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曼生“瓢提壶”的人文气息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vewpyc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壶自诞生以来便一直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文化属性决定了深刻的情感寓意,这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手工艺品的独到之处所在。浸润着温暖的茶汤,紫砂壶氤氲岁月流长,将丰富的内容渗透进浓浓底蕴,从而生发出妙趣无限的共鸣力。
  在漫长的紫砂壶发展历程中,陈曼生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承上启下历史意义的重要文人,他将紫砂壶的人文意义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曼生十八式”就是由他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这些作品将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也因此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美谈。“瓢提壶”(见图1)就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其形态生动、风格古朴,诗文篆刻遒劲入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感,作为“曼生壶”的典型,“瓢提壶”历来就是制壶行家们十分热衷于模仿的壶型之一,现以这款“瓢提壶”为例,具体谈一谈其所蕴含的人文气息。
  “瓢提壶”在表现人文气息时,十分注重从具体的造型和装饰方面来对抽象内涵予以诠释,使之内蕴饱满而不空乏,思想情感极具说服力。此壶造型简洁、别致,是瓢形和“东坡提梁形”的结合,经过提练和重铸,瓢和提梁皆产生了质变,更加古雅秀美,另有一番风韵。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频迦书。”使紫砂壶和诗、书合为一体,魅力无限。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不同的形态适应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人文需求,因此,造型作为实质性的固态存在,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造型的类别大致上有光货、花货和筋囊货之分,其中的花货又称自然形体,其原型便来源于自然界中人或物,或直接将某一种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或在壶身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雕刻等装饰手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总而言之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性。“瓢提壶”主体造型便是典型的花器,其壶身丰润饱满,犹如一只成熟蒂落的瓢瓜,壶身为瓜身,壶钮为瓜蒂,壶嘴和提梁好似伸展的瓜藤,整体搭配统一和谐,惟妙惟肖。整体造型以瓢瓜原形为基础,经由艺术手法提炼精髓,但却依旧保持着它的自然原貌,肾状卵圆形壶身与瓢瓜之貌几乎一致,却更添轻盈;一只瓜蒂作壶钮,既保持了瓜的形状,又满足壶型所需,可谓形神皆备;提梁为“东坡式”,顶部承横梁,前端上翘,底部承托两段竖梁,分别支撑于壶口两侧,其布局安排恰到好处,设计风格简巧虚空,又与瓜藤形态神似,可谓巧夺天工。整壶造型不仅形象生动,更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个性鲜明。
  “瓢提壶”延续了“东坡提梁壶”的风格款式,从而在造型上流露出浓郁的东坡遗风,令人神往不已。苏东坡是古代文人的代表和榜样,此壶巧妙渗透这一内涵元素,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但是该壶对于人文气息表达的至高境界则体现在壶身的陶刻装饰上,陶刻,简而言之就是以刀代笔、以刻代绘,在紫砂壶上形成书画和金石的质感。此壶的画龙点睛之笔便是壶身所刻“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频迦书。”其字体古朴苍劲,笔笔用力均恰到好处,仿佛具有了生命气象一般,从字里能够窥见数百年历史风云,每一个字的布局均十分合理,好似嵌入壶体的烙印,不仅营造出浓郁的书卷气,更使整把壶犹如一本卷帙浩繁的书,散发出令人向往的人文底蕴。同时,所刻文字内容也十分切壶、切题,并非一种敷衍,而是巧妙地将紫砂壶与品茗煮茶这一茶事结合起来,更添生活气息,这也是创作时的真情流露,使人们细观此壶便可感知一份由衷的温暖,陶刻文字装饰不仅没有使整个壶面增添繁复感,反而因此更具艺术效果,美感呼之欲出。
  品鉴古人经典,更在于今朝努力。紫砂壶经名师巧手造出,不媚不俗、朴讷温娴,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为国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对于制壶人而言,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和人文修养,满足不断提高的壶艺标准,创作出更多具有人文价值的紫砂壶。
其他文献
采用无机溶胶-凝胶法制备了VO2热致变色薄膜,利用XPS系统地研究了烘干温度、真空热处理温度以及溶胶浓度对VO2薄膜中钒价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其它工艺参数不变,薄膜中V5+
摘 要 紫砂壶造型设计是技艺人员重要的基本功,关系到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包容性,这也是作品成功的前提之一。对于当今紫砂从业者而言,造型设计这门学问永无止境。在主题定位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契合,提供不同的主题阐释与文化解读,这是当前壶艺勃兴繁荣的和谐环境中艺人的责任担当。唯有此,宜兴紫砂文化将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艺术的殿堂中。本篇以紫砂“鱼水之恋套壶”为例,谈谈在主题定位中追求形式与内容契合后的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大国,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生产和施用均为世界第一。世界化肥增长有一半的贡献来自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