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亚洲,日本是社会主义学说传播最早的国家,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开展较早的国家,在早期的传播中,曾出现过两次高潮和一些重要的特点值得中国借鉴,其中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河上肇、中汪兆民和幸德秋水等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积极的作用,以及日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对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值得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比中国早36年,而为什么在日本最后还是资本主义思想占了主导,而日本当时没有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日本;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传播
日本是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才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虽然日本明治维新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成熟阶段,但是它的现代化速度是惊人的,明治维新也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
应该提到的是在日本近代化开端的前一页是兰学在日本的发展,兰学使日本人认识到西方社会原理的先进性。曾留学于荷兰的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西周在1871年首次提到了社会主义运动一词,1898年,片山潜(1859-1933)、幸德秋水和安部门组织了“社会研究会”,也就是说,开始成立了研究社会主义的团体,1901年5月,片山潜和幸德秋水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日本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政党——社会民主党,虽然当天就被反动政府勒令解散,但是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日本的雏形。
(二)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发展
1、第一次高潮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社会主义思潮非常活跃,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1908年,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严冬时代”,以幸德秋水为首的24名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被日本政府以暗杀天皇的“大逆事件”逮捕,并把幸德秋水以及其中的12人处死,日本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片山潜也被追流亡海外。日本反动统治者当时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恐惧心理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因此,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2、第二次高潮
俄国十月革命的枪声也为日本传来了革命的精神,与苏联西伯利亚隔海相望的日本富山县的一个渔村最先受到十月革命思潮的洗礼,1918年,在全国发生了以煤矿工人罢工,农民为反对苛重的租税勒索和米价暴涨而暴动的“米骚动”,社会主义运动再次进入高潮,在“米骚动”中日本社会主义进步者进一步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的阶级组织,以革命的理论指导群众运动的必要性。1919年在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下,“日本劳动总同盟”成立,1920年,日本又成立了“社会主义同盟”。1922年,在第三国际的帮助下日本终于成立了共产党,标志着日本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日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早期代表人物
河上肇(1879-1946),对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高权威,京都大学教授河上肇。河上肇善于用经济学的方式分析人性道德与社会理想,1916年他发表的反应社会问题的著作《贫乏物语》,对资本主义及其经济伦理带来的社会弊端进行批判。他的《经济学人门》等译本,曾经成为几代进步青年的启蒙读物。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幸德秋水(1871-1911),幸德秋水是一个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最初的自由民权主义发展到了社会主义,但是由于缺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最后又走向了无政府主义,他在日本最先宣传社会主义,最先批判帝国主义,最先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他还始终不渝的热情赞同和积极支持中国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国留日的中国革命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此外,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如在自由民权运动中,最先介绍社会主义的是被誉为“东洋卢梭”的自由民权运动的中江兆民,在一九0三年为《平民新闻》撰写的创刊《宣言》中,他公开宣布说:“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生在世所由的三大要义。”
三、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特点
在日本,社会主义思潮首先是由维护天皇专制的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官僚学者和传教人士在19世纪70年代陆陆续续传人国内的,其中以加藤弘治为代表,加藤弘之在《真政大意》开篇中就提出了真正的政治主张是“一切以安民为要”,所谓“安民”,就是人民幸福安居乐业,它强调人的自由,尤其是个人自由的绝对尊严,而后又提到了共和主义。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首先的传播不是一个无产阶级者丽是明治维新的思想家。因为当时他们介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潮,而是出于抵制社会主义、维护天皇专制和宣扬宗教,当时“共产主义的幽灵”这一学说是以反面材料的身份出现在明治政府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无论如何在客观上,这些人的介绍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1、日本首次把许多有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晦涩的政治、哲学述语译成了通俗易懂、形象的日文。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通过同盟会会员们的介绍,大量马克思主义的术语由日本传到中国。目前在东亚仍使用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共产主义”、“共产党”、“无政府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词汇就是由他们首次翻译过来的。这些词汇翻译相当巧妙,不仅为广大日本人所接受而且也流传到东亚各国,日本的汉字起源于中国,加上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国家,所以这些词汇直接流传到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在东亚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2、日本的一些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及翻译的著作被当时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阅读。1924年,曾在九州大学医学系就读的郭沫若翻译过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对郭沫若的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毛泽东也读过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和他翻译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孙中山、章炳麟、刘师培等革命党人与幸德秋水也交往密切,他的主要著作都曾先后译成中文出版,其中《社会主义神髓》出版仅3个月,就被译成中文版,曾东渡日本的吴玉章回忆说,他就是在1903年通过阅读《社会主义神髓》而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潮的。 四、几点思考
值得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比中国早36年,而为什么在最后还是资本主义思想占了主导,而日本当时没有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中,有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思考:
(一)是日本国情的特殊性和日本国民性格的保守性
笔者认为,在1918年发生“米骚动”以后,日本工农运动迅速发展。这次运动始终是自发的,没有组织,各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尤其重要的是,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比中国传入早这么多年,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的成立确比中国晚,在日本共产党成立之前,就没有一个能够领导人民运动、提出适当政治纲领、团结并率领群众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担任社会主义的组织者。所以尽管震动了全国,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并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说明他同群众的联系并不紧密。再次,就是在理论上缺少将马克思主义与日本社会相结合的过程,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也是缺乏这个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国的情况则相反,从苏联模式的工人夺取城市政权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经历陆折的实践历程,共产党才走向了成功。而实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点上,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还处于发展阶段就被天皇政府给打压了。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完全弄清
在政党方面,现在,日本共产党是日本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日本政坛中的第二大在野党和在地方议会中拥有议员数最多的政党,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大的共产党组织,但是,它仍然是日本国会中的第四大政党,日本共产党一度有与日本社会党合作的计划,但是后来并没有达成,日本共产党也一直被孤立,在国会中的政党协商往往排除日本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日本共产党宣传的政治话语过于晦涩难懂,例如“科学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等表述往往令在资本主义社会市民文化氛围中萌芽和成长起来的国民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把目标格式化,提倡财产的共有,并没有区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生产资料包含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参考文献:
[1](日)片山潜:《日本的工人运动》,王雨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2](日)聿德秋水:《社会主义精髓》,马采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日本共虚党中央委员合《日本共虚党の五0问题》,新日本出版社1981年版。
[4]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编:《战后日本社会主义理论资料汇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发行。
[5](日)片山潜:《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诞生与发展问题》,载《前卫》,1959年5、6期。
[6](日)幸德秋水著,《社会主义广长舌》,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7]《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齐鲁学刊》1984年1期。
[8]张忠任:《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旧本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关键词:日本;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传播
日本是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才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虽然日本明治维新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成熟阶段,但是它的现代化速度是惊人的,明治维新也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
应该提到的是在日本近代化开端的前一页是兰学在日本的发展,兰学使日本人认识到西方社会原理的先进性。曾留学于荷兰的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西周在1871年首次提到了社会主义运动一词,1898年,片山潜(1859-1933)、幸德秋水和安部门组织了“社会研究会”,也就是说,开始成立了研究社会主义的团体,1901年5月,片山潜和幸德秋水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日本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政党——社会民主党,虽然当天就被反动政府勒令解散,但是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日本的雏形。
(二)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发展
1、第一次高潮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社会主义思潮非常活跃,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1908年,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严冬时代”,以幸德秋水为首的24名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被日本政府以暗杀天皇的“大逆事件”逮捕,并把幸德秋水以及其中的12人处死,日本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片山潜也被追流亡海外。日本反动统治者当时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恐惧心理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因此,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2、第二次高潮
俄国十月革命的枪声也为日本传来了革命的精神,与苏联西伯利亚隔海相望的日本富山县的一个渔村最先受到十月革命思潮的洗礼,1918年,在全国发生了以煤矿工人罢工,农民为反对苛重的租税勒索和米价暴涨而暴动的“米骚动”,社会主义运动再次进入高潮,在“米骚动”中日本社会主义进步者进一步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的阶级组织,以革命的理论指导群众运动的必要性。1919年在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下,“日本劳动总同盟”成立,1920年,日本又成立了“社会主义同盟”。1922年,在第三国际的帮助下日本终于成立了共产党,标志着日本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日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早期代表人物
河上肇(1879-1946),对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高权威,京都大学教授河上肇。河上肇善于用经济学的方式分析人性道德与社会理想,1916年他发表的反应社会问题的著作《贫乏物语》,对资本主义及其经济伦理带来的社会弊端进行批判。他的《经济学人门》等译本,曾经成为几代进步青年的启蒙读物。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幸德秋水(1871-1911),幸德秋水是一个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最初的自由民权主义发展到了社会主义,但是由于缺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最后又走向了无政府主义,他在日本最先宣传社会主义,最先批判帝国主义,最先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他还始终不渝的热情赞同和积极支持中国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国留日的中国革命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此外,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如在自由民权运动中,最先介绍社会主义的是被誉为“东洋卢梭”的自由民权运动的中江兆民,在一九0三年为《平民新闻》撰写的创刊《宣言》中,他公开宣布说:“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生在世所由的三大要义。”
三、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特点
在日本,社会主义思潮首先是由维护天皇专制的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官僚学者和传教人士在19世纪70年代陆陆续续传人国内的,其中以加藤弘治为代表,加藤弘之在《真政大意》开篇中就提出了真正的政治主张是“一切以安民为要”,所谓“安民”,就是人民幸福安居乐业,它强调人的自由,尤其是个人自由的绝对尊严,而后又提到了共和主义。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首先的传播不是一个无产阶级者丽是明治维新的思想家。因为当时他们介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潮,而是出于抵制社会主义、维护天皇专制和宣扬宗教,当时“共产主义的幽灵”这一学说是以反面材料的身份出现在明治政府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无论如何在客观上,这些人的介绍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1、日本首次把许多有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晦涩的政治、哲学述语译成了通俗易懂、形象的日文。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通过同盟会会员们的介绍,大量马克思主义的术语由日本传到中国。目前在东亚仍使用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共产主义”、“共产党”、“无政府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词汇就是由他们首次翻译过来的。这些词汇翻译相当巧妙,不仅为广大日本人所接受而且也流传到东亚各国,日本的汉字起源于中国,加上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国家,所以这些词汇直接流传到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在东亚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2、日本的一些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及翻译的著作被当时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阅读。1924年,曾在九州大学医学系就读的郭沫若翻译过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对郭沫若的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毛泽东也读过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和他翻译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孙中山、章炳麟、刘师培等革命党人与幸德秋水也交往密切,他的主要著作都曾先后译成中文出版,其中《社会主义神髓》出版仅3个月,就被译成中文版,曾东渡日本的吴玉章回忆说,他就是在1903年通过阅读《社会主义神髓》而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潮的。 四、几点思考
值得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比中国早36年,而为什么在最后还是资本主义思想占了主导,而日本当时没有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中,有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思考:
(一)是日本国情的特殊性和日本国民性格的保守性
笔者认为,在1918年发生“米骚动”以后,日本工农运动迅速发展。这次运动始终是自发的,没有组织,各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尤其重要的是,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比中国传入早这么多年,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的成立确比中国晚,在日本共产党成立之前,就没有一个能够领导人民运动、提出适当政治纲领、团结并率领群众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担任社会主义的组织者。所以尽管震动了全国,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并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说明他同群众的联系并不紧密。再次,就是在理论上缺少将马克思主义与日本社会相结合的过程,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也是缺乏这个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国的情况则相反,从苏联模式的工人夺取城市政权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经历陆折的实践历程,共产党才走向了成功。而实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点上,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还处于发展阶段就被天皇政府给打压了。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完全弄清
在政党方面,现在,日本共产党是日本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日本政坛中的第二大在野党和在地方议会中拥有议员数最多的政党,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大的共产党组织,但是,它仍然是日本国会中的第四大政党,日本共产党一度有与日本社会党合作的计划,但是后来并没有达成,日本共产党也一直被孤立,在国会中的政党协商往往排除日本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日本共产党宣传的政治话语过于晦涩难懂,例如“科学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等表述往往令在资本主义社会市民文化氛围中萌芽和成长起来的国民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把目标格式化,提倡财产的共有,并没有区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生产资料包含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参考文献:
[1](日)片山潜:《日本的工人运动》,王雨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2](日)聿德秋水:《社会主义精髓》,马采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日本共虚党中央委员合《日本共虚党の五0问题》,新日本出版社1981年版。
[4]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编:《战后日本社会主义理论资料汇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发行。
[5](日)片山潜:《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诞生与发展问题》,载《前卫》,1959年5、6期。
[6](日)幸德秋水著,《社会主义广长舌》,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7]《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齐鲁学刊》1984年1期。
[8]张忠任:《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旧本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