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即山水文化的的理念,采用现代思想与古典意蕴相结合,阐述了以人为本、自然生态、设计美学之间的联系,从而也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出“人离开了自然又返回自然”着一现实。也就是说设计是需要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的不同需求,方能充分展示出它的真正内涵。
关键字:山水城市 自然生态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美学设计
前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使人类与“原始”逐渐剖离,使人类走出了野蛮进入了文明,并将其逐渐推向了生命者的尖端。人类对于城市的讨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今,我们又沿着时间的河流溯洄到生命的源头,用一种新的思维去修补、填充那些古老的墙壁。
站在世纪之交,人们回顾着即将逝去的20世纪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展望新世纪,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我国也掀起了一场有关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讨论。这其中说法有很多,诸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等等。由此可见,生态、环保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大趋势,从而相应的还有“生态经济”、“生态美学”、“生态产业”、“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的确,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所居环境的健康及精神的需求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精神:
(一) 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
说到生态和历史,也就是城市生态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生态城市是山水城市的物质基础,所以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现在有许多的建筑外表简单,或者干脆十几个几何图形的的拼凑,整体呈现一种粗糙的灰色调,屋内昏暗少见绿色,也就是现在许多人常说的后现代风格。这难道就是21世纪中国居住的城市吗?人离开了自然又返回自然,为此,我们要发扬、学习并集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是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像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城市建成一座大型的园林,这就叫做山水城市。中国古代的园林布局完美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了“人在画中游”境界。
(二) 现代科学技术和环境美学 ,
当大家第一次接触到山水城市这个词时,你的第一反映也许会认为,它仅是一种回归自然,是完全意义上的原生态,是绝不可能与现代科技挂钩的,其实不然,它也是一个高技术的城市,且还要充分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的成果。 关于环境艺术方面其着重表现为:整体美、特色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对于整体美的布局,早在很久以前人们便实践了,比如古代皇宫的布局,它讲究的就是整体美,它们的布局大部分恢宏、大气,显示着帝王的权力与威严。关于特色美无论是民族、国家还是城市,每一个地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是不能遗忘的,它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与象征。对于意境美的领悟,最为深刻地应该是中国,可以说意境美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较高层次的美的境界,山水城市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概念,山水城市必须有这种意境美,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情,园林意”。所谓诗情画意是需要有某种程度的修养,自身去体味的,这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的特色。
(三) 为了市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
任何的布局和规划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以人为本” 就是首当其冲的。只有真正适合与人的才是最具有可行性的,人民大众是最为有效的试金石,并引导我们的发展方向,从而研究出更为舒适、健康、便捷的方案。对于未来的发展现在讲的最多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同时更要为后代考虑,为其创造更良好的生存空间。
二、理论依据:
(一) 合理规划,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范围
合理确定开发与利用自然山水的对象与范围,是建设山水城市中利用自然山水的首要步骤。每个城市都应将所拥有的山水资源作为一种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城市景观的需要,二是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需要。所以要把自然山水资源的保护纳入到规划之中,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地域特色决定不同的城市景观设计,并划定自然山水的保护范围。在保护自然山保护自然山水要根据城市的用地特点合理规划,再保护自然山水时要根据城市的用地特点合理规划,将其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并因地制宜。
(二) 深化设计,确立山水资源的利用目标
规划确定的山水资源应进一步深化设计,切实把受保护的山水资源用活用好,是发挥自然山水作用的重要措施。要根据城市的功能要求、景观设计要求,确定其利用的目标并及早提出山水资源利用的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案。
(三) 利用植物创造景观, 发挥山水资源生态作用
植物对与城市的绿化是必不可缺的但并不意味着就可随意的堆砌,倘若将它作为一种景观出现:1、合理的布局于规划可以使其所具有的净化、减音、防风等作用全面的发挥。2、美化城市,培养良好的心情,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氛围如设计规划和理它将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对于山林进一步加强对山林植被的保护与改造,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绿化生态功效。
(四) 糅合文化,增加自然山水的意蕴内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一理论。而城市的文脉延伸在建设中首推寄情山水,使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园林艺术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追求意蕴深厚的诗情画意,而这高于自然的意境离不开文化的启迪。画龙须点睛,点睛之作才能称为上乘之作,因此,在自然山水的开发与利用中不但要画好龙,而且要点好睛。画好龙,指的是保护山水、完善植被等基础工作;点好睛,则是要运用各个城市自己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去诠释城市的建设。
三、江城武汉为例(结合理论)的实例分析
1、现状分析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交通、工业等方面承载着巨大的环境压力,部分地区因规划不当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2003年,湖北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市政建设,武汉实施“园林山水城市”、“美化”工程将进入实质性招标和发布实施阶段,掀起一个新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高潮。
2、总体规划理念
●以人为本
●围绕山水生态主题
●体现地域特色
*对于武汉(合理规划,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范围)的分析:
武汉作为中部的大都市,背山靠水,依江而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便有“九省通衢”的美誉,那么就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虽然资源较多但真正合理有效使用的却不多,所以我们现在要运用城市内存在的山林、湖泊进一步的进行开发,争取做到不荒废每一寸资源,并采取由这些景观逐渐向周围递进式规划的布局,根据城市各处不同特点合理分配范围因地制宜,比如在景区周围可以建设为生态旅游区,这样既不会浪费资源同时可吸引大量旅游者,(因为景区就在市区,灵活、便捷)又有客观的经济收益,一举双赢。
*对于武汉(深化设计,确立山水资源的利用目标)的分析:
武汉的磨山早已确定为建设以风景林地为主的公园, 在山中设立了几处园林建筑。我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山体的详细设计,把它建设成为集登高、游览、锻炼、教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对于江滩也应如此我们并不能只将景观当作一种摆设或是标志,应将它们真正的投入与生活中为人服务。我们可看到人们成群的嬉戏,斑驳的树影倒映在流淌的江面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另外一些尚未开发利用的自然山体也应根据不同的特点尽早利用。如将山设计成居住区级的小游园,成为当地居民的游憩乐园;对于那些处于城市边远地带的山林可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确立为风景林地、特色果园或郊外游乐园。
*对于武汉(利用植物创造景观, 发挥山水资源生态作用)的分析:
〈1、武汉城区内在加强绿化量的同时可以将观念转到植物的艺术感,塑造生态设计。将平常的绿化带设计为植物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着不但是一种形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2、对于山地,可营造特色果园、竹园作为增加山林经营发展的途径。同时,在建设山体公共游园时,可重点种植适量的观赏树种,以丰富景观。总之,通过绿化山体的各种方式增加立体绿化,在丰富山体景观的同时增加绿量,营造青山绿树。
*对于武汉(糅合文化,增加自然山水的意蕴内涵)的分析
武汉既有历史留下的优美婉约的楚文化又有李白、杜甫、王维等文豪巨匠的泼墨挥毫, 将其巧妙地把它们运用到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中,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比如建筑设计中运用编钟、鸟纹)并使山水富有灵气,是在山水资源利用和构筑山水城市中应着力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
3、目标:
自古美誉“九省通衢”之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及区位优势,历为商家必争之地;据国家未来学家预测,21世纪将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之一。得武汉者得天下,巨大的市场,诱人的商机,涌现在人们的面前!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所关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环境的完善是城建工作者研究的永恒课题。但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创造速度与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竞争变得有为激烈,人们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到物质文明的创造, 而对于精神文明深化却有了明显的忽略。有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我们有义务传承与保护好我们的文化。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山水文化, 强调山水环境对自身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作用所谓“诗书乐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所以,山水城市是现代文明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的体现。21世纪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
自然山水是人类的天然财富,它渴望人类的保护。同时,自然山水也因为人类的合理开发利用而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每一个营造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者都能为人们留下经过“滋润”、“活化”而变得更加美好的山水。
参考文献:
[1]钱学森 《 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陈伯超 《地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黄龙德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5]王其钧 《移天缩地在君襟-皇家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字:山水城市 自然生态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美学设计
前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使人类与“原始”逐渐剖离,使人类走出了野蛮进入了文明,并将其逐渐推向了生命者的尖端。人类对于城市的讨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今,我们又沿着时间的河流溯洄到生命的源头,用一种新的思维去修补、填充那些古老的墙壁。
站在世纪之交,人们回顾着即将逝去的20世纪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展望新世纪,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我国也掀起了一场有关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讨论。这其中说法有很多,诸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等等。由此可见,生态、环保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大趋势,从而相应的还有“生态经济”、“生态美学”、“生态产业”、“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的确,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所居环境的健康及精神的需求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精神:
(一) 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
说到生态和历史,也就是城市生态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生态城市是山水城市的物质基础,所以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现在有许多的建筑外表简单,或者干脆十几个几何图形的的拼凑,整体呈现一种粗糙的灰色调,屋内昏暗少见绿色,也就是现在许多人常说的后现代风格。这难道就是21世纪中国居住的城市吗?人离开了自然又返回自然,为此,我们要发扬、学习并集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是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像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城市建成一座大型的园林,这就叫做山水城市。中国古代的园林布局完美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了“人在画中游”境界。
(二) 现代科学技术和环境美学 ,
当大家第一次接触到山水城市这个词时,你的第一反映也许会认为,它仅是一种回归自然,是完全意义上的原生态,是绝不可能与现代科技挂钩的,其实不然,它也是一个高技术的城市,且还要充分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的成果。 关于环境艺术方面其着重表现为:整体美、特色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对于整体美的布局,早在很久以前人们便实践了,比如古代皇宫的布局,它讲究的就是整体美,它们的布局大部分恢宏、大气,显示着帝王的权力与威严。关于特色美无论是民族、国家还是城市,每一个地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是不能遗忘的,它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与象征。对于意境美的领悟,最为深刻地应该是中国,可以说意境美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较高层次的美的境界,山水城市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概念,山水城市必须有这种意境美,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情,园林意”。所谓诗情画意是需要有某种程度的修养,自身去体味的,这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的特色。
(三) 为了市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
任何的布局和规划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以人为本” 就是首当其冲的。只有真正适合与人的才是最具有可行性的,人民大众是最为有效的试金石,并引导我们的发展方向,从而研究出更为舒适、健康、便捷的方案。对于未来的发展现在讲的最多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同时更要为后代考虑,为其创造更良好的生存空间。
二、理论依据:
(一) 合理规划,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范围
合理确定开发与利用自然山水的对象与范围,是建设山水城市中利用自然山水的首要步骤。每个城市都应将所拥有的山水资源作为一种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城市景观的需要,二是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需要。所以要把自然山水资源的保护纳入到规划之中,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地域特色决定不同的城市景观设计,并划定自然山水的保护范围。在保护自然山保护自然山水要根据城市的用地特点合理规划,再保护自然山水时要根据城市的用地特点合理规划,将其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并因地制宜。
(二) 深化设计,确立山水资源的利用目标
规划确定的山水资源应进一步深化设计,切实把受保护的山水资源用活用好,是发挥自然山水作用的重要措施。要根据城市的功能要求、景观设计要求,确定其利用的目标并及早提出山水资源利用的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案。
(三) 利用植物创造景观, 发挥山水资源生态作用
植物对与城市的绿化是必不可缺的但并不意味着就可随意的堆砌,倘若将它作为一种景观出现:1、合理的布局于规划可以使其所具有的净化、减音、防风等作用全面的发挥。2、美化城市,培养良好的心情,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氛围如设计规划和理它将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对于山林进一步加强对山林植被的保护与改造,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绿化生态功效。
(四) 糅合文化,增加自然山水的意蕴内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一理论。而城市的文脉延伸在建设中首推寄情山水,使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园林艺术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追求意蕴深厚的诗情画意,而这高于自然的意境离不开文化的启迪。画龙须点睛,点睛之作才能称为上乘之作,因此,在自然山水的开发与利用中不但要画好龙,而且要点好睛。画好龙,指的是保护山水、完善植被等基础工作;点好睛,则是要运用各个城市自己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去诠释城市的建设。
三、江城武汉为例(结合理论)的实例分析
1、现状分析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交通、工业等方面承载着巨大的环境压力,部分地区因规划不当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2003年,湖北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市政建设,武汉实施“园林山水城市”、“美化”工程将进入实质性招标和发布实施阶段,掀起一个新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高潮。
2、总体规划理念
●以人为本
●围绕山水生态主题
●体现地域特色
*对于武汉(合理规划,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范围)的分析:
武汉作为中部的大都市,背山靠水,依江而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便有“九省通衢”的美誉,那么就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虽然资源较多但真正合理有效使用的却不多,所以我们现在要运用城市内存在的山林、湖泊进一步的进行开发,争取做到不荒废每一寸资源,并采取由这些景观逐渐向周围递进式规划的布局,根据城市各处不同特点合理分配范围因地制宜,比如在景区周围可以建设为生态旅游区,这样既不会浪费资源同时可吸引大量旅游者,(因为景区就在市区,灵活、便捷)又有客观的经济收益,一举双赢。
*对于武汉(深化设计,确立山水资源的利用目标)的分析:
武汉的磨山早已确定为建设以风景林地为主的公园, 在山中设立了几处园林建筑。我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山体的详细设计,把它建设成为集登高、游览、锻炼、教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对于江滩也应如此我们并不能只将景观当作一种摆设或是标志,应将它们真正的投入与生活中为人服务。我们可看到人们成群的嬉戏,斑驳的树影倒映在流淌的江面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另外一些尚未开发利用的自然山体也应根据不同的特点尽早利用。如将山设计成居住区级的小游园,成为当地居民的游憩乐园;对于那些处于城市边远地带的山林可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确立为风景林地、特色果园或郊外游乐园。
*对于武汉(利用植物创造景观, 发挥山水资源生态作用)的分析:
〈1、武汉城区内在加强绿化量的同时可以将观念转到植物的艺术感,塑造生态设计。将平常的绿化带设计为植物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着不但是一种形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2、对于山地,可营造特色果园、竹园作为增加山林经营发展的途径。同时,在建设山体公共游园时,可重点种植适量的观赏树种,以丰富景观。总之,通过绿化山体的各种方式增加立体绿化,在丰富山体景观的同时增加绿量,营造青山绿树。
*对于武汉(糅合文化,增加自然山水的意蕴内涵)的分析
武汉既有历史留下的优美婉约的楚文化又有李白、杜甫、王维等文豪巨匠的泼墨挥毫, 将其巧妙地把它们运用到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中,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比如建筑设计中运用编钟、鸟纹)并使山水富有灵气,是在山水资源利用和构筑山水城市中应着力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
3、目标:
自古美誉“九省通衢”之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及区位优势,历为商家必争之地;据国家未来学家预测,21世纪将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之一。得武汉者得天下,巨大的市场,诱人的商机,涌现在人们的面前!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所关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环境的完善是城建工作者研究的永恒课题。但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创造速度与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竞争变得有为激烈,人们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到物质文明的创造, 而对于精神文明深化却有了明显的忽略。有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我们有义务传承与保护好我们的文化。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山水文化, 强调山水环境对自身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作用所谓“诗书乐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所以,山水城市是现代文明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的体现。21世纪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
自然山水是人类的天然财富,它渴望人类的保护。同时,自然山水也因为人类的合理开发利用而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每一个营造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者都能为人们留下经过“滋润”、“活化”而变得更加美好的山水。
参考文献:
[1]钱学森 《 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陈伯超 《地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黄龙德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5]王其钧 《移天缩地在君襟-皇家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