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英语教育事业的壮大,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上的交流。掌握英语写作是能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也是我们大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而过程写作法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理解英语,让大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等基本技能。写作是英语教学能力的真实写照,能反映出学生对于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和实际掌握英语知识的多少。教师在英语教育中提出的“过程写作法”,是用简单的英语短语写成的作文,更好的学习英语和掌握英语。
[关键词]过程写作法 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改革 实践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01-01
我国英语教学的课程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而英语写作里面的过程写作法,强调了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师在这过程中有效指导学生英语写作的方向和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合理安排好写作的整体架构,进一步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英语作为我国的第二语言,说明它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在大力发展和建设英语教学的同时,也确立英语过程写作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及现实意义。学生有了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加上教师英语过程写作法的引导,掌握好英语教学上的语法结构,发挥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现状分析
在大学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中,我国的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考察真实英语写作能力水平不断加强,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困扰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大学的教师在四六级考试中过于关注考生的词汇和句型的使用情况,没有过多的去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的学校保留了传统的英语写作模式,没有与人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下降。英语能力的书面表达是体现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改革。我们要对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分析,全国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写作平均分一直是在低分徘徊,没有达到国家的及格水平,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成为我们英语教育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的不足有:
首先,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限制,教师过分注重英语阅读、语法上的培养,不重视英语写作教学。大学生没有对英语写作足够重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处于被动,只是教师叫写就写,没有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把握。学生只关心英语成绩,在作文修改中不屑一顾,教师语言和教学上只重视分数。
其次,国家英语教育缺乏提出对英语写作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导致教师在实施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在引导和教育学生中往往对于写作时候的一系列协商、监控等主观能动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英语写作教学的弊端。
二、过程写作法在英语教学的实践
英语中的过程写作法是我国教学改革下的产物,过程写作法能注重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强调写作的作用,学生可以加深自己对于英语了解程度,提高写作发现能力,将写作成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培养学生爱写英语作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写作就事半功倍,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写作各个具体环节中去。过程写作法的改革让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收集英语写作中的资源,在修改写前阶段,启发学生思路,可以与同学交流。过程写作法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不同的是,在实践中不单单是教师在讲,学生也在交流,分析出自己写作时出现的问题,跟老师交流,教师可以从总体上去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英语写作模式。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写作前的准备,关于英语短语的掌握,在写作中用于写出正确的语法,强调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写作法在英语写作中的实践是采取教师的评讲、学生语言的把握和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学习氛围中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写作感受,调动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英语过程写作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过程写作法是教育机构从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转变注重写作的具体过程,重视思想内容的表达,明确英语写作中的目的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教师要加强写作教学技巧的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教师根据对学生写作中的意见修改,把握利用好英语写作过程的学习,发现学生主观上的长处,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整个写作工程中参与进去,从收集资料到写作文,再到修改,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思考写作内容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激发写作兴趣。教师在写作中也可以加入听说等环节,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放松,与英语语音相结合,这样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过程写作法按照每个学生的智力、学习习惯、潜质等各种因素,确立每个人的写作过程和达标分数,让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还可以提高自己主观英语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过程写作法对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学习中,能准确运用英语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写作下的语法教学与过程写作教学结合,才能提高语言的质量和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滨.写作教学的重要性[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2]蔡兰珍.任务教学法在大学阴雨写作的应用[J].外语界,2001(32).
[3]张在新.英语写作基础[J].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2).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过程写作法 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改革 实践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01-01
我国英语教学的课程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而英语写作里面的过程写作法,强调了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师在这过程中有效指导学生英语写作的方向和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合理安排好写作的整体架构,进一步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英语作为我国的第二语言,说明它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在大力发展和建设英语教学的同时,也确立英语过程写作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及现实意义。学生有了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加上教师英语过程写作法的引导,掌握好英语教学上的语法结构,发挥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现状分析
在大学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中,我国的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考察真实英语写作能力水平不断加强,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困扰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大学的教师在四六级考试中过于关注考生的词汇和句型的使用情况,没有过多的去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的学校保留了传统的英语写作模式,没有与人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下降。英语能力的书面表达是体现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改革。我们要对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分析,全国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写作平均分一直是在低分徘徊,没有达到国家的及格水平,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成为我们英语教育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的不足有:
首先,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限制,教师过分注重英语阅读、语法上的培养,不重视英语写作教学。大学生没有对英语写作足够重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处于被动,只是教师叫写就写,没有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把握。学生只关心英语成绩,在作文修改中不屑一顾,教师语言和教学上只重视分数。
其次,国家英语教育缺乏提出对英语写作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导致教师在实施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在引导和教育学生中往往对于写作时候的一系列协商、监控等主观能动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英语写作教学的弊端。
二、过程写作法在英语教学的实践
英语中的过程写作法是我国教学改革下的产物,过程写作法能注重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强调写作的作用,学生可以加深自己对于英语了解程度,提高写作发现能力,将写作成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培养学生爱写英语作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写作就事半功倍,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写作各个具体环节中去。过程写作法的改革让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收集英语写作中的资源,在修改写前阶段,启发学生思路,可以与同学交流。过程写作法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不同的是,在实践中不单单是教师在讲,学生也在交流,分析出自己写作时出现的问题,跟老师交流,教师可以从总体上去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英语写作模式。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写作前的准备,关于英语短语的掌握,在写作中用于写出正确的语法,强调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写作法在英语写作中的实践是采取教师的评讲、学生语言的把握和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学习氛围中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写作感受,调动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英语过程写作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过程写作法是教育机构从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转变注重写作的具体过程,重视思想内容的表达,明确英语写作中的目的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教师要加强写作教学技巧的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教师根据对学生写作中的意见修改,把握利用好英语写作过程的学习,发现学生主观上的长处,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整个写作工程中参与进去,从收集资料到写作文,再到修改,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思考写作内容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激发写作兴趣。教师在写作中也可以加入听说等环节,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放松,与英语语音相结合,这样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过程写作法按照每个学生的智力、学习习惯、潜质等各种因素,确立每个人的写作过程和达标分数,让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还可以提高自己主观英语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过程写作法对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学习中,能准确运用英语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写作下的语法教学与过程写作教学结合,才能提高语言的质量和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滨.写作教学的重要性[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2]蔡兰珍.任务教学法在大学阴雨写作的应用[J].外语界,2001(32).
[3]张在新.英语写作基础[J].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2).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