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广大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弘扬方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为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逶,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很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用方块砖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面临断链的危险,作为语文教师,学习并传播中华文化经典,是当仁不让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荐和引用
  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但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有很大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因为它简短幽默。而我国的名著里,蕴涵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其朦胧、深厚正等待我们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祖国经典著作加以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3.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积极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4.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事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在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5.加强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从最初的文字形成到书法艺术日臻完善,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视书法教学的,人们也重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法宝,涌现出了许多书法大家,如王羲之等。遗憾的是,在向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在享受新技术给我们带来高效率、便利化的时候,整个社会却步入了少纸、无纸的时代。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字越写越难看,更多学生甚至大学生感到,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真不容易。
  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汉字,喜爱汉字,临摹并写好汉字,在书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我们可以用“忧劳可兴国,逸豫可亡身”、“勤则难朽,逸剐易坏”、“民生在勤,勤贝怀匮”,倡导“克勤为邦”、“业广惟勤”等蕴含中国人民高尚品格来培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等。
  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传承文化,但课内通过各种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宏伟、博大的内容在课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从而加深体会和认识。
其他文献
摘 要: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前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人性的本质与救赎,令人深思。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背叛与救赎  一、引言 
摘 要: 同样的原文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这种差异性值得赞颂。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韩侍桁《红字》译本和改革开放以后苏福忠《红字》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操控学说主流“三因素”意识形态、诗学观、赞助人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力图从宏观文化翻译角度对其差异性加以论述。  关键词: 《红字》 意识形态 诗学观 赞助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左右翻译学领域的学术观点及理论发生了深刻的
摘 要: 《红楼梦》作为一部跨越百年的经典著作,对它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而且随着学术脉络的延伸,层次愈加丰盈和深邃。在应用语言学视阈下,对《红楼梦》的称呼语加以研究,会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感悟,特别有助于拨开“宝黛钗”之间的关系迷雾。  关键词: 《红楼梦》 称呼语 宝黛钗 应用语言学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需求  应用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在各个现实领域的实际应用,主旨是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
摘 要: 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信息化改变着,教育教学也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及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基础教学的信息化使用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成效。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跟紧教学的信息化,带动教学的有效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加强
引言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121千米,约占中国总海岸线的1/6,且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一衣带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古代起,一直是中国海上防御要塞与门户,尤其到了近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帝国主义的侵略目标。  1861年,烟台被帝国主义开埠,成为山东半岛最早的开港城市。随之,地处山东半岛东段的威海成了日本的占领地和英国的租界地,而青岛则沦为德国的租界地。帝国主义占领这些沿海城市后,
摘 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也得到推动,财务部门作为施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命脉,其风险控制有效与否会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但就目前财务风险控制情况来看成效并不理想,依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使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要想降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本文就对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策略,如明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