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干要摆正立场
一天,文章从老板办公室开完会回来,向下属传达老板的决策。
他不情愿地说:“同志们,我们最新的项目,老板要削减成本,部门活动经费取消了,我争取了好几次,老板都不同意,我也没办法。”
听了这些话,员工们抱怨起来,无形中加大了对老板的误解。
文章继续添油加醋地说:“另外,我一再坚持说这个项目这个月完成不了,可老板坚持说客户施压,要我们完不成也要完成,我比你们更郁闷。”
文章本以为,和手下结成同盟,站在同一边就会受到大家的爱戴。
但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做法却激起了下属与上级之间的矛盾,最后,下属还把矛头指向了文章,抱怨他身为部门主管,却不能为下属解决问题。
这让文章更加懊恼。
文章错就错在站错了立场,把错误都归结到老板身上。
在下属抱怨老板的某项决策时,中层管理者可以适度保持沉默、中立,如果下属会有所不满,中层应尽可能地去平息这些不满的情绪,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问题的解决。
(摘自《经理日报》 江晓兴/文)
变“下不为例”为“以此为例”
“对不起老板,以后一定改……”
“下不为例啊!”中国的经理们大多会声色俱厉地抛出这一句。
殊不知,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先例。
习惯于“下不为例”者,大多出于下列三种心态:第一,谁不犯错误,犯一次错误就处罚太不近人情了;第二,总该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吧;第三,也许违规者对制度不了解,是“无意过失”。
上述心态,其初衷是善意的,但后果是可怕的。
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第一个违规者的处理必然产生示范效应。
“下不为例”就是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制度是有弹性的,不必太认真,至少第一次违规不必担惊受怕。
“以此为例”也是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别侥幸,认真执行制度吧!否则,下一个该轮到你了。
(摘自《营销人生存手册》 刘春雄/文)
请让下属把话说完
“领导,我这个项目之所以失败,是有原因的……”
下属说这句话时常被领导打断,因为领导总要求员工“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其实很多时候,那个“借口”,往往正是被忽略的重大问题。领导者如果能听一听这个“借口”,往往有助于下一步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和部署。
“领导,我想请你吃饭……”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员工会对领导说出这样的话,而许多领导的反应总是“这个员工别有所图”。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思想。有些人确实不善于在肃穆的办公场所表达心声,他们宁愿花钱请你吃饭,想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吐露心声。
“领导,我并不是故意的……”
很多领导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员工在推脱责任。不一定!第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真是员工犯错,也要听他把话讲完,以便了解原因何在。第二,一个人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客观因素造成的,了解具体原因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
“领导,我的搭档有些问题……”
说这句话的员工,常被看做是打小报告。其实,不妨先听听,听完之后再到员工中了解一下实情。如果这位员工真是中伤他人,可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他树立团队意识;而如果他说的是事实,就应该以此找出管理漏洞,并对相关员工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领导,你这个决策有些问题……”
有些领导者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很不舒服,从而不假思索地即刻打断,这是很不明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听一听员工的意见,往往能避免你的决策走入误区,并使你的决策更加完善和正确。
(摘自《中外企业文化》 陈亦权/文)
一天,文章从老板办公室开完会回来,向下属传达老板的决策。
他不情愿地说:“同志们,我们最新的项目,老板要削减成本,部门活动经费取消了,我争取了好几次,老板都不同意,我也没办法。”
听了这些话,员工们抱怨起来,无形中加大了对老板的误解。
文章继续添油加醋地说:“另外,我一再坚持说这个项目这个月完成不了,可老板坚持说客户施压,要我们完不成也要完成,我比你们更郁闷。”
文章本以为,和手下结成同盟,站在同一边就会受到大家的爱戴。
但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做法却激起了下属与上级之间的矛盾,最后,下属还把矛头指向了文章,抱怨他身为部门主管,却不能为下属解决问题。
这让文章更加懊恼。
文章错就错在站错了立场,把错误都归结到老板身上。
在下属抱怨老板的某项决策时,中层管理者可以适度保持沉默、中立,如果下属会有所不满,中层应尽可能地去平息这些不满的情绪,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问题的解决。
(摘自《经理日报》 江晓兴/文)
变“下不为例”为“以此为例”
“对不起老板,以后一定改……”
“下不为例啊!”中国的经理们大多会声色俱厉地抛出这一句。
殊不知,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先例。
习惯于“下不为例”者,大多出于下列三种心态:第一,谁不犯错误,犯一次错误就处罚太不近人情了;第二,总该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吧;第三,也许违规者对制度不了解,是“无意过失”。
上述心态,其初衷是善意的,但后果是可怕的。
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第一个违规者的处理必然产生示范效应。
“下不为例”就是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制度是有弹性的,不必太认真,至少第一次违规不必担惊受怕。
“以此为例”也是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别侥幸,认真执行制度吧!否则,下一个该轮到你了。
(摘自《营销人生存手册》 刘春雄/文)
请让下属把话说完
“领导,我这个项目之所以失败,是有原因的……”
下属说这句话时常被领导打断,因为领导总要求员工“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其实很多时候,那个“借口”,往往正是被忽略的重大问题。领导者如果能听一听这个“借口”,往往有助于下一步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和部署。
“领导,我想请你吃饭……”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员工会对领导说出这样的话,而许多领导的反应总是“这个员工别有所图”。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思想。有些人确实不善于在肃穆的办公场所表达心声,他们宁愿花钱请你吃饭,想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吐露心声。
“领导,我并不是故意的……”
很多领导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员工在推脱责任。不一定!第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真是员工犯错,也要听他把话讲完,以便了解原因何在。第二,一个人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客观因素造成的,了解具体原因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
“领导,我的搭档有些问题……”
说这句话的员工,常被看做是打小报告。其实,不妨先听听,听完之后再到员工中了解一下实情。如果这位员工真是中伤他人,可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他树立团队意识;而如果他说的是事实,就应该以此找出管理漏洞,并对相关员工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领导,你这个决策有些问题……”
有些领导者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很不舒服,从而不假思索地即刻打断,这是很不明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听一听员工的意见,往往能避免你的决策走入误区,并使你的决策更加完善和正确。
(摘自《中外企业文化》 陈亦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