柔,相信她家里的男士在她的熏陶下,也会轻言细语的。看来妈妈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了。”
这是英语课么?也许这不是英语课,英语不应该这样教!但这是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生命化的教育。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孩子们不见得记得那些知识的细节——只要需要,这些细节随时可以查阅到,只要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掌握一门学科——但他们一定会记得,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这个东西,也许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或者“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甚或只是一句唠叨,一个眼神,一种站立的姿势。
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好的教育,一定还是母性的。
母性温情、善意、敏感、理解、尊重、呵护、随顺、体谅。母性的教育,就是以一种诗意对抗着现实的坚硬与丑恶。她所要提醒的是那种人性的、本真的、柔软的、饱含水分的教育,那种“本来就是的东西”。她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把自己定位为“长大的儿童”, “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有同情目光、慈悲心肠和大爱境界。”或者说就是:“不占课,不拖堂,努力保持自己在课堂上的微笑模样,努力向孩子们传达一点点可以触摸得到的温情”;“将自己的心态、姿态调得低一点,再低一点,离孩子们近点,再近一点。”“把爱与鼓励给更多的学生,让这些爱与鼓励绵延成一个圆,浑然一体,然后一个一个传下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教学书写英语句子时,作者适时按下教学暂停键——因为她知道,“别急着赶进度,这样会让孩子们觉得写英语句子无比困难;别对他们的错误大惊小怪,这样会让他们在新学期伊始便遭遇挫折。”在学习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时,作者是敏感的,她意识到:既然是“最”,如何可能四个季节都“最”喜欢?于是她修改了教材,不打算怂恿孩子们说出违心的话。先问:Do you like spring/...?再问: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tter?最后才问: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n a year?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意外的生成也就产生了——即便教者“循循善诱”,孩子们依然不喜欢春天!而生长在再婚家庭的军,他不喜欢的理由是:“春天妈妈常常要生病。”此时,沈老师的母性情怀也就升腾起来了——军说的“春天经常要生病的妈妈”是指哪个妈妈呢?“疑虑就是伤害”,她写到,于是她轻轻说:“军,你有一颗柔软的心。”而这还不够,她继续深思:“你需要的爱,我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方法转达给你的家人。在我找不到合适的机缘之前,我不能轻易说什么、做什么。我只能这样,在课堂上,看着你”。
退后一步,站在身后,身子前倾,看着你,是多么温情的一幕啊。这样的眼神,这样的姿态,就是母性,就是一种在这个童年被大大缩短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更为柔韧的承担。她不生气,不沮丧,不泄气,不无奈,不放弃,她“对孩子心存善意,多考虑孩子的感受,体察和同情他们的处境,努力维持他们对学科的兴趣,也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传达更多的温情”,就是循着这样的好课堂的标准,她在课堂上站成了母亲。而当她把母性情怀当做她的实践哲学,遵从儿童成长的节律和秩序时,儿童的不确定性、可期待性并不出乎她的意料,反而呈现出惊人的美丽。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是幸福的;有这样的课堂,教育是幸福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但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教学技术的价值。有了源自于儿童立场、母性情怀的实践哲学的指引,我们的教学技术会更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对孩子的善意、敏感和体谅,使我们成为富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充满了对人成长学问的迷恋。而此时此刻,教学技术自然而然地生成出来了——教学技术并不是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魔术师;只要想到让孩子们以能够接受的方式成长,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想到更好的“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方法,“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作者正是因为浑身散发出母性的光辉,在自己小小宇宙的恻隐处发现了久违的童年,“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向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过渡”,因此在给予了孩子们更富有人道的影响的同时,她教学手段的灵活,教学方法的新颖会让人瞠目结舌。
优美的教育都是相似的——她是母性的,她有一种被召唤感;她也是絮絮叨叨的,她有一种生命的现场感。英语可以这样教,小学可以这样教,教育可以这样做,如此而已。
(作者单位:湖北松滋市麻水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
譬如我的“专业”大概可以叫做语文,但我几乎执教过小学的各门课程。而现在,我又上起了英语课。于是我就常常这样想,“英语”现在就已经沦为一种炫耀的工具——究竟英语有何重要,值得全民学习,值得疯狂学习,值得从娃娃抓起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不幸”成为一个和英语毫不沾边的人,英语课程的学习究竟对他有何意义?或者抛开这些大问题,只是想想小事情:英语应该怎样教,才可以减轻孩子们学习的“痛苦”,让英语可爱起来,让英语老师美丽起来?教育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那么粗糙、生硬和武断,才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呢?
沈丽新著的《英语可以这样教》,大抵给出了比较完满的答案。
钱理群先生曾谈到:“我的第一堂课的教案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的,包括一些‘重要的’闲话。”而通读了《英语可以这样教》,我才发现,不光是第一堂课,好的课堂,都充满了不少重要的“闲话”。
这些独白,这些呓语,这些闲话,这些教育的絮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她其实是教师在“向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敞开心扉,向着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宝贵潜能,向着日常生活的潜在价值,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来,敞开心扉”。教师向孩子展示出她全部真实的生命,她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就是在邀请孩子们“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
旁逸斜出的闲言碎语,指向“生命”和“立人”,点亮的是师生生命,润泽的是师生心灵,她使“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也因此,教师不再是言教的经师,成了身教的人师、开释开悟的良师——为孩子们推开一扇窗,让他们可以从此仰望浩瀚的星空,观察天上的星星。成为孩子们的重要他人,赐予孩子们精神魅力和道德力量。
毫无疑问,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将来以英语作为他的职业、事业乃至命业的,即便是有,也不会很多。那么,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学习某门课程?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新世界”,孩子们就此可以发现伟大事物之美,聆听世界的声音,进而觉悟到生活的价值,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
开学第一课,学习“The White House”,谈论奥巴马总统和他的家人,比较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差异,倾听马友友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固执的学科教师看来,这是怎样的离题万里啊!然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在作者看来,这些题外话,显然不是为了适应这个焦躁、急躁、浮躁的世界,而是为了打开孩子们观望世界的一扇窗口,进而丰富自己,赢得内心的自由。何况当这些凌乱的知识有了生命的气息,又将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怎样的痕迹呢——也许就是这样不经意的闲聊,将在他的童年留下“刻印般”的影响,化为他的一部分,终身不离不弃,这不就够了吗!
她还在朗读:“我很重要!”是的,“我”很重要,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很重要;维护与尊重人的尊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维护与倡导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成全的权利,很重要,比英语知识更重要——真要感慨,好教育者都是好的朗读者!她批判一则阅读材料对生命的忽视与轻慢,她追思她裙子的商标,她反省“母难日”,她与孩子们一起分享雷夫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她甚至宣扬“中国人学英语是我们的国耻行为”。有一次,孩子们大声赛读起来了,她评价道:“妈妈们读得真温柔,可惜家里的男士太没修养了,说话像吵架。”孩子们笑得东倒西歪,她却将闲话进行到底——“如果妈妈一直说话很温柔,相信她家里的男士在她的熏陶下,也会轻言细语的。看来妈妈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了。”
这是英语课么?也许这不是英语课,英语不应该这样教!但这是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生命化的教育。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孩子们不见得记得那些知识的细节——只要需要,这些细节随时可以查阅到,只要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掌握一门学科——但他们一定会记得,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这个东西,也许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或者“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甚或只是一句唠叨,一个眼神,一种站立的姿势。
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好的教育,一定还是母性的。
母性温情、善意、敏感、理解、尊重、呵护、随顺、体谅。母性的教育,就是以一种诗意对抗着现实的坚硬与丑恶。她所要提醒的是那种人性的、本真的、柔软的、饱含水分的教育,那种“本来就是的东西”。她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把自己定位为“长大的儿童”, “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有同情目光、慈悲心肠和大爱境界。”或者说就是:“不占课,不拖堂,努力保持自己在课堂上的微笑模样,努力向孩子们传达一点点可以触摸得到的温情”;“将自己的心态、姿态调得低一点,再低一点,离孩子们近点,再近一点。”“把爱与鼓励给更多的学生,让这些爱与鼓励绵延成一个圆,浑然一体,然后一个一个传下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教学书写英语句子时,作者适时按下教学暂停键——因为她知道,“别急着赶进度,这样会让孩子们觉得写英语句子无比困难;别对他们的错误大惊小怪,这样会让他们在新学期伊始便遭遇挫折。”在学习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时,作者是敏感的,她意识到:既然是“最”,如何可能四个季节都“最”喜欢?于是她修改了教材,不打算怂恿孩子们说出违心的话。先问:Do you like spring/...?再问: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tter?最后才问: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n a year?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意外的生成也就产生了——即便教者“循循善诱”,孩子们依然不喜欢春天!而生长在再婚家庭的军,他不喜欢的理由是:“春天妈妈常常要生病。”此时,沈老师的母性情怀也就升腾起来了——军说的“春天经常要生病的妈妈”是指哪个妈妈呢?“疑虑就是伤害”,她写到,于是她轻轻说:“军,你有一颗柔软的心。”而这还不够,她继续深思:“你需要的爱,我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方法转达给你的家人。在我找不到合适的机缘之前,我不能轻易说什么、做什么。我只能这样,在课堂上,看着你”。
退后一步,站在身后,身子前倾,看着你,是多么温情的一幕啊。这样的眼神,这样的姿态,就是母性,就是一种在这个童年被大大缩短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更为柔韧的承担。她不生气,不沮丧,不泄气,不无奈,不放弃,她“对孩子心存善意,多考虑孩子的感受,体察和同情他们的处境,努力维持他们对学科的兴趣,也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传达更多的温情”,就是循着这样的好课堂的标准,她在课堂上站成了母亲。而当她把母性情怀当做她的实践哲学,遵从儿童成长的节律和秩序时,儿童的不确定性、可期待性并不出乎她的意料,反而呈现出惊人的美丽。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是幸福的;有这样的课堂,教育是幸福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但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教学技术的价值。有了源自于儿童立场、母性情怀的实践哲学的指引,我们的教学技术会更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对孩子的善意、敏感和体谅,使我们成为富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充满了对人成长学问的迷恋。而此时此刻,教学技术自然而然地生成出来了——教学技术并不是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魔术师;只要想到让孩子们以能够接受的方式成长,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想到更好的“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方法,“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作者正是因为浑身散发出母性的光辉,在自己小小宇宙的恻隐处发现了久违的童年,“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向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过渡”,因此在给予了孩子们更富有人道的影响的同时,她教学手段的灵活,教学方法的新颖会让人瞠目结舌。
优美的教育都是相似的——她是母性的,她有一种被召唤感;她也是絮絮叨叨的,她有一种生命的现场感。英语可以这样教,小学可以这样教,教育可以这样做,如此而已。
(作者单位:湖北松滋市麻水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