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讨“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首先需明确“教育是什么”及“特定社会是什么”。作者主要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分析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教育是为特定社会服务,特定社会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社会是随着教育的改革而进步的。
关键词: 教育 特定社会 关系
探讨“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首先需明确“教育是什么”及“特定社会是什么”。一种对教育的普遍理解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能为社会的进步服务的人才。而“特定社会指既指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下的社会,又指一定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某一特定年代也可称为一个特定社会,如我国的60年代、70或80年代亦称为一个特定社会形态”。在此,笔者对“特定社会”的界定为:在具体的历史时期里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人为主体,通过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亲族关系或法规、道德、风俗习惯联系起来的整体。
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一种独特实践活动,教育方方面面的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条件的影响。没有哪个社会的教育不会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而独立地达到自由的发展。
笔者主要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分析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表达了教育的内容体系及价值取向,它反映了教育活动本身的等级性及教育的本质特征。
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及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对教育有不同目的。教育目的反映的是特定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层次的需求。因此教育的发展应为社会服务,教育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为目的。由此总结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如下:
一、服务与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为特定社会服务,特定社会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教育受特定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比如在石器时代,教育目的是培养会使用简单石器的氏族成员;在铁器时代,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就需要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艺;在机器大生产时代,就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到了现代,则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教育受特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政治)的制约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往往通过政治决定教育,因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封建社会里,教育常常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所控制,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统治阶级的政治接班人而存在;在现代社会,“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培养着专门人才及各级各类的劳动者。
3.教育受制于特定时代人的身心素质发展水平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各种现实问题诸如人口问题等的影响和制约,教育不可能超越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供为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所以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坚持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要。故而教育应着眼于社会,为人的长远发展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条件。
二、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社会是随着教育的改革而进步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社会、培养目标的不同则反映出不同的人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不同认识。比如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作为维护阶级特权的工具,着眼于满足社会统治的需要,教育成了功利性手段。近代社会的教育着眼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有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教育将人类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文化、文明成果传递、传播下来,并进行创造和更新。现代社会的教育则成为一种追寻人生幸福,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手段,并根据社会的要求更改教育的培养目标,使教育走出功利化、工具化,走向多元化、人性化。
因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育有时候会表现超前,甚至脱离社会的需求而发展的状态,这容易给人以假象:教育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但教育无法摆脱对经济社会的依赖,具有依附性,亦有滞后性;教育常常由统治集团、政府承办,力求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致使教育缺乏自主权,成为政府的附庸。教育也掩盖了在平等幻象之下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将社会常见的分层、淘汰等合法化。比如现今的大学生扩招、研究生扩招,并没有改变社会下层阶层在教育系统中的淘汰趋势,只是将这一趋势变慢变晚,变成了慢性、隐形淘汰。过去可能是读完了初中、高中后就没有机会升学,被淘汰出教育系统;而现在则是大专、本科毕业后再被淘汰,“找不到工作”,被社会边缘化——淘汰手段变温和。从社会学角度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为了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阶层的需要;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会为未来中国创造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者,从而扩大中国中产阶级队伍基数。总之,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结合情境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第1版.
关键词: 教育 特定社会 关系
探讨“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首先需明确“教育是什么”及“特定社会是什么”。一种对教育的普遍理解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能为社会的进步服务的人才。而“特定社会指既指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下的社会,又指一定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某一特定年代也可称为一个特定社会,如我国的60年代、70或80年代亦称为一个特定社会形态”。在此,笔者对“特定社会”的界定为:在具体的历史时期里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人为主体,通过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亲族关系或法规、道德、风俗习惯联系起来的整体。
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一种独特实践活动,教育方方面面的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条件的影响。没有哪个社会的教育不会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而独立地达到自由的发展。
笔者主要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分析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表达了教育的内容体系及价值取向,它反映了教育活动本身的等级性及教育的本质特征。
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及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对教育有不同目的。教育目的反映的是特定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层次的需求。因此教育的发展应为社会服务,教育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为目的。由此总结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如下:
一、服务与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为特定社会服务,特定社会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教育受特定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比如在石器时代,教育目的是培养会使用简单石器的氏族成员;在铁器时代,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就需要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艺;在机器大生产时代,就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到了现代,则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教育受特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政治)的制约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往往通过政治决定教育,因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封建社会里,教育常常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所控制,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统治阶级的政治接班人而存在;在现代社会,“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培养着专门人才及各级各类的劳动者。
3.教育受制于特定时代人的身心素质发展水平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各种现实问题诸如人口问题等的影响和制约,教育不可能超越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供为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所以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坚持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要。故而教育应着眼于社会,为人的长远发展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条件。
二、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社会是随着教育的改革而进步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社会、培养目标的不同则反映出不同的人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不同认识。比如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作为维护阶级特权的工具,着眼于满足社会统治的需要,教育成了功利性手段。近代社会的教育着眼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有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教育将人类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文化、文明成果传递、传播下来,并进行创造和更新。现代社会的教育则成为一种追寻人生幸福,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手段,并根据社会的要求更改教育的培养目标,使教育走出功利化、工具化,走向多元化、人性化。
因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育有时候会表现超前,甚至脱离社会的需求而发展的状态,这容易给人以假象:教育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但教育无法摆脱对经济社会的依赖,具有依附性,亦有滞后性;教育常常由统治集团、政府承办,力求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致使教育缺乏自主权,成为政府的附庸。教育也掩盖了在平等幻象之下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将社会常见的分层、淘汰等合法化。比如现今的大学生扩招、研究生扩招,并没有改变社会下层阶层在教育系统中的淘汰趋势,只是将这一趋势变慢变晚,变成了慢性、隐形淘汰。过去可能是读完了初中、高中后就没有机会升学,被淘汰出教育系统;而现在则是大专、本科毕业后再被淘汰,“找不到工作”,被社会边缘化——淘汰手段变温和。从社会学角度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为了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阶层的需要;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会为未来中国创造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者,从而扩大中国中产阶级队伍基数。总之,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结合情境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