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2日,由湖北省电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影《上医王争艳》正式开机。影片的主人公王争艳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从医26年来,她没拿过一分钱回扣,她开出的处方最高不超过100元,最低只有2毛7分,平均55元,被病人誉为“小处方医生”,《焦点访谈》、《新闻联播》曾专题报道过她的感人事迹,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称赞她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医生”。
王争艳一家三口至今仍住在46平方米的筒子楼里,看着那台17英寸的老式电视机,用轰隆作响的电扇驱热。即使如此,她依然用自己微薄的薪水帮病人垫付药费,家人曾一度不理解她。王争艳用一张张廉价的“小处方”,不仅治好了无数的病人,将儿子和丈夫拉拢成为自己的“粉丝”,更将那个清贫的小家经营得其乐融融。近日,记者采访了王争艳的儿子陈林,他向记者讲述了妈妈救人治家的故事。
不会挣钱的妈妈最可爱
王争艳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市,父亲是一名军医,母亲是护士,两人的工资虽不低,但大多被他们拿去治病救人,所以家里的日子一直很苦。
1978年,24岁的王争艳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入学没多久便生病了,因为经济原因一直没得到很好的治疗,曾被迫两度休学,幸好遇到了一名老中医,老中医用最实用、最廉价的药材救回了她的命。老医生对王争艳说:“用最少的钱治最难的病,是上医,你以后也要做医生,要记住这句话。”从此,这句话在王争艳的心里扎了根。
从学校毕业后,王争艳被分配到武汉市汉口铁路医院(现改为汉口医院)。经人介绍,她认识了丈夫陈晓民——武昌火车客运段上一名普通的车工,并很快有了儿子陈林。
在陈林的记忆中,妈妈总是行色匆匆,有时早上他还没起床,妈妈已经走了,晚上他睡着后,妈妈才回来,他曾委屈地问过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可爸爸却说:“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只是有很多病人等着她看病,咱们得理解妈妈。”每次,父亲都这么说,他总觉得,爸爸是怕他伤心,故意说好话骗他。让陈林转变想法的是一次义诊。
那是2000年岁末的一天,王争艳参加单位举办的一次义诊活动。上午10时,一位老人走过来,面露难色地说:“医生,你能不能去我家看看我孙女?她腿脚不方便。”王争艳一口答应了。老人的家离这儿不远,穿过一条深深的小巷就到了。走进屋子,老人推了推床上的孙女,轻声说:“小平,让医生看看你的腿。”被唤作“小平”的少女大约20岁,脸色苍白,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盛满了忧郁。奶奶的话刚说完,她突然激动起来,用被子捂着脸:“我不看,不看,让她走。”
王争艳把老人拉到一边问:“这孩子怎么了?”老人一边抹泪一边说:“这孩子爸爸去世得早,妈跟人走了,我跟她爷爷拾点破烂卖点钱供她上学,这孩子也争气,成绩一直都好,可年前不知咋回事,一直叫唤腿疼,可看了这么多家医院,也没查出个病因。每次去医院,这个检查那个检查,去一次就是一千多,我们再也不敢去医院了,只有把孩子带回家。”作为医生王争艳知道,有些医院为了创收,患者来了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一遍,他们没有想过,这会给病人家属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
经过王争艳的再三劝说,小平才愿意把腿露出来给王争艳检查。她的小腿肌肉已经萎缩,关节都扭曲了。由于没有仪器检查,王争艳让老人明天带着小平去汉口医院找她。老人嗫嚅着说:“要是敢去医院,我们早就去了,我们家实在没钱了。”王争艳鼻子酸酸的,对老人说:“别害怕,明天我帮你检查,我办公室有些简单的仪器,不花钱。”
经过检查,小平得的是一种神经性脊柱炎,由于误了时间,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性,以后都要与轮椅为伴。王争艳听老人说,家里还有很多药没吃完,甚至有些还没开封,因为每次去医院,医生从不问她家里还有什么药,呼啦啦就开一大包。老人从家里把药拿来,让王争艳看看还能不能用上。王争艳看后气极了,这些都是很贵的药,而这些药完全可以用其他便宜的药代替,光眼前这一包药就能省下好几百,如果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这孩子的腿也许就不会毁了。
那些天,王争艳精心照顾着小平,一连几天都是以医院为家,在她的治疗下,小平病情逐渐稳定。为了帮老人省钱,王争艳建议他们出院在家休养,而她会定期上门检查,并且开出药单让他们去外面的药房买,这样会比医院便宜一些,长长的一串药加在一起只要55元。握着药单,老人的手都有些颤抖:“王医生,要是早遇见你就好了。”这件事让陈林改变了对妈妈的看法,妈妈原来把心都扑在病人身上了。
有了儿子对自己的理解,王争艳工作起来更卖力了,先后任汉口医院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呼吸内科等综合内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她不管在哪个科室,都坚持开“小处方”。渐渐地,王争艳的名气在武汉市民中间传开了,大家都知道“小处方医生”王争艳,找她看病的人每天都排起长龙,医院没办法,只能派专人维持
秩序。
帮妈妈打退医药代表的进攻
2006年3月的一天,王争艳刚上班不久,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走进来,见到王争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直磕头:“王医生,求求你帮帮我。”王争艳一问才知道,对方名叫高春妮,沈阳人,这一年多她总是高烧不退,有医院检查说是“肺癌”,花了十几万,连房子都卖了,可她的病一直没有好转,有亲戚向她推荐了王争艳。高春妮哭着说:“王医生,我孩子才两岁,她爸爸因为我的病跟我离了,你要是没办法,我跟孩子就没活路了。”
根据高春妮的发病表现,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王争艳判断她也许不是肺癌,当即给她查了“结核抗体”,结果为阳性,王争艳又陪着她前往放射科进一步拍片检查,最后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这种病和肺癌极其相似,很多医生都会摸不清。弄清了病因,王争艳开始对症下药。
高春妮发现,王医生每次开的药单最高只有80元,最低一次才6元。有一次,因为要做一项检查,花了230元,王医生还再三跟她解释。
可不管怎么省,高春妮身上的钱还是用完了。几天后,她便嚷着要出院。问清缘由后,王争艳什么话也没说,把自己刚发的工资取出来给她垫付了药费。
晚上回到家,王争艳把这事跟丈夫说了。这些年,妻子花在病人身上的钱不在少数,陈晓民一直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可眼瞅着孩子下半年就要上大学,学费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总得为孩子考虑考虑吧!这些王争艳都知道,可她就是不忍心看着病人因为没钱耽误了治疗。“那你就想看着儿子因为没钱耽误了前程?”夫妻俩因为这事,闹了好几天别扭。
陈林知道后,对父母说:“我上学后可以打工挣生活费,你们不用为我担心。”儿子的话让王争艳越发内疚。
一天,陈林无意中听说,妈妈每天中午都吃方便面。他不信,特意赶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去了趟医院。在妈妈的办公室门口,他看见妈妈正在给人看病,门外还排着好几名病人。
一小时后,病人终于走了,王争艳从抽屉里拿出方便面,简单地泡着吃了。其实医院中午管顿午饭,可她的病人太多了,往往错过了吃饭时间。看着这一切,陈林心里异常难受。
回到家,陈林把这事跟父亲说了。从那以后,陈晓民每天中午都让妻子回家吃饭。王争艳问过为什么,丈夫就是不说,而且丈夫放进她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她察觉到丈夫是以这种方式支持她的工作,这些钱王争艳都舍不得花,她知道儿子一直想换台电视,现有的这台17英寸的电视机还是在陈林上小学三年级时买的,已经很破很旧了,有时候图像会上下抖动,需要人猛拍几下才行,亲戚朋友都笑话说这是老古董。
不久后的一天,王争艳刚下班回到家,突然有人敲门。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拎着大包小包站在门口。“请问是王医生家吗?”王争艳点点头,出于礼貌,她把对方迎了进来。
坐下来后,对方自我介绍说他是一名医药代表,听说王争艳病人多,想说服她帮着销售他们公司生产的一种药。对方一再劝王争艳说:“我们公司的药你绝对放心,都是经过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每从你手里销售一盒药,我们给你30%的提成。”王争艳看了看,这是一种消炎药,包装很精美,她问:“这药多少钱一盒?”对方也没瞒她:“生产成本在10元左右,从医院走一般都在56元。”这可是超过400%的利润啊!王争艳生气地把对方推出了门:“你走,我嘴笨心死,做不出来这事。”“王医生,又不是让你骗人,再说我们这药疗效确实好,对患者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要是你觉得提成少了,咱们还可以商量。”他话还没说完,门就“砰”的一声关上了,东西也被扔了出来。
晚上,陈晓民回到家,听妻子说起此事,打趣道:“你不是一直说要多挣钱吗?怎么钱送上门了,你又不要。”王争艳神色很认真:“那可是从病人身上刮肉,这样的黑心钱,我能要吗?”
谁知道,那名医药代表还没死心,他不相信这年头还会有人跟钱过不去,见王争艳家里摆的还是一台17英寸的老式电视机,他赶紧买了台29英寸的大彩电,给王争艳送了去。这下子,彻底惹怒了王争艳,她一个劲地把人往外推,陈林赶紧上前帮忙,这才把人推出去。
对方走后,王争艳笑着问儿子:“你不是一直想要台大彩电吗?现在有人送上门,又给我推了,你后悔吗?”陈林摇摇头,他知道,病人一直是妈妈最深的牵挂,日子苦点没关系,妈妈高兴就好。他对爸妈说:“等我工作了,给你们换台液晶的。”
2006年9月,陈林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上大学后,陈林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有了家人的支持,王争艳的职位是越来越“低”。2009年5月,她被医院调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了一名社区医生。从副主任医师到门诊医生,再到社区医生,可不管她走到哪,总有一批“粉丝”跟到哪。这些病人给了王争艳莫大的信心。
“傻”医生受副总理夸赞
记者统计过,王争艳从医26年来,开出的处方不计其数,可最高的不超过100元,最低的只有2毛7分,平均55元。
2009年7月的一天晚上,病患家属叶大姐找到了王争艳。原来叶大姐的丈夫患有少见的“亚急性联合变性”,这是一种因营养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神经性病变,治疗尚属世界难题。第一次治疗,王争艳只给他开了一张24元的药方。当时叶大姐很生气,说王争艳不负责任,敷衍她。事后她才知道,药单上的每一种药都经过王争艳的精挑细选,丈夫吃了这药后,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她是特意来给王医生赔礼道歉的,原本以为王医生会住在某高档小区里,没想到她的家竟如此简陋,墙上的石灰因为年岁久了,有些已经脱落,屋里的摆设家具也很旧,一台电风扇嘎嘎作响,就像是回到了80年代初的家庭。看着这一切,叶大姐眼睛湿润了。
对于这些,王争艳一直觉得没什么。一天,在北京某大医院任职的同学给她打电话,挖她过去,说工作不累,待遇也丰厚。
此后几天,王争艳心里一直想着这事。病人不知从哪听说了,都跑进她的办公室,一再追问:“王医生,你真要走吗?你要走了,咱们以后看病真不知道找谁去了。” 当天下午,王争艳查房时,57床的李大爷就是不吃药。原来,这些年老人的命一直靠着王争艳的“小处方”才算保住,老人怕她走了,自己又看不起病,到那时只有等死,与其那样,不如早日解脱。王争艳劝了好久,老人就是不听,最后,她再三保证道:“我不走,我就在这哪也不去,一直把您老的病治好。”她话刚说完,门口站着的病人全都拥了进来,围着她高兴地问:“王医生,你真不走了?”王争艳第一次深深地感觉到,病人需要她,那些看不起病的老百姓需要她。同学知道后,一个劲地说她“傻”。
虽然不愿离开,可王争艳觉得这些年,她亏欠儿子很多,多为儿子攒些钱,也算是尽母亲的一份心。可她和丈夫的工资原本就低,如何理财,成了让她烦恼的一件事。
2009年9月11日,王争艳高兴地回到家,向丈夫炫耀道:“我今天省了好几十元钱。”原来,王争艳听同事说,医院附近开了家新超市,很多东西都打折。下班后,她立即冲了过去,买了许多日常用品,光牙膏就买了十盒。“你不知道,那里人可多了,我都不知道被踩了多少脚,我这个‘理财大师’不错吧!”“理财大师”是王争艳自封的,每省下一分钱,她都会高兴半天。陈晓民也由着她。
不仅如此,王争艳还把“小处方”用到了生活上,每一个月开始,她都会征求全家人意见,列出一个清单,然后经过讨论,看哪些东西需要买,哪些东西可以不买。即使需要购买的东西,她也会货比三家,直到找到最实用最便宜的那一种。没想到,半年下来,确实省了不少钱。可是这些钱,并没用到儿子身上,更多的是被她拿去帮助病人了。
2009年9月25日,由武汉市卫生局等单位发起的“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评选活动中,经过3.6万多名市民无记名投票,王争艳从2万多名医生中脱颖而出,当选“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2010年1月5日,王争艳受到国家卫生部表彰,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接见了王争艳,并给她颁了奖,还一再夸赞道:“你从同济毕业,能沉到基层,不容易啊!老百姓就需要像你这样真正为他们着想的好医生。”
回到武汉后,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的组织下,王争艳参加了二十多场事迹报告会。
2010年3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专题报道了王争艳从医26年来那一个个感人的“小处方故事”。当听到妈妈在电视上说因为工作太忙,没照顾好家庭,愧对自己,愧对这个家时,陈林看着厨房里那个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相信爸爸也和他一样,妈妈给予这个家的快乐,说都说不完。
(未经作者同意,本文拒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
编辑 / 雨 雪
王争艳一家三口至今仍住在46平方米的筒子楼里,看着那台17英寸的老式电视机,用轰隆作响的电扇驱热。即使如此,她依然用自己微薄的薪水帮病人垫付药费,家人曾一度不理解她。王争艳用一张张廉价的“小处方”,不仅治好了无数的病人,将儿子和丈夫拉拢成为自己的“粉丝”,更将那个清贫的小家经营得其乐融融。近日,记者采访了王争艳的儿子陈林,他向记者讲述了妈妈救人治家的故事。
不会挣钱的妈妈最可爱
王争艳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市,父亲是一名军医,母亲是护士,两人的工资虽不低,但大多被他们拿去治病救人,所以家里的日子一直很苦。
1978年,24岁的王争艳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入学没多久便生病了,因为经济原因一直没得到很好的治疗,曾被迫两度休学,幸好遇到了一名老中医,老中医用最实用、最廉价的药材救回了她的命。老医生对王争艳说:“用最少的钱治最难的病,是上医,你以后也要做医生,要记住这句话。”从此,这句话在王争艳的心里扎了根。
从学校毕业后,王争艳被分配到武汉市汉口铁路医院(现改为汉口医院)。经人介绍,她认识了丈夫陈晓民——武昌火车客运段上一名普通的车工,并很快有了儿子陈林。
在陈林的记忆中,妈妈总是行色匆匆,有时早上他还没起床,妈妈已经走了,晚上他睡着后,妈妈才回来,他曾委屈地问过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可爸爸却说:“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只是有很多病人等着她看病,咱们得理解妈妈。”每次,父亲都这么说,他总觉得,爸爸是怕他伤心,故意说好话骗他。让陈林转变想法的是一次义诊。
那是2000年岁末的一天,王争艳参加单位举办的一次义诊活动。上午10时,一位老人走过来,面露难色地说:“医生,你能不能去我家看看我孙女?她腿脚不方便。”王争艳一口答应了。老人的家离这儿不远,穿过一条深深的小巷就到了。走进屋子,老人推了推床上的孙女,轻声说:“小平,让医生看看你的腿。”被唤作“小平”的少女大约20岁,脸色苍白,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盛满了忧郁。奶奶的话刚说完,她突然激动起来,用被子捂着脸:“我不看,不看,让她走。”
王争艳把老人拉到一边问:“这孩子怎么了?”老人一边抹泪一边说:“这孩子爸爸去世得早,妈跟人走了,我跟她爷爷拾点破烂卖点钱供她上学,这孩子也争气,成绩一直都好,可年前不知咋回事,一直叫唤腿疼,可看了这么多家医院,也没查出个病因。每次去医院,这个检查那个检查,去一次就是一千多,我们再也不敢去医院了,只有把孩子带回家。”作为医生王争艳知道,有些医院为了创收,患者来了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一遍,他们没有想过,这会给病人家属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
经过王争艳的再三劝说,小平才愿意把腿露出来给王争艳检查。她的小腿肌肉已经萎缩,关节都扭曲了。由于没有仪器检查,王争艳让老人明天带着小平去汉口医院找她。老人嗫嚅着说:“要是敢去医院,我们早就去了,我们家实在没钱了。”王争艳鼻子酸酸的,对老人说:“别害怕,明天我帮你检查,我办公室有些简单的仪器,不花钱。”
经过检查,小平得的是一种神经性脊柱炎,由于误了时间,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性,以后都要与轮椅为伴。王争艳听老人说,家里还有很多药没吃完,甚至有些还没开封,因为每次去医院,医生从不问她家里还有什么药,呼啦啦就开一大包。老人从家里把药拿来,让王争艳看看还能不能用上。王争艳看后气极了,这些都是很贵的药,而这些药完全可以用其他便宜的药代替,光眼前这一包药就能省下好几百,如果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这孩子的腿也许就不会毁了。
那些天,王争艳精心照顾着小平,一连几天都是以医院为家,在她的治疗下,小平病情逐渐稳定。为了帮老人省钱,王争艳建议他们出院在家休养,而她会定期上门检查,并且开出药单让他们去外面的药房买,这样会比医院便宜一些,长长的一串药加在一起只要55元。握着药单,老人的手都有些颤抖:“王医生,要是早遇见你就好了。”这件事让陈林改变了对妈妈的看法,妈妈原来把心都扑在病人身上了。
有了儿子对自己的理解,王争艳工作起来更卖力了,先后任汉口医院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呼吸内科等综合内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她不管在哪个科室,都坚持开“小处方”。渐渐地,王争艳的名气在武汉市民中间传开了,大家都知道“小处方医生”王争艳,找她看病的人每天都排起长龙,医院没办法,只能派专人维持
秩序。
帮妈妈打退医药代表的进攻
2006年3月的一天,王争艳刚上班不久,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走进来,见到王争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直磕头:“王医生,求求你帮帮我。”王争艳一问才知道,对方名叫高春妮,沈阳人,这一年多她总是高烧不退,有医院检查说是“肺癌”,花了十几万,连房子都卖了,可她的病一直没有好转,有亲戚向她推荐了王争艳。高春妮哭着说:“王医生,我孩子才两岁,她爸爸因为我的病跟我离了,你要是没办法,我跟孩子就没活路了。”
根据高春妮的发病表现,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王争艳判断她也许不是肺癌,当即给她查了“结核抗体”,结果为阳性,王争艳又陪着她前往放射科进一步拍片检查,最后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这种病和肺癌极其相似,很多医生都会摸不清。弄清了病因,王争艳开始对症下药。
高春妮发现,王医生每次开的药单最高只有80元,最低一次才6元。有一次,因为要做一项检查,花了230元,王医生还再三跟她解释。
可不管怎么省,高春妮身上的钱还是用完了。几天后,她便嚷着要出院。问清缘由后,王争艳什么话也没说,把自己刚发的工资取出来给她垫付了药费。
晚上回到家,王争艳把这事跟丈夫说了。这些年,妻子花在病人身上的钱不在少数,陈晓民一直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可眼瞅着孩子下半年就要上大学,学费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总得为孩子考虑考虑吧!这些王争艳都知道,可她就是不忍心看着病人因为没钱耽误了治疗。“那你就想看着儿子因为没钱耽误了前程?”夫妻俩因为这事,闹了好几天别扭。
陈林知道后,对父母说:“我上学后可以打工挣生活费,你们不用为我担心。”儿子的话让王争艳越发内疚。
一天,陈林无意中听说,妈妈每天中午都吃方便面。他不信,特意赶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去了趟医院。在妈妈的办公室门口,他看见妈妈正在给人看病,门外还排着好几名病人。
一小时后,病人终于走了,王争艳从抽屉里拿出方便面,简单地泡着吃了。其实医院中午管顿午饭,可她的病人太多了,往往错过了吃饭时间。看着这一切,陈林心里异常难受。
回到家,陈林把这事跟父亲说了。从那以后,陈晓民每天中午都让妻子回家吃饭。王争艳问过为什么,丈夫就是不说,而且丈夫放进她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她察觉到丈夫是以这种方式支持她的工作,这些钱王争艳都舍不得花,她知道儿子一直想换台电视,现有的这台17英寸的电视机还是在陈林上小学三年级时买的,已经很破很旧了,有时候图像会上下抖动,需要人猛拍几下才行,亲戚朋友都笑话说这是老古董。
不久后的一天,王争艳刚下班回到家,突然有人敲门。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拎着大包小包站在门口。“请问是王医生家吗?”王争艳点点头,出于礼貌,她把对方迎了进来。
坐下来后,对方自我介绍说他是一名医药代表,听说王争艳病人多,想说服她帮着销售他们公司生产的一种药。对方一再劝王争艳说:“我们公司的药你绝对放心,都是经过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每从你手里销售一盒药,我们给你30%的提成。”王争艳看了看,这是一种消炎药,包装很精美,她问:“这药多少钱一盒?”对方也没瞒她:“生产成本在10元左右,从医院走一般都在56元。”这可是超过400%的利润啊!王争艳生气地把对方推出了门:“你走,我嘴笨心死,做不出来这事。”“王医生,又不是让你骗人,再说我们这药疗效确实好,对患者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要是你觉得提成少了,咱们还可以商量。”他话还没说完,门就“砰”的一声关上了,东西也被扔了出来。
晚上,陈晓民回到家,听妻子说起此事,打趣道:“你不是一直说要多挣钱吗?怎么钱送上门了,你又不要。”王争艳神色很认真:“那可是从病人身上刮肉,这样的黑心钱,我能要吗?”
谁知道,那名医药代表还没死心,他不相信这年头还会有人跟钱过不去,见王争艳家里摆的还是一台17英寸的老式电视机,他赶紧买了台29英寸的大彩电,给王争艳送了去。这下子,彻底惹怒了王争艳,她一个劲地把人往外推,陈林赶紧上前帮忙,这才把人推出去。
对方走后,王争艳笑着问儿子:“你不是一直想要台大彩电吗?现在有人送上门,又给我推了,你后悔吗?”陈林摇摇头,他知道,病人一直是妈妈最深的牵挂,日子苦点没关系,妈妈高兴就好。他对爸妈说:“等我工作了,给你们换台液晶的。”
2006年9月,陈林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上大学后,陈林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有了家人的支持,王争艳的职位是越来越“低”。2009年5月,她被医院调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了一名社区医生。从副主任医师到门诊医生,再到社区医生,可不管她走到哪,总有一批“粉丝”跟到哪。这些病人给了王争艳莫大的信心。
“傻”医生受副总理夸赞
记者统计过,王争艳从医26年来,开出的处方不计其数,可最高的不超过100元,最低的只有2毛7分,平均55元。
2009年7月的一天晚上,病患家属叶大姐找到了王争艳。原来叶大姐的丈夫患有少见的“亚急性联合变性”,这是一种因营养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神经性病变,治疗尚属世界难题。第一次治疗,王争艳只给他开了一张24元的药方。当时叶大姐很生气,说王争艳不负责任,敷衍她。事后她才知道,药单上的每一种药都经过王争艳的精挑细选,丈夫吃了这药后,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她是特意来给王医生赔礼道歉的,原本以为王医生会住在某高档小区里,没想到她的家竟如此简陋,墙上的石灰因为年岁久了,有些已经脱落,屋里的摆设家具也很旧,一台电风扇嘎嘎作响,就像是回到了80年代初的家庭。看着这一切,叶大姐眼睛湿润了。
对于这些,王争艳一直觉得没什么。一天,在北京某大医院任职的同学给她打电话,挖她过去,说工作不累,待遇也丰厚。
此后几天,王争艳心里一直想着这事。病人不知从哪听说了,都跑进她的办公室,一再追问:“王医生,你真要走吗?你要走了,咱们以后看病真不知道找谁去了。” 当天下午,王争艳查房时,57床的李大爷就是不吃药。原来,这些年老人的命一直靠着王争艳的“小处方”才算保住,老人怕她走了,自己又看不起病,到那时只有等死,与其那样,不如早日解脱。王争艳劝了好久,老人就是不听,最后,她再三保证道:“我不走,我就在这哪也不去,一直把您老的病治好。”她话刚说完,门口站着的病人全都拥了进来,围着她高兴地问:“王医生,你真不走了?”王争艳第一次深深地感觉到,病人需要她,那些看不起病的老百姓需要她。同学知道后,一个劲地说她“傻”。
虽然不愿离开,可王争艳觉得这些年,她亏欠儿子很多,多为儿子攒些钱,也算是尽母亲的一份心。可她和丈夫的工资原本就低,如何理财,成了让她烦恼的一件事。
2009年9月11日,王争艳高兴地回到家,向丈夫炫耀道:“我今天省了好几十元钱。”原来,王争艳听同事说,医院附近开了家新超市,很多东西都打折。下班后,她立即冲了过去,买了许多日常用品,光牙膏就买了十盒。“你不知道,那里人可多了,我都不知道被踩了多少脚,我这个‘理财大师’不错吧!”“理财大师”是王争艳自封的,每省下一分钱,她都会高兴半天。陈晓民也由着她。
不仅如此,王争艳还把“小处方”用到了生活上,每一个月开始,她都会征求全家人意见,列出一个清单,然后经过讨论,看哪些东西需要买,哪些东西可以不买。即使需要购买的东西,她也会货比三家,直到找到最实用最便宜的那一种。没想到,半年下来,确实省了不少钱。可是这些钱,并没用到儿子身上,更多的是被她拿去帮助病人了。
2009年9月25日,由武汉市卫生局等单位发起的“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评选活动中,经过3.6万多名市民无记名投票,王争艳从2万多名医生中脱颖而出,当选“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2010年1月5日,王争艳受到国家卫生部表彰,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接见了王争艳,并给她颁了奖,还一再夸赞道:“你从同济毕业,能沉到基层,不容易啊!老百姓就需要像你这样真正为他们着想的好医生。”
回到武汉后,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的组织下,王争艳参加了二十多场事迹报告会。
2010年3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专题报道了王争艳从医26年来那一个个感人的“小处方故事”。当听到妈妈在电视上说因为工作太忙,没照顾好家庭,愧对自己,愧对这个家时,陈林看着厨房里那个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相信爸爸也和他一样,妈妈给予这个家的快乐,说都说不完。
(未经作者同意,本文拒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
编辑 / 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