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通今得自真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氏和他那些西方前辈艺术家一样,均认为当艺术变得肤浅时是很危险的,但若加诸太多理性的想法时,则容易让它丧失最可贵的力量——即简单而直接的情感表达。
  ——衣淑凡
  丁衍庸作为传统中国画家的身份为我们所熟知,其实他还是一位早期留学海外研习油画的先行者。在用油彩、油画笔这些西画创作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并在作品中呈现浓郁的中国艺术的韵味和古意方面,丁衍庸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902年生于广东茂名的丁衍庸,自幼便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20年中学毕业后,经叔父建议留学日本。是年秋抵达东京后,先学习日语,继而进入川端画学校补习素描。当时以藤岛武二为首的教学团队追求艺术的自由表现,为丁氏日后的艺术方向奠定了基调。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画坛,正值留学欧洲的日本艺术家陆续回国,西洋画风盛极一时,学院派、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悉数被介绍到日本。丁衍庸对写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兴趣不大,他偏爱用色大胆,线条简单流畅,奔放自由的野兽派,尤其对马蒂斯的作品非常着迷。
  上世纪20年代,丁氏以大片色面及丰富笔触来表现对象,使画面产生平面化的效果,将空间背景和画中描绘的对象融为一体。丁衍庸为改造中国艺术曾提出过两个重要议题:一是“把中国画的线条和墨用到西法画上”,二是要研究原始艺术,他认为“原始艺术看似简洁粗朴,实则蕴含了所有艺术语言之雏形,最能于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中表达人类繁复的情感。”丁氏在后来的油画创作中便加入了不少的中国元素,同时他又将毕加索铜版画的线条与中国甲骨文、金文的线条联系起来,甚至还有吴昌硕以古篆笔法入画的手法。
  1949年是丁衍庸的艺术乃至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在内地不同的艺术学校执教,还获聘为广东省立艺专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丁衍庸移居香港,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人地两疏,加之经济条件所限,客观上缺乏创作油画的条件,由此他的油画创作也曾被迫中断。直至1958年丁氏在新亚书院艺术系觅得教职后,生活渐趋稳定,才使得他有条件重拾油画创作。为此他经常对朋友抱怨:“现在知道我曾经是油画家的人愈来愈少了”。
  客居香港后,丁衍庸将几乎全部收入都用于购藏玺印、石雕、陶器等各种古物上。他不仅收藏,还对这些器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它们视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不仅在这一收藏研究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也以此作为中西艺术的切入点,把他的油画创作带入一个新境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丁衍庸将金石、古文字、古代玺印运用在油画创作中,让画面呈现出一番高古奇崛的意象。中国绘画当中的笔墨、造型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观念相结合,稚拙中见洒脱。六七十年代是他油画创作的高峰期,无论从用笔还是用色都随性而为。曾供职于苏富比拍卖台湾代表处的艺术品评估专家衣淑凡分析说:“丁氏和他那些西方前辈艺术家一样,均认为当艺术变得肤浅时是很危险的,但若加诸太多理性的想法时,则容易让它丧失最可贵的力量——即简单而直接的情感表达。丁氏认为原始或原生艺术透过其简洁性,最能够表达人类繁复的情感。”
  完成于1971年的《柿子瓶花》便是一例,画面延续了丁衍庸作品里一贯单纯、写意、重装饰性的风格特点:首先笔法简练至极致,花瓶的瓶身无任何线条与色彩进行修饰,只用中国画写意的手法绘一小鸭,而用花瓶本身的边缘与背景产生空间感与距离感。其次,整个画面全部留白。他仅以画面下方的两条墨线将桌面与背景两个空间加以表现,这些都明显是借鉴传统中国画以“空”写“满”,用大面积留白去表现物象的手法,也正是他一直所倡导的:“要用油画表现出中国画的意境”的绝佳例证,他对于精准的描绘对象抱着一种游戏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真正所要捕捉的是物象的精神和本质。
  在欣赏丁衍庸的油画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双面画”现象。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是作于木板上的油画,常常是正反面均绘有作品,且完成的时间有时相隔数年。据他的学生所言,是因为当年画家经济困顿时,缺少作画材料所致,由此这也成了他油画的一个特点。其次,他还常常在已完成的作品上反复创作,香港艺术馆曾使用红外线仪器证实了这一现象,这无疑也和当时拮据的经济条件密不可分。但也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双面画作与传统中国画中的双面印刻以及边款的使用有关,因为丁氏对这两种方法均有过深入的研究。
  此外,丁衍庸在中国传统水墨方面的深厚修养,直接反映在其油画创作上。他在油画人物画中大胆引用传统戏剧题材,精研徐渭八大稚拙、怪诞的画风,对他们以“极精简的造型而表现出无穷的意味”深感钦佩。他将传统中国画的线条功夫运用到油画创作上堪称一绝,也让油画这一泊来画种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品《霸王别姬》正可显出丁氏线条的表现力。其运笔如沾水墨于纸面上勾画一样,举重若轻,转侧自如,寥寥数笔便结构毕现。用色方面,一改油画浓厚的用笔,将颜料调配得相当稀薄,从而将笔锋的运行轨迹都清晰地保留在画面里,甚至还有书法中枯笔的效果。并且通过笔触的方向、顿挫、长短、叠压、飞白等变化来突显张扬、恣肆的精神。背景基本留白,增加率意而自由的写意感。完全可以说是在用油画工具画国画,人物形象变形概括,将一种符号化的威武成功地传达出来,不愧于“线条的大师”的称誉。
  纵观丁氏的油画艺术,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三大线索:早期留日期间受到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风格影响;回国后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八大山人以及石涛水墨画,在作品中以西画法表现中国传统大写意;晚年又将原始朴拙的古代玺印、古文字,直接作为绘画元素进行创作。
  丁衍庸的油画作品数量相较其流传众多的传统水墨作品存世稀少,目前资料可查的仅区区百余幅,且绝大多数为他的后人及学生收藏,少数在美术机构或私人收藏者手中。据其长女回忆,在1949年其父南下香港前,作品随家眷返回家乡茂名,但在其后的岁月里或被掠取或被破坏,而大多逸散了,目前存世的丁衍庸大部分油画作品,主要集中于画家客居香港时期。
其他文献
论文通过分析现有色彩设计工具的研究现状、不足及趋势,以工业设计理论及现代设计方法学为基础,针对色彩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提出了一套针对建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水彩画在造型手段、艺术样式、审美取向和风格特征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其他各画种的语言都被水彩画所吸收。水彩画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扩展,水彩画的
期刊
庞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工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庞薰采的艺术生涯开始于现代艺术之都——巴黎。他在巴黎受到了众多艺术流派的影响,并最终选择了现代主义绘画为自
期刊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是当代世界影坛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一直以来就作为后现代电影面光辉的旗帜被人关注着,尤其是其1999年的作品《关于我的母亲》同时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