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省商贸经济合作厅 杨兆
今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的消息震动了全球,对于热衷于500强排名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得不重头来过;而对于IT界来说,不啻于扔下了一颗“精神原子弹”。“网络经济”从提出到现在“鲸吞”全球最大的传统媒体仅仅才三五年呀!
一、网络经济降伏传统经济的典范
几乎所有报道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消息的媒体,均使用“一拍即合”、“强强联手”等标题,并配有美国在线 CEO史蒂夫·凯斯和时代-华纳董事长杰拉尔德·莱文的照片:或拥抱欢呼或并肩指点江山,似乎眼前真是一对梦幻组合。可我们只要稍做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美国在线吃掉了时代-华纳,这正是互联网的胜利,是网络经济造就的奇迹,是信息时代的成功体现。

从双方的历史来看,时代-华纳的前身时代公司和华纳兄弟公司均创建于1923年,有近80年的历史。而美国在线是1991年从一家硬件厂商(Quantum)演变而来的,创办美国在线网站之初,还差点被比尔·盖茨的微软吃掉。
从各自旗下所拥有的内容来看,时代-华纳属下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出版物《时代周刊》(TIMES),还记得八十年代邓小平被该刊评为其封面人物时,国人是多么的自豪!还有世界上唯一面向全球、24小时滚动播放新闻的电视台CNN,苏联解体、美国攻打伊拉克均由其做第一播报;还有好莱坞的顶尖制片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Warners Bros INS),脍炙人口的《卡萨布兰卡》等影片就是它的大作;还有财经界无以伦比的《财富》杂志,去年就是它在上海召开了一个年会,把全世界大部分的CEO们搞得如痴如醉;同样地,还有著名的《人物》杂志、《娱乐》杂志、家庭电视台(HBO)、卡通电视(Cartoon Network)等等..... 。反观美国在线,除了其主打的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网站,ICQ即时通外,仅有1997年购入的网景(Netscape)和1998年购入的网上交流服务网站CompuServe。在网络业美国在线以拥有2000万会员而雄居网站之最,且是为数不多的依靠在线服务而取得效益的网站之一。
可是,合并后,美国在线将拥有新公司的55%的股份,时代华纳则拥有45%;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是美国在线“蛇吞”了时代-华纳这头大象。有分析家认为,通过并购,美国在线不仅获得丰富的媒体内容,而且还获得所亟需的有线电视载体的关键技术;更有媒体分析家从媒体公司的角度分析:“火炬已经传到了因特网一代手中了”;而证券分析家则从网络股的交易中得出结论:“点COM公司(即网络公司)成为收购者,一点也不奇怪”。
二、网络经济降伏传统经济背后的规律
美国在线鲸吞时代-华纳是一面旗帜,是一个里程碑,正如凯斯在并购新闻发布会上宣称的那样,“这是第一次一个重要的网络公司和一个重要的媒介公司的合并,我们的发展机会将是无限的。”它将拉开一个网络经济横扫大众传媒(包括商务、娱乐、服务)的序幕,在它的背后,蕴含着经济规律的转换。
首先,规模效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经济学的起点是稀缺规律,由于稀缺,产生了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释和找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即要素禀赋)与无差异曲线(相同的消费满足程度)的切点所组成的最优生产方案,并随其生产的扩张曲线使产品成本下降而形成规模经济。而网络经济属知识经济范畴,按以提出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著称的保罗·罗莫教授的话来说:“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是知识,而这种资源的特点是愈用愈多” 。所以,我们看到了在网络经济中起作用的更多的是“范围经济”,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经济规模,而是更多地把经济触角伸向相关行业,以追求稳定而相关的利益。
其次,分工的规律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经济学从其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起,就是建立在分工学说之上的。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更大的熟练、技巧和能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存在分工,从而才谈得上取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直到今天,这条规律还贯穿于我们绝大多数产业中。然而,在网络经济中,却出现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趋势:融合。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但也导致产、销和消费的分离,进而产生了交易的费用,即获取市场信息、谈判和签定契约所需支付的费用。网络这种工具的出现,激发了网络经济的产生。通过网络,一方面使市场的交易费用降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使市场的信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完毕,从而整合成一种能动的信息,这必然使得产业、流程、人员、知识、技能都出现融合,产生一大堆诸如“零距离经济”、“直接经济”、“无摩擦经济”“复合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降伏传统经济的例子,用网络分析家阿比瑟克·珈米的话来说“它使网上公司和网下公司合并的概念具体化了”。
由于经济规律的重大变化,使得网络经济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首先,网络经济突出地表现为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中,财富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知识成为引起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而“知识和思想是不会短缺的,发现思想的过程不会出现收益递减效应”。其次,网络经济是应用经济。用知识经济理论的创始人P.F Drucke教授的话说“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只存在应用之中才能生存”,各物理网络经营商、ISP、ICP不约而同转向电子商务这一网络经济的应用部分并取得回报就是证明。其三,网络经济具有全球性特征。“互联网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说法,充分展现了网络经济对全球性内在要求的诉求。
三、网络经济降伏传统经济对我们的启迪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引来国内业者的阵阵波涛。有的认为这是互联网的“软着陆”;也有的说它体现了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资源要素重新洗牌的时代;甚至认为这是一个方向,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完全照搬,但肯定也要走这条路。
也许,我们只是就技术而论技术,没有将其放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仔细研究;也许,我们对中国特色过于自信,有意无意忽视了全球性特征的网络经济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1999年年底,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签署了双边协议,WTO的大门已如一点就破的窗户纸。而WTO谈判的主题之一就是网络与信息的开放:乌拉圭回合达成信息、电信开放三协议,新加坡部长会议与西雅图谈判又提出网络交易免税等种种游戏规则。待WTO这层纸帘一拉开,这种兼并、整合的游戏将要求我们面对。届时,我们种种引以为自豪的第X排名的国内著名网站和网络应用,在那些国际巨鲸面前连一条小鱼都算不上,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毛虾、鱼虫。
危机就在眼前,而我们却显得麻木不仁。也许仅仅是巧合,也许就是一种讥讽,就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消息在地球的那半边发布的同一天,我国南方IT重镇最有影响的一家大报,用半版的篇幅以特大号字排出了“电子商务是否等一等”的专栏文章,从隐私保护、网上博弈、网上信用、网上立法及网上消费保护五方面否定了电子商务这一网络经济中最具生命力、最接近普罗大众的分支近期内在中国的存在。此君可以无视Amazon、AOL、Dell等成功,也可以无视美国中产阶级中已有50%以上的家庭具有网上购物倾向的事实,然而,却不能无视中国的网民以年增150%以上的速度递增、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163.net回报1000%等神话。我们的大众传媒的眼光须更敏锐些。
其二,中国的IT产业,处于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的状态,除少数的网站外,大多缺乏资金、缺乏整体考虑,不成气候,加之国内的电信专营状况得不到较快的改善,通讯费用居高不下,上网用户数较少(根据美国Computer Industry Almanac公司日前公布的资料,截至1999年底,全球共计有2.59亿人已连上互联网,其中,美国的上网人数高达1.1亿,占全球上网人口的43 %。而我国仅有6,30万),更不要说热衷网上购物者。如何尽快改变局面,这是IT业界须共同回答的课题。我们高兴地获知,信息产业部正按照中美关于加入WTO协议的有关条款加紧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目前正抓紧草拟《电信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电信法》。此外,还正在考虑“电子商务框架”等一些相关配套的、比较具体的法规。
其三,政府在网络经济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的网络经济确有先天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信用缺乏,风险资金制度和市场兼并机制尚未建立等等缺陷,这些,均成为制约我国后发转型进入网络经济的因素,也是政府首先需要考虑的。一方面,政府应强调市场化原则,建立自律性的业务规则和行为规范,尽量减少干预,开放市场,充分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在宏观上必须加以协调和政策引导,从税收政策、电子支付系统、统一商务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电信技术标准等方面研究制定框架性文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WTO予以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照顾,允许其在某些领域有较长的过渡期来履行其义务,具体到IT行业可能会有一个短暂的“缓冲”,如何打好这一时间差,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应引起管理部门的深思。
今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的消息震动了全球,对于热衷于500强排名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得不重头来过;而对于IT界来说,不啻于扔下了一颗“精神原子弹”。“网络经济”从提出到现在“鲸吞”全球最大的传统媒体仅仅才三五年呀!
一、网络经济降伏传统经济的典范
几乎所有报道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消息的媒体,均使用“一拍即合”、“强强联手”等标题,并配有美国在线 CEO史蒂夫·凯斯和时代-华纳董事长杰拉尔德·莱文的照片:或拥抱欢呼或并肩指点江山,似乎眼前真是一对梦幻组合。可我们只要稍做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美国在线吃掉了时代-华纳,这正是互联网的胜利,是网络经济造就的奇迹,是信息时代的成功体现。

从双方的历史来看,时代-华纳的前身时代公司和华纳兄弟公司均创建于1923年,有近80年的历史。而美国在线是1991年从一家硬件厂商(Quantum)演变而来的,创办美国在线网站之初,还差点被比尔·盖茨的微软吃掉。
从各自旗下所拥有的内容来看,时代-华纳属下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出版物《时代周刊》(TIMES),还记得八十年代邓小平被该刊评为其封面人物时,国人是多么的自豪!还有世界上唯一面向全球、24小时滚动播放新闻的电视台CNN,苏联解体、美国攻打伊拉克均由其做第一播报;还有好莱坞的顶尖制片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Warners Bros INS),脍炙人口的《卡萨布兰卡》等影片就是它的大作;还有财经界无以伦比的《财富》杂志,去年就是它在上海召开了一个年会,把全世界大部分的CEO们搞得如痴如醉;同样地,还有著名的《人物》杂志、《娱乐》杂志、家庭电视台(HBO)、卡通电视(Cartoon Network)等等..... 。反观美国在线,除了其主打的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网站,ICQ即时通外,仅有1997年购入的网景(Netscape)和1998年购入的网上交流服务网站CompuServe。在网络业美国在线以拥有2000万会员而雄居网站之最,且是为数不多的依靠在线服务而取得效益的网站之一。
可是,合并后,美国在线将拥有新公司的55%的股份,时代华纳则拥有45%;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是美国在线“蛇吞”了时代-华纳这头大象。有分析家认为,通过并购,美国在线不仅获得丰富的媒体内容,而且还获得所亟需的有线电视载体的关键技术;更有媒体分析家从媒体公司的角度分析:“火炬已经传到了因特网一代手中了”;而证券分析家则从网络股的交易中得出结论:“点COM公司(即网络公司)成为收购者,一点也不奇怪”。
二、网络经济降伏传统经济背后的规律
美国在线鲸吞时代-华纳是一面旗帜,是一个里程碑,正如凯斯在并购新闻发布会上宣称的那样,“这是第一次一个重要的网络公司和一个重要的媒介公司的合并,我们的发展机会将是无限的。”它将拉开一个网络经济横扫大众传媒(包括商务、娱乐、服务)的序幕,在它的背后,蕴含着经济规律的转换。
首先,规模效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经济学的起点是稀缺规律,由于稀缺,产生了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释和找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即要素禀赋)与无差异曲线(相同的消费满足程度)的切点所组成的最优生产方案,并随其生产的扩张曲线使产品成本下降而形成规模经济。而网络经济属知识经济范畴,按以提出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著称的保罗·罗莫教授的话来说:“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是知识,而这种资源的特点是愈用愈多” 。所以,我们看到了在网络经济中起作用的更多的是“范围经济”,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经济规模,而是更多地把经济触角伸向相关行业,以追求稳定而相关的利益。
其次,分工的规律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经济学从其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起,就是建立在分工学说之上的。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更大的熟练、技巧和能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存在分工,从而才谈得上取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直到今天,这条规律还贯穿于我们绝大多数产业中。然而,在网络经济中,却出现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趋势:融合。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但也导致产、销和消费的分离,进而产生了交易的费用,即获取市场信息、谈判和签定契约所需支付的费用。网络这种工具的出现,激发了网络经济的产生。通过网络,一方面使市场的交易费用降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使市场的信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完毕,从而整合成一种能动的信息,这必然使得产业、流程、人员、知识、技能都出现融合,产生一大堆诸如“零距离经济”、“直接经济”、“无摩擦经济”“复合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降伏传统经济的例子,用网络分析家阿比瑟克·珈米的话来说“它使网上公司和网下公司合并的概念具体化了”。
由于经济规律的重大变化,使得网络经济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首先,网络经济突出地表现为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中,财富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知识成为引起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而“知识和思想是不会短缺的,发现思想的过程不会出现收益递减效应”。其次,网络经济是应用经济。用知识经济理论的创始人P.F Drucke教授的话说“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只存在应用之中才能生存”,各物理网络经营商、ISP、ICP不约而同转向电子商务这一网络经济的应用部分并取得回报就是证明。其三,网络经济具有全球性特征。“互联网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说法,充分展现了网络经济对全球性内在要求的诉求。
三、网络经济降伏传统经济对我们的启迪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引来国内业者的阵阵波涛。有的认为这是互联网的“软着陆”;也有的说它体现了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资源要素重新洗牌的时代;甚至认为这是一个方向,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完全照搬,但肯定也要走这条路。
也许,我们只是就技术而论技术,没有将其放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仔细研究;也许,我们对中国特色过于自信,有意无意忽视了全球性特征的网络经济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1999年年底,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签署了双边协议,WTO的大门已如一点就破的窗户纸。而WTO谈判的主题之一就是网络与信息的开放:乌拉圭回合达成信息、电信开放三协议,新加坡部长会议与西雅图谈判又提出网络交易免税等种种游戏规则。待WTO这层纸帘一拉开,这种兼并、整合的游戏将要求我们面对。届时,我们种种引以为自豪的第X排名的国内著名网站和网络应用,在那些国际巨鲸面前连一条小鱼都算不上,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毛虾、鱼虫。
危机就在眼前,而我们却显得麻木不仁。也许仅仅是巧合,也许就是一种讥讽,就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消息在地球的那半边发布的同一天,我国南方IT重镇最有影响的一家大报,用半版的篇幅以特大号字排出了“电子商务是否等一等”的专栏文章,从隐私保护、网上博弈、网上信用、网上立法及网上消费保护五方面否定了电子商务这一网络经济中最具生命力、最接近普罗大众的分支近期内在中国的存在。此君可以无视Amazon、AOL、Dell等成功,也可以无视美国中产阶级中已有50%以上的家庭具有网上购物倾向的事实,然而,却不能无视中国的网民以年增150%以上的速度递增、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163.net回报1000%等神话。我们的大众传媒的眼光须更敏锐些。
其二,中国的IT产业,处于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的状态,除少数的网站外,大多缺乏资金、缺乏整体考虑,不成气候,加之国内的电信专营状况得不到较快的改善,通讯费用居高不下,上网用户数较少(根据美国Computer Industry Almanac公司日前公布的资料,截至1999年底,全球共计有2.59亿人已连上互联网,其中,美国的上网人数高达1.1亿,占全球上网人口的43 %。而我国仅有6,30万),更不要说热衷网上购物者。如何尽快改变局面,这是IT业界须共同回答的课题。我们高兴地获知,信息产业部正按照中美关于加入WTO协议的有关条款加紧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目前正抓紧草拟《电信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电信法》。此外,还正在考虑“电子商务框架”等一些相关配套的、比较具体的法规。
其三,政府在网络经济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的网络经济确有先天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信用缺乏,风险资金制度和市场兼并机制尚未建立等等缺陷,这些,均成为制约我国后发转型进入网络经济的因素,也是政府首先需要考虑的。一方面,政府应强调市场化原则,建立自律性的业务规则和行为规范,尽量减少干预,开放市场,充分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在宏观上必须加以协调和政策引导,从税收政策、电子支付系统、统一商务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电信技术标准等方面研究制定框架性文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WTO予以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照顾,允许其在某些领域有较长的过渡期来履行其义务,具体到IT行业可能会有一个短暂的“缓冲”,如何打好这一时间差,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应引起管理部门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