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唐 莉
战略人力资源部之于米其林,一如轮胎之于汽车。正是这个小小“部件”激活了构造庞杂的“大车”,牵引着它不断向前,一路风光无限……
采访之初,弄清米其林SP(Strategic Personnel战略人力资源)部每个人的工作颇费了一些工夫,在这个人数并算不上太多的团队里却有着极其细致的分工。职业发展经理为员工做贴身职业规划,伴随员工走过从面试到入职,从日常工作到调动升迁的每一天:招聘经理是那个寻找与公司最为匹配的人才,完成人力资源“拼图”的人,培训经理笑言米其林式的人才培养并不是如我们想象那样“先投资,再收益”的过程……
随着谈话的展开,当我们逐渐清晰地看到这家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轮廓,不得不折服于它的魔力——原来,一个小团队,真的可以激活大公司!
以人为本,从第一步开始
激活人物:郑芸(中国区招聘经理)&樊岚(中国区培训经理)
激活原理:掌控方向——正如轮胎能够配合悬架使车辆往预想方向转弯或保持直行,米其林的SP团队也掌控着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
进入米其林3年,郑芸仍对当初的面试记忆犹新:“当时,在考核专业素质的业务经理身旁,还有一个‘考官’,她似乎更为关注我对于职业发展的规划。在一番轻松的倾谈后,她甚至针对我的职业期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后来郑芸才知道,那个人就是招聘经理。“在这之前,我做人力资源也有些年头,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亲切又专业的‘考官’,走出面试场的那一刻,我对米其林就已经‘心有所属’。”
如今,已是米其林中国区招聘经理的郑芸,在无数次面试中扮演着当年那个让她感觉“亲切又专业”的角色,而这正是当年那位招聘经理给她的建议。
作为为米其林寻找人才的“第一双慧眼”,郑芸心中自有一根标杆,“我们最为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品格,因为专业能力可以后天培养,品质却很难改变,而人品好坏也决定着忠诚度的高低。对于个人能力,我们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考核模型:包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综合能力又包括主动性、创新性、适应性、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不同职位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
在郑芸看来,从招聘这一步开始,米其林就已经在向未来员工传递“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只有让公司的需求与员工的特质达到最佳匹配,将最合适的人送到最合适的职位,才能保证米其林朝着自己预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在米其林的信条中,还有这样一条一不从竞争对手那儿挖角。说起这一点,培训经理樊岚尤为自豪:“米其林中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是通过内部培养,晋升到今天的职位的。”问她,耗费人力财力培养人才,如果被对手挖角,岂不得不偿失?培训经理笑着摇头:“恰恰是这样的‘风范’让米其林的员工流失率还不到市场平均水平的一半。内部培养提拔人才既能避免人才的恶性竞争,更是一种尊重人的文化的体现。米其林让员工相信,自己是被重视的个体,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长的机会”
员工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战略合作伙伴,对员工的培养不是公司的单向投资,而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在米其林,“为员工提供发展”被作为最高义务履行着,而员工接受的培训几乎贯穿着他职业生涯的始终入职培训,年度的员工需求分析,每年少则3个、多则5个的培训项目……这个过程让樊岚很忙碌,但也很快乐。“我非常享受,因为我们的员工都非常优秀,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我的视野可以大大拓宽,这也是我喜欢这个公司的理由。”
健康的“三角关系”
激活人物:储飞&孙思群(职业发展经理及区域人事经理)
激活原理:保持平衡——正如轮胎能够配合减震器吸收路面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米其林SP团队也是公司中的“和谐因子”。
孙思群和储飞都是米其林中国区的职业发展经理,孙思群负责制造部门的员工,储飞则主管服务部门的职业发展。两人身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点:极快的语速、缜密的逻辑、温文的态度……而这些正是职业对于她们的要求。作为职业发展经理,最重要的便是表达力、执行力和影响力。
“不同于传统的人事,作为职业发展经理,我们所扮演的,是‘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与‘员工的私人教练’两个角色。”对于职业发展经理的定位,个性爽利的孙思群也毫不含糊,“现代的人事讲究的是事情做在先。如果每次都是人走了再去招人,也不知道新招的人能否适用,企业永远是被动的。我们要做的正是为未来培养人,为未来储备人。所以,一个合格的职业发展经理应该是团队的引擎,因为我们是最贴近业务的人。我们了解这块业务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目前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又可能在将来会胜任。职业发展经理是业务经理和员工的双重顾问,这就是米其林人事部门的独特之处。”
在进入米其林工作之前,储飞曾经对自己所从事的人事工作有过抱怨,甚至怀疑。“很多时候,业务经理主导着人才的选拔,但有时他们的观点与公司的价值观是相悖的,不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这使我非常懊恼,我选择了离开原先的公司,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在米其林,储飞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前的困惑和疑虑迎刃而解。
储飞找到的“体系”,便是“员工一业务经理一职业发展经理”这样一个人力管理“金三角”。其中,员工是最重要的、具有能动性的角色,其余二者的职责则是合力为前者创造环境,使他的价值得以体现。而职业发展经理的功能则更像员工与业务经理的桥梁。一方面与业务部门沟通,了解公司对员工的要求,另一方面倾听员工心声,传递员工对公司的期望,作为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天平的砝码,维持着“三角关系”的健康与平衡。
在米其林工作5年,储飞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员工的信任。“员工对我们是绝对的信任,没有人会对公司的安排不满,因为所有的安排都是沟通、协商的结果。员工与职业发展经理的关系非常坦诚融洽。可以说,米其林实现了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它给了我这样的土壤。”
帮助员工一步步发展,储飞和孙思群也收获着自己的成长,“没有真正意义的下属,我们每年却要与几百名员工沟通,要让每个人觉得你有能力、可依赖,这需要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却做到了。”
站在树上指引方向的人
激活人物:齐晓峰(中国区人事总监)
激活原理:牵引制动——正如轮胎将发动机的功率传输到路面,使车辆行驶或制动,SP团队之于米其林,SP的“头儿”齐晓峰之于团队具有同样的作用。 与她的下属不同,齐晓峰讲起话来完全没有风风火火的快节奏,而是缓慢的、温文的,但在这缓慢和温文里,又分明透着非同一般的
沉稳与自信。这也许就是她的下属所说的一她是那个站在树上指引方向的人——她做到了。
“我在领导的过程中没有遇到过困难”、“我的员工没有犯过什么错”,当齐晓峰坚定地说出这两个否定句时,她的自信一览无余。对于自己的领导风格,齐晓峰说:“我不觉得我是她们的上级,在工作中我们都是团队的一分子,能够在信任中做好详尽的沟通,让她们知道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然后给予她们一些高要求的挑战和任务,她们都很开心,我也会很轻松。”对下属,齐晓峰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件事情你决定,如果有问题你回来找我。”给予下属足够的自主权放手工作,同时承担作为Teamleader的责任,齐晓峰的团队里,没有人因为担心“做错事会挨骂”而特别有压力。
对于团队成员,齐晓峰既是领导,也是她们的职业发展经理。她们为别人出谋划策,而她们的职业生涯则由齐晓峰来引领。齐晓峰对每个人都有着相当的了解,孙思群雷厉风行,很有影响力:郑芸更有耐性,有很好的面试技巧:樊岚执行力很强,有出色的培训能力和经验;储飞做事仔细、讲究完美……因为了解,故而能给予充分的表现机会;因为了解,故而能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作为职业发展经理的齐晓峰依然是成功的。
对于公司的文化,团队成员都倾向于用“简单”、“自然”、“亲切”这样的词来形容。在这里,不会因为层级的差别造成人和人的差别,不会因为谁是领导就对下属颐指气使,更不会有人搞小帮派。从总裁到部门领导,每个人都平易近人。一如齐晓峰说“在这么大的公司里,人和人的关系非常务实、朴实,这非常难得。这是基于米其林百年传承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会留住人。”
后记:志同,而后道合
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特别打来电话,希望为北京的职业发展经理安排一次补充采访,反复强调“这样团队才完整”。于是,与职业发展经理张红兵的一席谈话给了我们又一次的触动。
1994年,还是公务员的张红兵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外企闯一闯,用他的话来说,“当时甚至对米其林轮胎一无所知的自己是误打误撞进了公司”。从销售部门,到市场部门,再到SP团队,如今的他,为6个城市的500个员工做职业规划,还兼顾销售市场部门的招聘、人才推荐、培训、薪酬评估,是团队中资深的职业发展经理,而这无疑是“典型的米其林式职业发展范本”。
14年,没有倦怠,没有意兴阑珊,张红兵将自己对公司的忠诚归结于同米其林企业精神的“志同道合”。“‘尊重事实’、‘尽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好的结果’,这是我与公司所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当个人信念与公司文化不谋而合,自然很难有不满和坏情绪,工作也会变得很轻松……”
或许,用“志同道合”四个字来为我们看到的米其林文化和SP团队做总结正是最为恰当的。
战略人力资源部之于米其林,一如轮胎之于汽车。正是这个小小“部件”激活了构造庞杂的“大车”,牵引着它不断向前,一路风光无限……
采访之初,弄清米其林SP(Strategic Personnel战略人力资源)部每个人的工作颇费了一些工夫,在这个人数并算不上太多的团队里却有着极其细致的分工。职业发展经理为员工做贴身职业规划,伴随员工走过从面试到入职,从日常工作到调动升迁的每一天:招聘经理是那个寻找与公司最为匹配的人才,完成人力资源“拼图”的人,培训经理笑言米其林式的人才培养并不是如我们想象那样“先投资,再收益”的过程……
随着谈话的展开,当我们逐渐清晰地看到这家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轮廓,不得不折服于它的魔力——原来,一个小团队,真的可以激活大公司!
以人为本,从第一步开始
激活人物:郑芸(中国区招聘经理)&樊岚(中国区培训经理)
激活原理:掌控方向——正如轮胎能够配合悬架使车辆往预想方向转弯或保持直行,米其林的SP团队也掌控着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
进入米其林3年,郑芸仍对当初的面试记忆犹新:“当时,在考核专业素质的业务经理身旁,还有一个‘考官’,她似乎更为关注我对于职业发展的规划。在一番轻松的倾谈后,她甚至针对我的职业期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后来郑芸才知道,那个人就是招聘经理。“在这之前,我做人力资源也有些年头,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亲切又专业的‘考官’,走出面试场的那一刻,我对米其林就已经‘心有所属’。”
如今,已是米其林中国区招聘经理的郑芸,在无数次面试中扮演着当年那个让她感觉“亲切又专业”的角色,而这正是当年那位招聘经理给她的建议。
作为为米其林寻找人才的“第一双慧眼”,郑芸心中自有一根标杆,“我们最为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品格,因为专业能力可以后天培养,品质却很难改变,而人品好坏也决定着忠诚度的高低。对于个人能力,我们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考核模型:包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综合能力又包括主动性、创新性、适应性、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不同职位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

在郑芸看来,从招聘这一步开始,米其林就已经在向未来员工传递“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只有让公司的需求与员工的特质达到最佳匹配,将最合适的人送到最合适的职位,才能保证米其林朝着自己预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在米其林的信条中,还有这样一条一不从竞争对手那儿挖角。说起这一点,培训经理樊岚尤为自豪:“米其林中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是通过内部培养,晋升到今天的职位的。”问她,耗费人力财力培养人才,如果被对手挖角,岂不得不偿失?培训经理笑着摇头:“恰恰是这样的‘风范’让米其林的员工流失率还不到市场平均水平的一半。内部培养提拔人才既能避免人才的恶性竞争,更是一种尊重人的文化的体现。米其林让员工相信,自己是被重视的个体,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长的机会”
员工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战略合作伙伴,对员工的培养不是公司的单向投资,而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在米其林,“为员工提供发展”被作为最高义务履行着,而员工接受的培训几乎贯穿着他职业生涯的始终入职培训,年度的员工需求分析,每年少则3个、多则5个的培训项目……这个过程让樊岚很忙碌,但也很快乐。“我非常享受,因为我们的员工都非常优秀,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我的视野可以大大拓宽,这也是我喜欢这个公司的理由。”
健康的“三角关系”
激活人物:储飞&孙思群(职业发展经理及区域人事经理)
激活原理:保持平衡——正如轮胎能够配合减震器吸收路面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米其林SP团队也是公司中的“和谐因子”。
孙思群和储飞都是米其林中国区的职业发展经理,孙思群负责制造部门的员工,储飞则主管服务部门的职业发展。两人身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点:极快的语速、缜密的逻辑、温文的态度……而这些正是职业对于她们的要求。作为职业发展经理,最重要的便是表达力、执行力和影响力。
“不同于传统的人事,作为职业发展经理,我们所扮演的,是‘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与‘员工的私人教练’两个角色。”对于职业发展经理的定位,个性爽利的孙思群也毫不含糊,“现代的人事讲究的是事情做在先。如果每次都是人走了再去招人,也不知道新招的人能否适用,企业永远是被动的。我们要做的正是为未来培养人,为未来储备人。所以,一个合格的职业发展经理应该是团队的引擎,因为我们是最贴近业务的人。我们了解这块业务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目前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又可能在将来会胜任。职业发展经理是业务经理和员工的双重顾问,这就是米其林人事部门的独特之处。”
在进入米其林工作之前,储飞曾经对自己所从事的人事工作有过抱怨,甚至怀疑。“很多时候,业务经理主导着人才的选拔,但有时他们的观点与公司的价值观是相悖的,不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这使我非常懊恼,我选择了离开原先的公司,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在米其林,储飞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前的困惑和疑虑迎刃而解。
储飞找到的“体系”,便是“员工一业务经理一职业发展经理”这样一个人力管理“金三角”。其中,员工是最重要的、具有能动性的角色,其余二者的职责则是合力为前者创造环境,使他的价值得以体现。而职业发展经理的功能则更像员工与业务经理的桥梁。一方面与业务部门沟通,了解公司对员工的要求,另一方面倾听员工心声,传递员工对公司的期望,作为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天平的砝码,维持着“三角关系”的健康与平衡。
在米其林工作5年,储飞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员工的信任。“员工对我们是绝对的信任,没有人会对公司的安排不满,因为所有的安排都是沟通、协商的结果。员工与职业发展经理的关系非常坦诚融洽。可以说,米其林实现了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它给了我这样的土壤。”
帮助员工一步步发展,储飞和孙思群也收获着自己的成长,“没有真正意义的下属,我们每年却要与几百名员工沟通,要让每个人觉得你有能力、可依赖,这需要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却做到了。”
站在树上指引方向的人
激活人物:齐晓峰(中国区人事总监)
激活原理:牵引制动——正如轮胎将发动机的功率传输到路面,使车辆行驶或制动,SP团队之于米其林,SP的“头儿”齐晓峰之于团队具有同样的作用。 与她的下属不同,齐晓峰讲起话来完全没有风风火火的快节奏,而是缓慢的、温文的,但在这缓慢和温文里,又分明透着非同一般的
沉稳与自信。这也许就是她的下属所说的一她是那个站在树上指引方向的人——她做到了。
“我在领导的过程中没有遇到过困难”、“我的员工没有犯过什么错”,当齐晓峰坚定地说出这两个否定句时,她的自信一览无余。对于自己的领导风格,齐晓峰说:“我不觉得我是她们的上级,在工作中我们都是团队的一分子,能够在信任中做好详尽的沟通,让她们知道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然后给予她们一些高要求的挑战和任务,她们都很开心,我也会很轻松。”对下属,齐晓峰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件事情你决定,如果有问题你回来找我。”给予下属足够的自主权放手工作,同时承担作为Teamleader的责任,齐晓峰的团队里,没有人因为担心“做错事会挨骂”而特别有压力。
对于团队成员,齐晓峰既是领导,也是她们的职业发展经理。她们为别人出谋划策,而她们的职业生涯则由齐晓峰来引领。齐晓峰对每个人都有着相当的了解,孙思群雷厉风行,很有影响力:郑芸更有耐性,有很好的面试技巧:樊岚执行力很强,有出色的培训能力和经验;储飞做事仔细、讲究完美……因为了解,故而能给予充分的表现机会;因为了解,故而能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作为职业发展经理的齐晓峰依然是成功的。
对于公司的文化,团队成员都倾向于用“简单”、“自然”、“亲切”这样的词来形容。在这里,不会因为层级的差别造成人和人的差别,不会因为谁是领导就对下属颐指气使,更不会有人搞小帮派。从总裁到部门领导,每个人都平易近人。一如齐晓峰说“在这么大的公司里,人和人的关系非常务实、朴实,这非常难得。这是基于米其林百年传承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会留住人。”
后记:志同,而后道合
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特别打来电话,希望为北京的职业发展经理安排一次补充采访,反复强调“这样团队才完整”。于是,与职业发展经理张红兵的一席谈话给了我们又一次的触动。
1994年,还是公务员的张红兵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外企闯一闯,用他的话来说,“当时甚至对米其林轮胎一无所知的自己是误打误撞进了公司”。从销售部门,到市场部门,再到SP团队,如今的他,为6个城市的500个员工做职业规划,还兼顾销售市场部门的招聘、人才推荐、培训、薪酬评估,是团队中资深的职业发展经理,而这无疑是“典型的米其林式职业发展范本”。
14年,没有倦怠,没有意兴阑珊,张红兵将自己对公司的忠诚归结于同米其林企业精神的“志同道合”。“‘尊重事实’、‘尽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好的结果’,这是我与公司所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当个人信念与公司文化不谋而合,自然很难有不满和坏情绪,工作也会变得很轻松……”
或许,用“志同道合”四个字来为我们看到的米其林文化和SP团队做总结正是最为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