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展开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对它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谈了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案导学;优点;不足;改进
一场深入贯彻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革命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机械的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顺应课改潮流。新课程、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突显自主学习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顺应课改潮流,我校从去年开始实行“导学式学案”的教学模式。一年以来,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对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我颇有感受,下面就联系我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谈我对这一模式的认识。
一、“学案导学”的优点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在编写学案时需以“探究性学习”、“尝试性学习”为思路,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知识获取的引导,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建立一个高效自主的学习平台。而“高效学习”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就是在学习中头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知识能以最快的速度被吸收和储存并随时可以调出来运用,就是没有用大好的时光进行重复和无效的学习,就是没有被无谓的说教和无用的抱怨占去太多的时间等等。
我校的“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下面我就“学案导学”中“学习过程与指导”的内容具体谈一谈。
1.应知与应会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编写学案时,把本节目标导示出来,让学生清楚这节课该知道什么内容,应该学会什么内容。我觉得这样把目标写在学案上让学生自己看比以前我们教师再三强调的效果大的多。因为我们教师会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再学本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就会心里有数,心里有谱,学起来就能抓住重点、要点,做到有的放矢、轻松自如。
2.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二环节,在此环节中针对本节课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学成功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读、品、悟,掌握这些内容。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引导学生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尝试解决。这样,在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这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初中生虽然认识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思维,在合作研讨过程中,有时也能把一些难点解决了。俗话说地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引领提升、精辟点评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三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针对自主尝试中出现的问题或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本节的难点开始讲解,并把所有知识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所学知识得到提升。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讲解是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的,教师的讲解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拓展演练、探究解惑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四环节,这一环节是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一变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解时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预习新知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五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学案导学”的不足
“导学式学案”的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建校几十年的过程中逐渐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没有别人现成的模式,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当然不免有些不足之处。例如:“学习过程与指导”中,几个环节的名称就不太妥帖。我曾去榆次六中参观过学案教学,榆次六中学案上几个环节的名称分别是:导入出示目标、自学寻求疑难、合作探究解惑、训练分层优化、目标检测反馈。几个题目名称字数相等,对应工整,而且内容清晰,一目了然。学生看了也会眼前一亮,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我们也有必要改进。
三、“学案导学”的改进
我校的“学案导学”上原来的五个环节名称分别是:应知与应会;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精辟点评;拓展演练、探究解惑;自学新知。我觉得应改成:导学目标、掌握要点;自主尝试、合作研讨;学案导学、引领提升;拓展演练、探究解惑;自我反馈、新课预知。
把第一环节名称改成“导学目标、掌握要点”,既抛弃了原来名称的俗气,又使学生清楚这是给出了本节的目标和重点,同时“导学目标”又和我们的“学案导学”中的“导学”相吻合,做到了不落窠臼、独树一帜。
把第二环节中“合作探究”改成“合作研讨”,既避免了和第四环节中的“探究解惑”的“探究”相重复,又使学生感觉内容浅显化。因为“研讨”是“研究和讨论”的意思;而“探究”是“探索追究”的意思。在第二环节中教师还没有讲解的情况下用“研讨”比较恰当。
把第五环节名称改成“自我反馈、新课预知”,一方面是对本节知识做一回顾、反馈,另一方面再预习新知识,这样就避免了原来直接进入“预习新知”环节的给人一种空间跨度大的感觉。当然,每节知识必然都是有系统性、连贯性的。孔子也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生在每节课后反馈旧的,预习新的,就可以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最后达到珠联璧合之效。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的看法毕竟是片面的,甚至不失偏颇,希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进步。
关键词:学案导学;优点;不足;改进
一场深入贯彻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革命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机械的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顺应课改潮流。新课程、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突显自主学习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顺应课改潮流,我校从去年开始实行“导学式学案”的教学模式。一年以来,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对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我颇有感受,下面就联系我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谈我对这一模式的认识。
一、“学案导学”的优点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在编写学案时需以“探究性学习”、“尝试性学习”为思路,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知识获取的引导,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建立一个高效自主的学习平台。而“高效学习”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就是在学习中头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知识能以最快的速度被吸收和储存并随时可以调出来运用,就是没有用大好的时光进行重复和无效的学习,就是没有被无谓的说教和无用的抱怨占去太多的时间等等。
我校的“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下面我就“学案导学”中“学习过程与指导”的内容具体谈一谈。
1.应知与应会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编写学案时,把本节目标导示出来,让学生清楚这节课该知道什么内容,应该学会什么内容。我觉得这样把目标写在学案上让学生自己看比以前我们教师再三强调的效果大的多。因为我们教师会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再学本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就会心里有数,心里有谱,学起来就能抓住重点、要点,做到有的放矢、轻松自如。
2.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二环节,在此环节中针对本节课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学成功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读、品、悟,掌握这些内容。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引导学生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尝试解决。这样,在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这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初中生虽然认识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思维,在合作研讨过程中,有时也能把一些难点解决了。俗话说地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引领提升、精辟点评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三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针对自主尝试中出现的问题或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本节的难点开始讲解,并把所有知识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所学知识得到提升。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讲解是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的,教师的讲解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拓展演练、探究解惑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四环节,这一环节是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一变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解时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预习新知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五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学案导学”的不足
“导学式学案”的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建校几十年的过程中逐渐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没有别人现成的模式,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当然不免有些不足之处。例如:“学习过程与指导”中,几个环节的名称就不太妥帖。我曾去榆次六中参观过学案教学,榆次六中学案上几个环节的名称分别是:导入出示目标、自学寻求疑难、合作探究解惑、训练分层优化、目标检测反馈。几个题目名称字数相等,对应工整,而且内容清晰,一目了然。学生看了也会眼前一亮,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我们也有必要改进。
三、“学案导学”的改进
我校的“学案导学”上原来的五个环节名称分别是:应知与应会;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精辟点评;拓展演练、探究解惑;自学新知。我觉得应改成:导学目标、掌握要点;自主尝试、合作研讨;学案导学、引领提升;拓展演练、探究解惑;自我反馈、新课预知。
把第一环节名称改成“导学目标、掌握要点”,既抛弃了原来名称的俗气,又使学生清楚这是给出了本节的目标和重点,同时“导学目标”又和我们的“学案导学”中的“导学”相吻合,做到了不落窠臼、独树一帜。
把第二环节中“合作探究”改成“合作研讨”,既避免了和第四环节中的“探究解惑”的“探究”相重复,又使学生感觉内容浅显化。因为“研讨”是“研究和讨论”的意思;而“探究”是“探索追究”的意思。在第二环节中教师还没有讲解的情况下用“研讨”比较恰当。
把第五环节名称改成“自我反馈、新课预知”,一方面是对本节知识做一回顾、反馈,另一方面再预习新知识,这样就避免了原来直接进入“预习新知”环节的给人一种空间跨度大的感觉。当然,每节知识必然都是有系统性、连贯性的。孔子也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生在每节课后反馈旧的,预习新的,就可以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最后达到珠联璧合之效。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的看法毕竟是片面的,甚至不失偏颇,希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