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摄影》杂志曾以“好书推荐”栏目,介绍过巴义尔先生所著《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是作家出版社新推出的一本很有史料价值又非常具有阅读趣味的图文书,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讲述影像背后的故事,链接影像与历史、与人生的关联。让人不断地感受着景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本刊将分期刊发其中真实而又生动的独特的篇章,与朋友们共享影像的魅力。
毛主席没想到,韶山的那些少先队员们也没想到,拍摄这幅作品的侯波也没想到,这样一幅作品成就了一桩奇特有趣的婚姻。紧紧依偎在毛主席身边的一对男女少先队员后来竟成了夫妻。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其中一项活动是参观韶山的学校,师生们自是满心欢喜。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时刻,少先队员们向伟大领袖献上了鲜花和红领巾,作为毛泽东身边的专职摄影师,侯波早已把这灿烂的景象收入镜中。照片的形式堪称完美——构图充实,人物位置恰当,所有人物的表情都在最好的状态……
这幅照片大量的印刷品随即出现在全国各地,挂到了千家万户的墙上,进入了学生课本,进入了几十年来能进入的各种媒介。它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欢乐、质朴、朝气、美好、领袖为中心。
照片上紧靠主席的男孩蒋含宇、女孩彭淑清在1963年分别考上大学并在1971年结为伉俪,婚姻将他们这幸福的时刻永久地延伸了下来。几十年来他们还到各地演讲,办收藏展,讲述领袖,讲述革命,讲述美好的人生,把这幸福的时刻又最大限度地扩展到全国各地,直引得无数男女好生羡慕!
这次访问的波动是如此之大,后来作家周立波还写了一篇散文《韶山的节日》。这篇散文后来被“四人帮”批了好几年。周立波在文中描述道:
1959年6月25日晚,毛泽东同志在罗瑞卿同志和其他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自己的故乡——湖南湘潭韶山冲。这一天成了这个山冲的真正的节日。大家站在韶山招待所门前那块细沙地坪里,用欢呼、拍手朴质恳切的笑谈来迎接自己的亲人。第二天,毛主席起来后洗完脸就往外走,也没说去哪里,罗瑞卿等人就跟在后面。主席到了山顶,在一个长满茅草的小坟前面停住了,大家看了墓碑,才知道小坟是领袖父亲和母亲的合葬墓。事先大家都不知道毛泽东同志要到这里来,连纸花也没带一朵。幸亏有位青年同志头脑还算灵活,他在近边折了一些松枝,用野草捆成一束,交给主席,毛主席从容地献在坟前,在肃穆的空气里鞠了一躬,大家也鞠了一躬。到达山下,毛泽东同志随即去视察韶山学校。
或许这幅照片太出名了,这个故事也太美好了。几十年来,夫妇俩应邀做了许多次报告,到各地演讲,收到了2000多封信函,同时也收到各地寄来的纪念毛泽东主席的书法、绘画、诗词、著作等作品共1000多件,为此,他们还于2000年、2003年、2004年在南昌、长沙、福州等地举办了四次大型收藏展。每每见到有关毛主席的书籍或纪念品时他们都要买,如今收藏量已经很可观了。
现在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回忆起来仍是激情满腔:
我们就出生在毛主席的故乡韶山。那年毛主席的到来,给韶山带来了“真正的节日”。6月25日下午,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我们俩叫到大队部说,明天有重要的首长来我们学校,经研究,决定由你们俩代表韶山少年向首长献花、赠送红领巾。根据种种迹象我们已经猜到是毛主席要来了,这是多么不寻常的任务啊!我们俩想什么花最香,什么型号的红领巾合适,动作怎样才算熟练,因为自己戴领巾是顺手,给别人戴是反手。全校700多名学生,只有我们俩才有这个光荣,我们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
26日早晨7点多钟,毛主席就来了。有同学喊:毛主席来了!我们怕花蔫了,头一天就没摘,一听到喊声,赶快到校园花圃摘了花飞跑到主席面前,敬了个礼,把花献给了毛主席。主席接过花闻了闻,问我们“你们几岁?”我们回答:14岁,上初二。毛主席接着说: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我们点着头,激动得直流眼泪。
欢呼的人群不断簇拥着主席向前走,进到校园里,毛主席不断地问这问那,气氛十分热烈,毛主席从小学部到操场,听完校领导汇报后到了中学部,辅导员示意让我在这儿先向毛主席献红领巾,然后合影留念。这时蒋含宇走到主席面前踮着脚尖把红领巾系上,主席问: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了?含宇点了点头,主席说,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了,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大家都笑了,那样开心,那样爽朗。
时间过得真快。10点多钟了,警卫告诉毛主席说该吃早饭了,毛主席说:他要我回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啊?大家依依不舍地说:同意!毛主席缓缓地走向大门,全校师生目送着毛主席,高唱《东方红》,高喊“毛主席万岁”、“毛爷爷,再见!”
没多久,我们就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我们有了一张翻拍的底片,但是同学们总要,我们就不断地洗,直到把底片都洗坏了,很可惜。40多年来,这次幸福的会见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她一直是我们力量和勇气的源泉。我们俩后来一起上了高中,1963年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淑清上了北京石油学院炼油机械系。大学四年级时我们相恋了,是共同的经历给了我们共同的信念和追求。1968年我们毕业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们选择了辽宁农村和企业。1971年我们就在辽宁凌源县结了婚,花了40多元钱。从毕业到结婚,4年间我们只见了3次面。后来我们又响应党的号召,到了江汉油田参加石油大会战、80年代又到江西参加建设炼油厂。
毛主席没想到,韶山的那些少先队员们也没想到,拍摄这幅作品的侯波也没想到,这样一幅作品成就了一桩奇特有趣的婚姻。紧紧依偎在毛主席身边的一对男女少先队员后来竟成了夫妻。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其中一项活动是参观韶山的学校,师生们自是满心欢喜。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时刻,少先队员们向伟大领袖献上了鲜花和红领巾,作为毛泽东身边的专职摄影师,侯波早已把这灿烂的景象收入镜中。照片的形式堪称完美——构图充实,人物位置恰当,所有人物的表情都在最好的状态……

这幅照片大量的印刷品随即出现在全国各地,挂到了千家万户的墙上,进入了学生课本,进入了几十年来能进入的各种媒介。它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欢乐、质朴、朝气、美好、领袖为中心。
照片上紧靠主席的男孩蒋含宇、女孩彭淑清在1963年分别考上大学并在1971年结为伉俪,婚姻将他们这幸福的时刻永久地延伸了下来。几十年来他们还到各地演讲,办收藏展,讲述领袖,讲述革命,讲述美好的人生,把这幸福的时刻又最大限度地扩展到全国各地,直引得无数男女好生羡慕!
这次访问的波动是如此之大,后来作家周立波还写了一篇散文《韶山的节日》。这篇散文后来被“四人帮”批了好几年。周立波在文中描述道:
1959年6月25日晚,毛泽东同志在罗瑞卿同志和其他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自己的故乡——湖南湘潭韶山冲。这一天成了这个山冲的真正的节日。大家站在韶山招待所门前那块细沙地坪里,用欢呼、拍手朴质恳切的笑谈来迎接自己的亲人。第二天,毛主席起来后洗完脸就往外走,也没说去哪里,罗瑞卿等人就跟在后面。主席到了山顶,在一个长满茅草的小坟前面停住了,大家看了墓碑,才知道小坟是领袖父亲和母亲的合葬墓。事先大家都不知道毛泽东同志要到这里来,连纸花也没带一朵。幸亏有位青年同志头脑还算灵活,他在近边折了一些松枝,用野草捆成一束,交给主席,毛主席从容地献在坟前,在肃穆的空气里鞠了一躬,大家也鞠了一躬。到达山下,毛泽东同志随即去视察韶山学校。
或许这幅照片太出名了,这个故事也太美好了。几十年来,夫妇俩应邀做了许多次报告,到各地演讲,收到了2000多封信函,同时也收到各地寄来的纪念毛泽东主席的书法、绘画、诗词、著作等作品共1000多件,为此,他们还于2000年、2003年、2004年在南昌、长沙、福州等地举办了四次大型收藏展。每每见到有关毛主席的书籍或纪念品时他们都要买,如今收藏量已经很可观了。
现在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回忆起来仍是激情满腔:
我们就出生在毛主席的故乡韶山。那年毛主席的到来,给韶山带来了“真正的节日”。6月25日下午,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我们俩叫到大队部说,明天有重要的首长来我们学校,经研究,决定由你们俩代表韶山少年向首长献花、赠送红领巾。根据种种迹象我们已经猜到是毛主席要来了,这是多么不寻常的任务啊!我们俩想什么花最香,什么型号的红领巾合适,动作怎样才算熟练,因为自己戴领巾是顺手,给别人戴是反手。全校700多名学生,只有我们俩才有这个光荣,我们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
26日早晨7点多钟,毛主席就来了。有同学喊:毛主席来了!我们怕花蔫了,头一天就没摘,一听到喊声,赶快到校园花圃摘了花飞跑到主席面前,敬了个礼,把花献给了毛主席。主席接过花闻了闻,问我们“你们几岁?”我们回答:14岁,上初二。毛主席接着说: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我们点着头,激动得直流眼泪。
欢呼的人群不断簇拥着主席向前走,进到校园里,毛主席不断地问这问那,气氛十分热烈,毛主席从小学部到操场,听完校领导汇报后到了中学部,辅导员示意让我在这儿先向毛主席献红领巾,然后合影留念。这时蒋含宇走到主席面前踮着脚尖把红领巾系上,主席问: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了?含宇点了点头,主席说,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了,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大家都笑了,那样开心,那样爽朗。
时间过得真快。10点多钟了,警卫告诉毛主席说该吃早饭了,毛主席说:他要我回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啊?大家依依不舍地说:同意!毛主席缓缓地走向大门,全校师生目送着毛主席,高唱《东方红》,高喊“毛主席万岁”、“毛爷爷,再见!”
没多久,我们就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我们有了一张翻拍的底片,但是同学们总要,我们就不断地洗,直到把底片都洗坏了,很可惜。40多年来,这次幸福的会见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她一直是我们力量和勇气的源泉。我们俩后来一起上了高中,1963年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淑清上了北京石油学院炼油机械系。大学四年级时我们相恋了,是共同的经历给了我们共同的信念和追求。1968年我们毕业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们选择了辽宁农村和企业。1971年我们就在辽宁凌源县结了婚,花了40多元钱。从毕业到结婚,4年间我们只见了3次面。后来我们又响应党的号召,到了江汉油田参加石油大会战、80年代又到江西参加建设炼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