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向子女分配资源?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iaot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近在刷《都挺好》,氣得睡不着觉!剧中的核心角色是一个家庭中的三兄妹,虽然本是同根生,但是父母的一碗水在三个子女间永远端不平:母亲为了支持大儿子留学和二儿子就业,卖掉了女儿的房间,为了省钱还让本有希望考入清华的女儿去读免费师范……
  这样的情节,是否让你想起了自己或者周围人的亲身经历?对于父母而言,同样都是子女,分配的资源却是不一样的。每个子女能够获取的资源,一方面取决于父亲和母亲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父母的偏好。

黑箱里拿钱,花在谁身上


  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是一个黑箱。家庭里大家一起存钱,一起花钱,但不是每个人都享受到同等的快乐。
  比如,挣钱多的人更有可能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顾其他人的需求。如果Ta喜欢爱豆,就拼命为爱豆充话费;如果Ta喜欢AJ鞋,就买80双运动鞋,这些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根本就是乱花钱(残忍的真相)。
  有经济大权的人决定钱怎么花,而一家人是否齐齐整整开开心心,也取决于他们对各种事物的偏好是否一致。例如,当孩子的口味都和家长一致,不管家长做什么,孩子都可以吃得快乐;反之,当孩子的口味偏好与家长不同,而家长只做自己喜欢的菜,那么孩子就会吃得不情不愿不幸福。
  而随着家庭里孩子出生,资源分配也会随之变化。
  从母亲怀孕开始,父母就要从家庭资源这块大蛋糕上挖出来一块喂给小孩。年龄稍大的子女,他们得到的资源是金钱、教育机会、社会关系等等。而幼年子女,他们所获得的家庭资源可以量化为营养和健康数据。
  美国经济学家邓肯·托马斯(Duncan Thomas)从两个角度研究了家庭内部父母对幼年子女的资源分配。首先,父亲和母亲谁对幼年子女的健康影响更大?即两个人谁更愿意把钱花在改善子女营养上?第二,父母对幼年子女是否有性别偏好?例如当父亲掌握的家庭资源更多,他会不会相对于女儿,把更多的资源传递给儿子让男孩更加强壮?
  通过分析美国、巴西和加纳的儿童营养及健康数据,托马斯发现:相对于父亲,母亲会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改善幼年子女健康。同时,母亲受教育增加会使她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自己的女儿,而高学历父亲则会让儿子获得更多家庭资源。

妈妈的小金库用处大


  首先,托马斯发现从儿童身体发育的角度,母亲收入增加对幼年子女的益处更大,要远大于父亲收入增加带给子女的益处。
  托马斯分析了在巴西的市民家庭内,父母收入对家庭人均营养摄入、儿童存活率、子女身高及体重的影响。幼年时期的营养条件对于儿童发育至关重要,短期的营养不良也可能对成年身高造成影响。小时候吃成了球,长大还可以减;但是如果耽误长高,就是一辈子的事啊!
  为了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的儿童的身高体重,托马斯对样本中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进行了标准化换算。换算的参照是美国同龄健康儿童的身高及体重。尽管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成年人的身高有一定区别,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营养摄入理想的条件下,五岁以下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不应呈现出种族引起的差异。
  研究发现,当母亲的收入(指非劳动收入,如股票、房租收入)增加的时候,全家人平均摄入了更多的热量和蛋白质,家庭中儿童死亡率下降,子女身高体重上升。父亲收入增加也会改善全家营养状况和儿童健康,然而,父亲收入的作用要显著小于母亲的收入:以儿童存活率为例,母亲收入对提高儿童存活率的作用大约为父亲的20倍。换句话说,母亲如果手里掌握的钱多了,她会把更多的钱用于改善子女营养,而父亲则不会像母亲那样花那么多钱在子女上。
  当然,这个研究的前提是家庭成员并没有把钱都存到一起,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小金库。也许你认为家里每个人存点小金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经济学家而言(经济学家并不是都特别有常识),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现,并且让研究者增加了描述家庭行为模型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推翻了之前家庭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同偏好模型(common preference model)。看到这儿——不,我不是在给你存小金库找理由。

父亲偏爱儿子,母亲偏爱女儿


  托马斯研究的另一个发现在于,父亲偏爱把资源分给儿子,母亲偏爱女儿。这种偏好随着父母学历增高而突显。
  托马斯提出的问题是,父母都会把手上的资源分给孩子,但是,他们会不会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儿子或者女儿?对于幼年的小朋友来说,吃得多,营养好,他们就会长高长壮,于是托马斯把儿童的标准化身高和体重作为子女获得家庭资源的指标。尽管父母可能赋予子女一些不影响其身高体重的资源,比如买玩具,陪孩子玩,给予心灵安慰,但是……身高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指标(而且身高体重是经济学家最容易得到的变量)!
  通过对巴西城市家庭的数据分析发现,母亲收入增加,女儿和儿子的身高体重都会增长,但是女儿的收益要大于儿子。对于父亲而言,收入只和儿子身高体重正相关,但对女儿的影响并不显著。
  另外,尽管巴西母亲偏爱女儿,但母亲收入增加对儿子身高体重的作用,依然显著大于父亲收入的影响。
  除了巴西数据,托马斯也分析了美国和加纳的家庭调查数据。
  托马斯把父母的学历当作他们在家庭中对资源分配的话语权:学历更高的人往往收入更多(可能也更能吵架),收入更多的人在家里说话算数。子女的健康变量是他们标准化的身高。
  托马斯发现,如果一个家庭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幼年女儿的身高会显著在同龄女孩间更高,但这对儿子身高的影响并没有对女儿那么大。
  同时,如果父亲学历高,幼年儿子也更可能在同龄男孩中偏高,尽管女儿并不一定会高于同龄女孩。
  这种母亲学历——女孩身高,父亲学历——男孩身高的正向关联,被三个国家的数据证实。托马斯将这种关联解释为:相对于儿子,母亲会偏向于把自己的资源分给女儿,而父亲则愿意把更多的资源传递给儿子。

原因是什么?还需要更多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研究都是特定样本,也许换了一个国家,结论就会不同。经济学家发现一些南亚国家存在明显的男孩偏好,而在科特迪瓦、泰国则没有发现父母基于性别的对子女的任何偏好。从数据可以看出某些现象在社会里广泛存在,可是理解它背后的原因却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以中国为例,由于传统存在的儿子偏好,导致家庭分配资源常常偏向男孩。而一个家里男孩越多,就会“分走越多资源”,导致家里的女孩难以获得资源。一个典型情况就是教育资源。社会学家郑磊分析了2008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8),发现有兄弟显著缩短了女孩受教育的年限,有姐妹则不会缩短男孩受教育的年限。不过,假如母亲的地位较高,有兄弟对女孩的不利影响就不显著。这说明提高母亲的地位,可能有利于女孩得到家庭资源。
  我国还有一个研究印证了托马斯的发现。由于采茶是一种需要大量女性参与的工作,而果园大多由男性管理,经济学家钱楠筠(Nancy Qian)用改革开放后不同农产品的价格代表女性和男性的收入。如果当地女性收入增加(茶叶产地的茶叶价格提高),家庭内子女的受教育年数就会上升,并且会有更多的女婴存活;而男性收入增加则没有这方面的作用。这一方面印证了托马斯的发现:母亲会把更多的资源分给子女,而且母亲比父亲更在乎女儿。另一方面,女儿的预期收入增加,也或许是提高女婴存活率的原因之一。
  这种父母对子女的性别偏好产生的原因还在研究中。潜在的解释包括:孩子小时候和同性父母相处的时间更长,所以能获得TA更多的照顾;或者,对子女健康的投资反映了日后的收益,比如男孩长大后更可能和父亲一起工作,所以父亲会有意识地让男孩更强壮;而女孩更会分担母亲的工作,因此能得到母亲的垂青。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都挺好》里的妈妈是护士长,对女儿还那么差?这个,我真的只能说,不是全世界都这样的……
其他文献
年轻的时候,只要投入恋爱,总以为这份爱会持续到永远,总以为没有了对方自己就无法活下去。这些“以为”都让我们对爱看不开,只要爱情发生问题,就感觉生不如死,很多人因为感情困扰而心生绝望,很多人因为情变而受到重伤。那些时刻,我们无法料想未来,此刻的痛苦就已经把人困住,完全看不到将来。我们很难去想象,这次的恋爱在漫长的一生里,只是其中的一段经历。如果把眼光投射到远方,或者如果能从将来搭乘时光机回到过去,面
香水来自东方  香水界有个小神话,说法国香水之所以雄霸欧洲,是因为古代巴黎格外脏臭,需要有些什么来遮味道。又传路易十四一辈子就洗过那么三两回澡,其臭可以想象,所以格外用香水遮羞……但这些故事,忽略了一点:论到古代,大家都不干净。中国汉朝的时候,官员还要口含丁香,以免熏着天子呢,怎么单就法国人琢磨通透了呢?  事实是,香水这玩意古已有之。英语叫perfume,法语叫parfume,语源是拉丁语,pa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千年皇权专制体制导致的官僚主义流弊甚深,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官本位意识、等级观念、顺民意识,自私保守,习惯人治,迷信天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思维,手脑分家,散漫,缺乏公民意识。费正清指出,两千多年来,孔孟之道主导地位造成的思想惯性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热衷于琢磨人,不善于琢磨事,治学一直以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而不是研究人如何征服自然,这种思维定式阻碍中国科学
我的女儿在英国读高中,接下来这一学年,她也即将迎来人生中的英国高考——A-level 考试。这是英国全民课程体系,是英国的高考,也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  英国的高中只有两年。去年,女儿被附近几所排名不错的公立和私立学校同时录取,后来她选择了现在这所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的文法女子学校(相当于国内的重点中学)。跟国内相比,她读高中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每天早上8:45到校,下午3:15放学。没有
刘钟其人,从一件小事上大致可以判断她的性格:出生时候顺着姐姐建美建华的名字唤作建忠,到了小学时候先是嫌弃“建”字笔画多,不知怎么就成功地把自己的名字缩成单名一个“忠”,后来又觉得“忠”字老实得过头,不够锐利,于是改个锐气十足的金字旁,成了“钟”。总结一下,横竖没有过一个正儿八经女性气质的名。  虽然性格不符,但之所以把她归类到文艺女青(中)年,是因为她简直符合所有对于这一类别的属性判断。二三十年前
源于童年夢境的诡异世界
四弟搬到县城后,我们家留在元兴宫的那个宅院的卖与不卖在家里引起了争执。  四弟搬家前已和一户村民谈好了房价。父亲坚决不同意卖房,他说那个价钱太便宜,那么大的一个院子,大大小小十几间房子,还有房前屋后的好几百棵杨树,都能当椽子了。  我想,父亲最根本的意思是不想卖掉房子。对于他经营多年,每棵树、每堵墙、每寸土都浸透着他的汗水的这个宅院,卖多贵他都会嫌便宜。在他心中,那一棵棵环家护院的杨树是多么高大、
你要是悲哀于這世界终有一天会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那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之中。你所忧虑的那个没有了的你,只是一具偶然的肉身。所有的肉身都是偶然的肉身,所有的爹娘都是偶然的爹娘,是那亘古不灭的消息使生命成为可能,是人间必然的爱愿使爹娘相遇,使你诞生。  这肉身从无中来,为什么要怕它回到无中去?这肉身曾从无中来,为什么不能再从无中来?这肉身从无中来又回
前不久与楚先生聊天,提起各自的成长经历。说到半酣处,他忽然郑重起来:这些年,仔细想想,还是读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如果不是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养成的阅读习惯,真不敢想象自己要变成多么庸俗的一个人。  楚先生人到中年,事业小成,妻娇子媚,算是人生赢家。  我最欣赏这位兄台的地方,是他几乎登上了马斯洛理想中自我实现者的最高层。任何棘手的事情到他那里都不过夜——快,准,狠——经常让你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不是
唐朝历经289年,这期间从建国20年后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甚至出现了超越两汉的盛大气象。唐朝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下,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由于当权政府的大力扶持、提倡,以及科举制度把書法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书至初唐而极盛”,“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开启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初唐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官至秘书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