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地不断推进,如何对原有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然成为了我们所急需解决问题。本文主要从进行模式改革的具体背景、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两个方面给予分析阐述,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教学上的参考,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方式中进行有效地改革,本文以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1.进行模式改革的具体背景
在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在教学目标上更加具体,尤其在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上提出了要求。这就从根本上由以前那种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关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给予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这一切,教师应该善于将所学的知识有机地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起来。在教学方式上,逐步从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新课标改革的方向[1]。
2.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跟语文教学学科不同,就初中数学学科来说,它具有极其强烈的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要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尽快地地理解和掌握,也是不易的事情。尤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将这些抽象的东西,通过情境创设,将其转化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情境之中进行自主地探究活动。例如七巧板、图形、打折销售都是一些很好的情境。教师将要教学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一些教学情境之中,真正让数学知识跟生活关联起来,进而让数学更具丰富和生动性。也让学生在意识中明白,数学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平方》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用折纸的游戏来进行。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一张纸,给学生示范如何折纸,并要求学生也一起做折纸游戏。在游戏中提出问题:如果对折40次,可以折多高?学生通过折纸和计算,一下子惊呆了,原来这样对折一张纸,实际上涉及了平方,进而体会到平方的意义。其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2.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主要。毕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所进行的也许仅仅就是教学上的一个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恰恰不同,他需要学生从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视点对所学知识提出看法,提出疑问,这就需要学生要对知识点进行大量地探究,对其把握和理解,才能够提出猜想和假设,才能够有自己的意见。在问题提出时,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提出问题给予了明确地阐述。即,在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书本中,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当然,为了促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问题的发现,首要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质疑就会对这些疑点进行探索。接着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比如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进行提问,在延伸猜想中提出问题,在概念的内涵上提出问题等等,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思辨的能力[2]。
2.3 指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尽管提出问题重要,但是如果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它,无疑是徒劳的无意义的。毕竟提出问题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没有对问题解决就没有良好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之中。一方面,在时间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自主地合作探究活动。指导他们从知识的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师要承认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样性。毕竟,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一定一样,认知水平不尽一样。所以,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对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地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即学生是如何进行合作探究的。这需要教师对班级进行科学地分组,很好地将学生进行搭配,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小组里得到互补性地学习,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当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教师不能够由教师代替。毕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生为核心进行的,不是围绕教师和书本为核心地进行教学的。
2.4 积极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教师在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之后,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学生所获得的这一方法,能否在实际生活中有自身的价值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以促进学生真正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毕竟进行数学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几道数学题目,这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和过程。所以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如何对所学知识的进行延伸和拓展。以促进学生实践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将知识延伸到生活之中,如果要在某一个写字楼顶设计一个圆,并且这个圆刚好不超过写字楼主体,如何设计?进而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建立起一种教学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行合作探究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胜林.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J].学周刊,2013,01:188
[2]尹丹丹.小议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4:71-72
[3]吴辰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3,73:61-6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方式中进行有效地改革,本文以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1.进行模式改革的具体背景
在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在教学目标上更加具体,尤其在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上提出了要求。这就从根本上由以前那种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关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给予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这一切,教师应该善于将所学的知识有机地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起来。在教学方式上,逐步从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新课标改革的方向[1]。
2.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跟语文教学学科不同,就初中数学学科来说,它具有极其强烈的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要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尽快地地理解和掌握,也是不易的事情。尤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将这些抽象的东西,通过情境创设,将其转化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情境之中进行自主地探究活动。例如七巧板、图形、打折销售都是一些很好的情境。教师将要教学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一些教学情境之中,真正让数学知识跟生活关联起来,进而让数学更具丰富和生动性。也让学生在意识中明白,数学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平方》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用折纸的游戏来进行。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一张纸,给学生示范如何折纸,并要求学生也一起做折纸游戏。在游戏中提出问题:如果对折40次,可以折多高?学生通过折纸和计算,一下子惊呆了,原来这样对折一张纸,实际上涉及了平方,进而体会到平方的意义。其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2.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主要。毕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所进行的也许仅仅就是教学上的一个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恰恰不同,他需要学生从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视点对所学知识提出看法,提出疑问,这就需要学生要对知识点进行大量地探究,对其把握和理解,才能够提出猜想和假设,才能够有自己的意见。在问题提出时,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提出问题给予了明确地阐述。即,在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书本中,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当然,为了促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问题的发现,首要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质疑就会对这些疑点进行探索。接着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比如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进行提问,在延伸猜想中提出问题,在概念的内涵上提出问题等等,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思辨的能力[2]。
2.3 指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尽管提出问题重要,但是如果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它,无疑是徒劳的无意义的。毕竟提出问题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没有对问题解决就没有良好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之中。一方面,在时间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自主地合作探究活动。指导他们从知识的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师要承认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样性。毕竟,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一定一样,认知水平不尽一样。所以,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对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地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即学生是如何进行合作探究的。这需要教师对班级进行科学地分组,很好地将学生进行搭配,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小组里得到互补性地学习,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当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教师不能够由教师代替。毕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生为核心进行的,不是围绕教师和书本为核心地进行教学的。
2.4 积极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教师在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之后,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学生所获得的这一方法,能否在实际生活中有自身的价值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以促进学生真正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毕竟进行数学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几道数学题目,这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和过程。所以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如何对所学知识的进行延伸和拓展。以促进学生实践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将知识延伸到生活之中,如果要在某一个写字楼顶设计一个圆,并且这个圆刚好不超过写字楼主体,如何设计?进而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建立起一种教学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行合作探究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胜林.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J].学周刊,2013,01:188
[2]尹丹丹.小议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4:71-72
[3]吴辰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3,7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