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岳庙初建于元代延佑年间,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元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扩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有“华北第一道观”之称。岱宗宝殿为东岳庙的主要建筑,朱墙碧瓦,富丽堂皇,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及帝后。全庙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故有“东岳庙神像甲天下”之说。此外,东岳庙还有广嗣殿、阜财店、育德殿等众多风格独特的建筑,它不仅是显赫一方的道观,其建筑艺术中融合的道家文化也值得人们去感受。伫立在东岳庙门口,又觉得感受和远观的感受颇有不同。应了那句话,远观不如近赏 。东岳庙内香火氤氲,男女虔诚。据说,在古代,东岳庙和它对面的牌楼之间是热闹的市集。当年,这里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人在这里摆摊,有人在这里搭台唱戏、也有人在这游玩、散步。闭上眼睛,想象老北京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好一番热闹,别有趣味。
从山门进入到东岳庙,瞻岱门气派宏大,首先映入眼帘。在瞻岳门上有一副楹联:“阳世奸雄,伤天害理皆有己;阴司报应,古来今往放过谁。”在两侧的旁门之上,也各有一副,篆文舒展,其中一股奥妙的玄门气质,不禁让人肃然。右手边是东岳庙的太平鼓了。太平鼓上有太极图,阴阳分明。走入旁门中,各有一把算盘。两把算盘边上也是各有八个字,曰:“乘除分明,毫厘不爽。”象征着天地万物轮回报应像算盘一样的公正,也象征着东岳大帝的秉公无私。
出了瞻岱门,前方路上挂满了福牌,福牌反射出的红色光铺满了路,路和福牌交相呼应,自成一景。路直通岱岳殿,沿着这条“福路”走到岱岳殿前,让人感觉内心的浮躁一点点在沉淀下来,一股敬仰在心中涌起。岱岳殿的门槛正中下有两块长方形的青石,常有善男信女在此跪拜,故称拜台。拜台石质坚硬,数百年来,虽然被人们常年踩踏,但仍然保存得完好如初,色泽光亮。传说东岳大帝出巡视察人间善恶,必踏此石腾云而去,所以这块青石又叫“步云石”,有平步青云,一步登天之意。
旁边的寿槐旁装上了脚手架,工人们在为古树修葺整理枝叶。一般来说槐树的生命大多都是比较短,然而东岳庙中的此树,却是槐树中的寿者了。有种说法是,这棵树比这座庙还要久远。因为东岳庙是元延佑六年修建,也就是1319年始建,依此推算,这棵“寿星槐树”也就是近七百岁了。
沿着院子边沿游东岳庙,发现瞻岱门至岱岳殿东西两侧有七十二间连檐通脊的廊庑,建筑格局独特,七十二间内除去张留孙、吴全节、炳灵公和三茅真君的祠堂外,剩下的六十八间廊庑就是东岳大帝统辖的掌管阳世间善恶祸福,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地府判官的办公室,因为东岳大帝统领幽冥地府,所以就需要神主,也叫做判官,由判官来断定和实施具体的事务,即七十二司。七十二司殿都塑有神像和一些场景。比如真官土地司、引路司、枉死司等。每个殿都有楹联,来说此处判官的职能,也作劝人向善的箴言。箴言各种书体皆备,若是看不清或者看不懂,下面还有牌子作简短的介绍。站在每个殿门前,似乎神像都已经活过来了。其中的塑像都是真人一般大小,塑造的极其生动。感觉他们是在看着我,有瞋目的,有睥睨的,也有透出悲悯之气的。其中有“还魂司”,绘有云纹,威风凛凛,不怒自威;还有“毒药司”,争讼场景毕然而现;“僧道司”的僧人道士则又眉目慈善,双手合十立在殿前。神主也有不同的神态,但是都似乎是给人劝诫、警示、威慑。
在“福路”两侧,还各有一个御碑亭,御碑亭中立刻有康熙和乾隆御笔的石碑,碑文是重修东岳庙的事情经过。因为碑太高,文字也并不是特别大,所以望见不得,让我很焦急,反复转了几次,还是看不到,就此作罢。
在御碑亭的旁边,守护着御碑的吉祥之物——鼎鼎有名的东岳庙玉马和铜特,相传是文昌帝君的座骑。铜特,确实是铜质,它已经被抚摸得光鉴照人。据说抚摸铜特,也就是俗称的“铜骡子”可以祛除疾病,恰逢自己颈椎有些酸痛,摸摸铜特的脖子上的鬃毛,感觉疼痛略消。与铜特相对的也就是同样吉祥的玉马,传说公职人员最喜欢祭拜玉马,但是不能用手摸,而是用心祭拜,据传能保佑官运亨通,马到成功。
早就听说东岳庙石碑多,俟来一观,确实如此。在御碑亭之后,是东岳庙的碑林。各式各样的石碑,模样高贵,碑文内容丰富,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也让人感叹对历史的传承深远厚重。碑的保存也有不同,有的破坏已经比较严重,也有的清晰可辨。很多都是善男信女们捐资后勒石为记,但是,并不是所有石碑的建造出于此原因,有一通名碑是元朝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记录了始建东岳庙的张留孙的生平和他修建东岳庙的过程,叫做“张留孙道行碑”也有称作“张天师神碑”,或者俗称“道教碑”。来此之前我便知有此碑,也算慕名而来。这通石碑高大的得很,鹤立在众碑之间,字迹填有墨色,更显高贵大气,便于瞻仰。赵孟頫俊秀飘逸的行楷在碑文中如生双翼,透碑欲出。虽然我不太通书法,但是这种震撼还是让我发现这一通碑绝非徒有虚名,在湍湍激流的历史长河中,被世人所重视,当然就有其中的道理。
在碑林里还有一块碑吸引了我的注意,碑文已经不可识了,但是碑座上雕了两个打灯笼的童子,生动有趣,原来这两位童子就是东岳庙有名的“机灵鬼儿”。所谓“机灵鬼儿”,就是说这两个小童了。据老北京的传说,曾经有两个笑嘻嘻的道童提着灯笼从庙里出来买炸豆腐吃,可是老板一清点银钱的时候,发现他们付的都是冥币,待他到庙中去寻这两个小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碑座中的这两个小童偷跑出来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事情,就有了“机灵鬼儿”这个说法。这两个小童的雕工精致,无论是在哪个角度看,都是微笑着看人。找了半天,终于在东侧香炉的前端发现了它们。虽然因为损坏已经看不到童子的微笑了,但是我还是看了半天,脑子里就想象出两个蹦蹦跳跳的小娃娃吃炸豆腐的场景,不禁莞尔。
转过碑林的另一侧,还有另一块“名碑”。总是听好友说“透亮碑儿似的”,最开始我以为是“透亮杯儿”,以为是某种很清澈的“杯子”,到了东岳庙才知道,这句话是指东岳庙的透亮碑。透亮碑的碑额上雕着盘曲的龙,在众龙之间出现了镂空,凭此望去,阳光就透过龙腹打在我的脸上,我踮起脚眯着眼睛仔细去看,不仅是雕工精致,其中因为年深日久形成的岁月之痕也重新把这些盘龙雕琢了一番,因而在精致细美之外,也有着古朴刚劲的观感。
从山门进入到东岳庙,瞻岱门气派宏大,首先映入眼帘。在瞻岳门上有一副楹联:“阳世奸雄,伤天害理皆有己;阴司报应,古来今往放过谁。”在两侧的旁门之上,也各有一副,篆文舒展,其中一股奥妙的玄门气质,不禁让人肃然。右手边是东岳庙的太平鼓了。太平鼓上有太极图,阴阳分明。走入旁门中,各有一把算盘。两把算盘边上也是各有八个字,曰:“乘除分明,毫厘不爽。”象征着天地万物轮回报应像算盘一样的公正,也象征着东岳大帝的秉公无私。
出了瞻岱门,前方路上挂满了福牌,福牌反射出的红色光铺满了路,路和福牌交相呼应,自成一景。路直通岱岳殿,沿着这条“福路”走到岱岳殿前,让人感觉内心的浮躁一点点在沉淀下来,一股敬仰在心中涌起。岱岳殿的门槛正中下有两块长方形的青石,常有善男信女在此跪拜,故称拜台。拜台石质坚硬,数百年来,虽然被人们常年踩踏,但仍然保存得完好如初,色泽光亮。传说东岳大帝出巡视察人间善恶,必踏此石腾云而去,所以这块青石又叫“步云石”,有平步青云,一步登天之意。
旁边的寿槐旁装上了脚手架,工人们在为古树修葺整理枝叶。一般来说槐树的生命大多都是比较短,然而东岳庙中的此树,却是槐树中的寿者了。有种说法是,这棵树比这座庙还要久远。因为东岳庙是元延佑六年修建,也就是1319年始建,依此推算,这棵“寿星槐树”也就是近七百岁了。
沿着院子边沿游东岳庙,发现瞻岱门至岱岳殿东西两侧有七十二间连檐通脊的廊庑,建筑格局独特,七十二间内除去张留孙、吴全节、炳灵公和三茅真君的祠堂外,剩下的六十八间廊庑就是东岳大帝统辖的掌管阳世间善恶祸福,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地府判官的办公室,因为东岳大帝统领幽冥地府,所以就需要神主,也叫做判官,由判官来断定和实施具体的事务,即七十二司。七十二司殿都塑有神像和一些场景。比如真官土地司、引路司、枉死司等。每个殿都有楹联,来说此处判官的职能,也作劝人向善的箴言。箴言各种书体皆备,若是看不清或者看不懂,下面还有牌子作简短的介绍。站在每个殿门前,似乎神像都已经活过来了。其中的塑像都是真人一般大小,塑造的极其生动。感觉他们是在看着我,有瞋目的,有睥睨的,也有透出悲悯之气的。其中有“还魂司”,绘有云纹,威风凛凛,不怒自威;还有“毒药司”,争讼场景毕然而现;“僧道司”的僧人道士则又眉目慈善,双手合十立在殿前。神主也有不同的神态,但是都似乎是给人劝诫、警示、威慑。
在“福路”两侧,还各有一个御碑亭,御碑亭中立刻有康熙和乾隆御笔的石碑,碑文是重修东岳庙的事情经过。因为碑太高,文字也并不是特别大,所以望见不得,让我很焦急,反复转了几次,还是看不到,就此作罢。
在御碑亭的旁边,守护着御碑的吉祥之物——鼎鼎有名的东岳庙玉马和铜特,相传是文昌帝君的座骑。铜特,确实是铜质,它已经被抚摸得光鉴照人。据说抚摸铜特,也就是俗称的“铜骡子”可以祛除疾病,恰逢自己颈椎有些酸痛,摸摸铜特的脖子上的鬃毛,感觉疼痛略消。与铜特相对的也就是同样吉祥的玉马,传说公职人员最喜欢祭拜玉马,但是不能用手摸,而是用心祭拜,据传能保佑官运亨通,马到成功。
早就听说东岳庙石碑多,俟来一观,确实如此。在御碑亭之后,是东岳庙的碑林。各式各样的石碑,模样高贵,碑文内容丰富,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也让人感叹对历史的传承深远厚重。碑的保存也有不同,有的破坏已经比较严重,也有的清晰可辨。很多都是善男信女们捐资后勒石为记,但是,并不是所有石碑的建造出于此原因,有一通名碑是元朝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记录了始建东岳庙的张留孙的生平和他修建东岳庙的过程,叫做“张留孙道行碑”也有称作“张天师神碑”,或者俗称“道教碑”。来此之前我便知有此碑,也算慕名而来。这通石碑高大的得很,鹤立在众碑之间,字迹填有墨色,更显高贵大气,便于瞻仰。赵孟頫俊秀飘逸的行楷在碑文中如生双翼,透碑欲出。虽然我不太通书法,但是这种震撼还是让我发现这一通碑绝非徒有虚名,在湍湍激流的历史长河中,被世人所重视,当然就有其中的道理。
在碑林里还有一块碑吸引了我的注意,碑文已经不可识了,但是碑座上雕了两个打灯笼的童子,生动有趣,原来这两位童子就是东岳庙有名的“机灵鬼儿”。所谓“机灵鬼儿”,就是说这两个小童了。据老北京的传说,曾经有两个笑嘻嘻的道童提着灯笼从庙里出来买炸豆腐吃,可是老板一清点银钱的时候,发现他们付的都是冥币,待他到庙中去寻这两个小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碑座中的这两个小童偷跑出来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事情,就有了“机灵鬼儿”这个说法。这两个小童的雕工精致,无论是在哪个角度看,都是微笑着看人。找了半天,终于在东侧香炉的前端发现了它们。虽然因为损坏已经看不到童子的微笑了,但是我还是看了半天,脑子里就想象出两个蹦蹦跳跳的小娃娃吃炸豆腐的场景,不禁莞尔。
转过碑林的另一侧,还有另一块“名碑”。总是听好友说“透亮碑儿似的”,最开始我以为是“透亮杯儿”,以为是某种很清澈的“杯子”,到了东岳庙才知道,这句话是指东岳庙的透亮碑。透亮碑的碑额上雕着盘曲的龙,在众龙之间出现了镂空,凭此望去,阳光就透过龙腹打在我的脸上,我踮起脚眯着眼睛仔细去看,不仅是雕工精致,其中因为年深日久形成的岁月之痕也重新把这些盘龙雕琢了一番,因而在精致细美之外,也有着古朴刚劲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