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乐意读古诗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an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作为一种与学生隔阂最大的文体,向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特别是低段古诗教学。在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这几年实验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只有让学生乐意读、喜欢读,才能真正引着他们走入古代经典诗文博大精深的世界。在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的过程中,笔者更是想尽办法,让学生愿意读、乐意读,在读中积累,继而成诵而不觉疲乏。
  一、 比较读: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初读诗文,认识生字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古代诗文的朗读讲究节奏,因此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朗读的方法。然而,仅仅让学生听着老师读,照着老师的样子读,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低下。换个方式,让学生主动来构建“正确朗读”的方法:听老师读,请你比比看,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学生们的探知欲、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镜头回放】
  师:真好,题目读得既正确又清晰。那么今天我们的学习从倾听开始。听老师读,请你比一比,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慢。
  师:是的,读诗就得边读边思考意思。你来试试。
  (学生慢速有节奏地读诗。教师纠正“振林樾”三字读音)
  生:老师“意欲捕鸣蝉”这一句读得很流利,我读不好。
  师:这句话的确不好读。跟着老师读读。(教师慢速范读,学生跟读,其他同学同桌对读,要求读正确)其实你已经很了不起了。这句诗中的“鸣蝉”是个新词,前后鼻音都读正确了。见过“鸣蝉”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蝉停留在柳枝上,并配上清脆的蝉声,学生纷纷表现出喜爱的神情)
  师:看着它,你心里真想干什么?
  生(露出激动的神情):我真想抓住它。
  生(做出捉蝉的动作):我真想抓到它。
  师:心里真想抓到这鸣蝉,是哪句诗的意思?
  生(齐):意欲捕鸣蝉。
  (之后教师随机指导“忽然”“闭口”等生字新词的读音)
  整个“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同桌练读、个别朗读、全班齐读等平时常用的教学形式,也显得更有实效。笔者以为,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上下之分,关键要看学生是否乐意接受,还要看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同桌互读这样巧妙的组合,学生的学习劲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 表演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也来当一回牧童
  “诗有境”,读诗不入境,重复读个三两遍自然就味同嚼蜡了。这首诗歌的意境恰恰都是围绕着“牧童”这一人物形象构建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走入诗歌的意境,笔者引导学生三步走。①呈现画面:通过朗读,将学生“所见”的人和物运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出来;②回到诗歌:将这些人和物在诗歌中找到对应的词,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联想;③想象意境:让一个个孤立的“东西”,通过教师的伴乐读,学生闭眼想象,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动画片”。
  【镜头回放】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读这首诗,你看到的画面有些什么人、事和景物呢?
  (学生分别回答: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贴画)
  生:老师,还有歌声!
  师:真了不起啊!读着诗,你不仅能看见画面,还能听见声音。(教师随机播放《快乐牧童》)
  师:这些人和事物,诗歌中是用了什么词呢?画出来。对于文章中的关键词,我们要学会圈画。读读看,能否边读边在脑中想出它们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在你脑海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很开心。
  生:我看到牧童想抓蝉。
  生:我还看到牧童在唱歌。
  师:真好。现在闭上眼睛,老师慢慢读,你在脑海中展现看到的画面、听到的歌声。(师伴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朗读完毕,学生睁开眼,大屏幕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
  师:你刚才仿佛不是在读诗,而是在看什么?
  生:我在看电视。
  生:我像在看一部动画片。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那就让我们边读诗,边把自己放进诗歌动画片里去。(学生兴奋地齐读,教师指名学生读,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如果我们能边读边演牧童,那就更棒了。(教师让学生学着牧童的样子放松地坐着)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师:注意下面一句动作要变了。
  (学生有的手捂嘴巴读,有的站直了读——忽然闭口立,俨然一副小牧童的样子)
  本环节笔者创设了“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表演读,全班同学边表演边读,想象诗歌意境。其间笔者随机采访几位学生:“你为什么不继续唱歌?”学生回答:“我想抓住鸣蝉,我再唱,它要跑了。”“我真想抓住鸣蝉,我望着鸣蝉就发呆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回答,显然与学生全然进入诗歌意境是分不开的。
  诗歌要读懂,但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枯燥的字词理解,显然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意思,更不敢妄谈体会诗歌的情趣了。如《所见》这一类很有趣味性的诗歌,仅仅通过想象恐怕很难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妙趣,看画面读、表演读,让诗歌成为自己亲身体验的写照,学生自然读得情趣盎然。
  三、 交互读:其实古诗还有更有趣的读法
  在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表演,有情有趣地读懂了这首诗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自个儿拍着手带着节奏来读。之后,他们发现这样自得其乐的朗读还不够带劲,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和同桌运用交互拍手的方式来读。学生个个小脸通红,乐乎所以地读着这首五言绝句。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对这首小诗熟读成诵了。
  【镜头回放】
  师:其实,读诗还可以有很多种办法。
  生:就像上课之前一样,拍着手来读。(课前小朋友已经会拍手读诗)
  师:那就让我们拍着手读读看。
  (全体学生有节奏地拍着手读)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同桌互相拍手读。
  (同桌学生运用“你拍一我拍一”的形式拍着手读,之后请一对同桌展示读给大家看)
  师:如果拍着手,能够你一句我一句背下来就更棒了。(学生进行“背诗接龙”)
  师:老师发现有位同学能够一个人全都背下来了。
  (一生边拍手边背诗,背完之后,其他学生纷纷表示:我也会这样背)
  其实,《所见》一诗看似语言通俗实则情趣盎然,读之令人不禁失声一笑。如何让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自由多读,然后背诵,当然是一条捷径。然而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显然这条“捷径”会让学生对古诗越来越失去应有的兴趣,最终即便积累了也是枉然。
  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经典元素自然不必赘言,其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同样大有裨益。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文学形式,多读、熟读、背诵是必经之路。既要让学生“读好”,还要让学生“好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低段古诗教学中,教师只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情境中阅读,把听、说、读、演、唱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再给以多种评价方式,一定会使学生对古诗、对语文产生兴趣,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受益一生。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32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专业运动员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已成常态化教育现象。这部分老师有着出众的专业特长,但在现实教学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学校体育角度出发,为这部分教师出谋划策,提供经验,促其发展。  关键词:运动员;体育教师;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54-02  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运动员以及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凭借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口,但学生因人生阅历、理解能力等较浅,存在着一定的情感体验上的困难。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文本的拓展,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了解作者,寻求情感原点    每篇文章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阅历、所处的环境都会给
[聚焦课堂]    在教师简短的导入后,学生开始自主整理,有的开始整理心情,有的开始整理语文,有的开始整理英语,有的开始整理数学。他们按照整理课学会的整理程序一步一步整理。教室里安静极了,每个人都投入地整理。教师拿着笔记本轻轻地巡视指导。    镜头一:  一位学生边翻作业本边把“初”字写进整理本上的“易错字”这一栏中。老师问,“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字特别地写进去呢?”学生说:“因为我经常会把‘初’少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六国体育课程的实施建议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国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有如下趋势:各国课程实施注重有效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改革的启示是:体育课程实施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协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加强学科素养与通用素养的融合,关注残疾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特征  中图分类号:
“作文难,难作文,遇到作文就心烦。”这一孩子自编的顺口溜折射出的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习作没内容可写的现状。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学会慧眼识资源,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多元开发,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自主写作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一、 巧借地方,挖掘乡土文化习作资源  《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等对习作主体表达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优化习作指导的过程。  学生有着浓厚的策划兴趣,喜欢出点子、说点子、写点子、用点子,我们以学生写“点子作文”为契机,以凸显“点子作文”的效用价值为抓手,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习作很重要,以此唤醒其习作前、习作中和习作后的“读者意识”,培养他们“多想想读者,多问问自己”(叶
摘 要:以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抽测为例,分析了区域性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测的“为什么要评价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谁监测、监测什么、怎样监测”等监测要素,为县(市)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测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区域;教学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21-03  以县(市
摘 要:经过一年的培育站学习,笔者在学练赛刻苦践行的过程中,从教学环节衔接、教学比赛落实、信息技术运用、组织形式创新、教师技能稳定五个方面,逐一进行践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环节;教学比赛;信息技术;组织形式;技能学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58-02  自2018年9月25日始,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期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站在人生之路上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一个语文教师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站在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道路上,却找不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径。我说这样的话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自己参与众多的大型语文课堂展示后,与同行发出的最真切的感慨:怎么越学习,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  想来也是,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看到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新课标为什么要增加这一说明和要求呢?  一、“有感情地朗读”存在的问题  (一)拿腔作调  有的教师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