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注重时效。”但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简单地以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简单叠加,让信息技术的呈现替代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样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助力数学思维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这样才能有效改进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文章将从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入手,重点阐述在小学阶段如何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相融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思维能力
一、 大数据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
知网输入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只有17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2篇、硕士论文1篇、期刊14篇,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者还比较少。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来看,笔者通过对思明区不同片区的5所学校90名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视情况与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以下数据:
从以上调查结果和与教师访谈中,可以了解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缺乏创新
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教师们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课堂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还是习惯于传统的黑板 粉笔的传授形式;或者是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得不够充分,只是将课本的内容照搬到课件上。这样仅仅只是将原来的板书用另一种形式作为替换。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中主导者的作用,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不熟练
从图2可以看出所有教师都会使用PPT、一半的教师会录制微课、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教师会使用电子白板,但是对比较新型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微课、FLASH、电子书包等都比较不熟悉。可见,当下教师虽然意识到信息技术能为教学带来诸多好处,但是在技能的掌握上仍然不够熟练。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四个角度阐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践途径
(一)取多变之利,激学科之趣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如果教师过于抽象化教学容易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有害无利的。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效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平均只能维持15分钟而已。教师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延长学生有效注意力的时长,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例如学习人教版《找规律》,教师就可以利用FLASH展示学校元宵游园会灯笼布置的视频和照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看到同学们齐心协力一起布置班级的场景,为学生认识理性的图形排列规律提供感性的素材。然后直奔主题,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图片上的灯笼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看到熟悉的场景,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你一言我一语人人都愿意参与进来。
再例如,学习人教版二下《平移和旋转》,传统教学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物体运动特点,然后归纳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动态的感知,容易导致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这节课,教师可以先创设出一个游乐园的场景,然后向学生展示由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的游乐园游玩项目:直升梯、旋转木马、高空缆车、小火车、旋转飞车、直升机等。接着问学生:你们都看到了哪一些游乐项目呢?它们都是怎么运动的,请你站起来用肢体比一比。接着,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离开游乐园走入生活,动态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开窗户、开水龙头、开车门、酒店的旋转门等。这两个课例都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变性,展示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
(二)借直观之力,扬想象之帆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优势不单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是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个优势,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能够自由地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转化,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人教版《混合运算》时,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没办法直观地看到分步计算的过程,只知道算法而不了解算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电子书,动态展示游乐场的场景:“原来有8个人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先来了4个小朋友,又走了3个小朋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要解决“现在剩下多少个小朋友?”就要先解决“原来有8个小朋友,先走了4个小朋友,现在有几个小朋友?”算式是8 4=12(个);再解决“还剩下几个小朋友?”算式是12-3=9(个)。在課程结束时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易错点,为下一节课确定教学起点。
再例如,学习《面积》的时候,面积的含义和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难点。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让学生在屏幕上为不同形状的图形涂上颜色,让学生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先在屏幕上呈现两个面积用肉眼和重叠法都无法比较大小的长方形。给学生提供小三角形、圆形、两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选择面积单位,然后在屏幕上移一移,接着教师选择几种典型方法进行展示,同时开启“点赞功能”让孩子评价哪种面积单位更合适。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要测量两个图形的面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这两课例子的操作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实用,能够将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以互动为翼,展创新之翅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师生的互动就是简单的教师问和学生答的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与知识本身也缺乏互动。学生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缺乏分享自己观点和与其他同学相互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课堂失去活力。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转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在新颖的互动方式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人教版二上数学广角《搭配》中解决“动物运动会,主办方为小羊、小兔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运动服,每只小动物各选一种颜色的运动服,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自己的学习单上将所有的方案罗列出来。再请同学上台通过白板技术将不同“搭配”方案动态地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过程全班同学可以相互学习,从而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
再例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条形统计图》,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近几年班级同学近视情况、近几年我国奥运会金、银、铜牌的数量、近几个月降雨量,并通过绘图或者电脑制作图表的方式展现统计结果,然后在全班分享。同学们根据信息發现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升。
(四)乘技术之便,拓知识之界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丰富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一方面为教材做了适当的补充,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积累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年、月、日》时,学生心里一直存在一个疑问:“年、月、日”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为化解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教师可以播放“年、月、日的秘密”的视频资料,展示教材无法呈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地球围着太阳不停地公转,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沿着轨道走完一周就是一年;月球围着地球公转,从而产生了月相和潮汐的变化,月球沿着地球转一周就是一个月;地球也在自转,导致了昼夜变化,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还有在学习《克与千克》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千克的由来”的微课资源,先展示以前不同国家使用的质量单位。然后阐述以及统一质量单位的优越性,最后再讲解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的推导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来补充课外的知识,不仅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知识的产生背景,对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更加深刻。
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注意点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要适时
过多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使课堂效率低下。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一是数学知识之间需要建立联系时。小学数学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教学中经常需要沟通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例如学习四边形的认识、长方形的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学生难以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就难以归纳总结出结论。例如比的复习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将要复习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整理,然后利用MindMaster软件进行完善与展示。思维导图可以借助线条、形状、颜色等丰富的形式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方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思维的整合。
二是数学知识需要化抽象为直观。抽象化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当遇到难以用语言、简单板书描述清楚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三是数学知识化静为动时。课堂空间有限,当学生数学学习需要接触一些真实情境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些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四是课堂互动遭受局限时。新课标特别强调不同的学生要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一些需要动手探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例如白板、电子书包)来展示学生操作的过程或者结果。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快速收集到不同学生的典型做法,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创建高效课堂。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要适度
信息技术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还能伴随着图片或者视频放出动人的声音,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有着诸多好处。但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数学味,任何的信息技术的辅助都是为了让课堂的数学味更浓郁。信息技术应该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忽略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师们在平时不可一味追求课堂的信息化,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应该关注知识的本质特点,学生的学情,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我们的日常教学。
综上所述,教师们要调整原来固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地使用它辅助日常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平台,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庄冰冰,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思维能力
一、 大数据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
知网输入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只有17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2篇、硕士论文1篇、期刊14篇,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者还比较少。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来看,笔者通过对思明区不同片区的5所学校90名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视情况与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以下数据:
从以上调查结果和与教师访谈中,可以了解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缺乏创新
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教师们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课堂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还是习惯于传统的黑板 粉笔的传授形式;或者是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得不够充分,只是将课本的内容照搬到课件上。这样仅仅只是将原来的板书用另一种形式作为替换。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中主导者的作用,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不熟练
从图2可以看出所有教师都会使用PPT、一半的教师会录制微课、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教师会使用电子白板,但是对比较新型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微课、FLASH、电子书包等都比较不熟悉。可见,当下教师虽然意识到信息技术能为教学带来诸多好处,但是在技能的掌握上仍然不够熟练。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四个角度阐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践途径
(一)取多变之利,激学科之趣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如果教师过于抽象化教学容易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有害无利的。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效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平均只能维持15分钟而已。教师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延长学生有效注意力的时长,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例如学习人教版《找规律》,教师就可以利用FLASH展示学校元宵游园会灯笼布置的视频和照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看到同学们齐心协力一起布置班级的场景,为学生认识理性的图形排列规律提供感性的素材。然后直奔主题,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图片上的灯笼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看到熟悉的场景,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你一言我一语人人都愿意参与进来。
再例如,学习人教版二下《平移和旋转》,传统教学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物体运动特点,然后归纳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动态的感知,容易导致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这节课,教师可以先创设出一个游乐园的场景,然后向学生展示由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的游乐园游玩项目:直升梯、旋转木马、高空缆车、小火车、旋转飞车、直升机等。接着问学生:你们都看到了哪一些游乐项目呢?它们都是怎么运动的,请你站起来用肢体比一比。接着,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离开游乐园走入生活,动态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开窗户、开水龙头、开车门、酒店的旋转门等。这两个课例都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变性,展示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
(二)借直观之力,扬想象之帆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优势不单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是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个优势,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能够自由地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转化,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人教版《混合运算》时,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没办法直观地看到分步计算的过程,只知道算法而不了解算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电子书,动态展示游乐场的场景:“原来有8个人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先来了4个小朋友,又走了3个小朋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要解决“现在剩下多少个小朋友?”就要先解决“原来有8个小朋友,先走了4个小朋友,现在有几个小朋友?”算式是8 4=12(个);再解决“还剩下几个小朋友?”算式是12-3=9(个)。在課程结束时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易错点,为下一节课确定教学起点。
再例如,学习《面积》的时候,面积的含义和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难点。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让学生在屏幕上为不同形状的图形涂上颜色,让学生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先在屏幕上呈现两个面积用肉眼和重叠法都无法比较大小的长方形。给学生提供小三角形、圆形、两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选择面积单位,然后在屏幕上移一移,接着教师选择几种典型方法进行展示,同时开启“点赞功能”让孩子评价哪种面积单位更合适。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要测量两个图形的面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这两课例子的操作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实用,能够将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以互动为翼,展创新之翅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师生的互动就是简单的教师问和学生答的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与知识本身也缺乏互动。学生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缺乏分享自己观点和与其他同学相互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课堂失去活力。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转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在新颖的互动方式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人教版二上数学广角《搭配》中解决“动物运动会,主办方为小羊、小兔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运动服,每只小动物各选一种颜色的运动服,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自己的学习单上将所有的方案罗列出来。再请同学上台通过白板技术将不同“搭配”方案动态地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过程全班同学可以相互学习,从而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
再例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条形统计图》,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近几年班级同学近视情况、近几年我国奥运会金、银、铜牌的数量、近几个月降雨量,并通过绘图或者电脑制作图表的方式展现统计结果,然后在全班分享。同学们根据信息發现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升。
(四)乘技术之便,拓知识之界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丰富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一方面为教材做了适当的补充,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积累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年、月、日》时,学生心里一直存在一个疑问:“年、月、日”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为化解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教师可以播放“年、月、日的秘密”的视频资料,展示教材无法呈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地球围着太阳不停地公转,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沿着轨道走完一周就是一年;月球围着地球公转,从而产生了月相和潮汐的变化,月球沿着地球转一周就是一个月;地球也在自转,导致了昼夜变化,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还有在学习《克与千克》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千克的由来”的微课资源,先展示以前不同国家使用的质量单位。然后阐述以及统一质量单位的优越性,最后再讲解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的推导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来补充课外的知识,不仅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知识的产生背景,对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更加深刻。
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注意点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要适时
过多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使课堂效率低下。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一是数学知识之间需要建立联系时。小学数学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教学中经常需要沟通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例如学习四边形的认识、长方形的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学生难以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就难以归纳总结出结论。例如比的复习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将要复习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整理,然后利用MindMaster软件进行完善与展示。思维导图可以借助线条、形状、颜色等丰富的形式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方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思维的整合。
二是数学知识需要化抽象为直观。抽象化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当遇到难以用语言、简单板书描述清楚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三是数学知识化静为动时。课堂空间有限,当学生数学学习需要接触一些真实情境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些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四是课堂互动遭受局限时。新课标特别强调不同的学生要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一些需要动手探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例如白板、电子书包)来展示学生操作的过程或者结果。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快速收集到不同学生的典型做法,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创建高效课堂。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要适度
信息技术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还能伴随着图片或者视频放出动人的声音,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有着诸多好处。但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数学味,任何的信息技术的辅助都是为了让课堂的数学味更浓郁。信息技术应该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忽略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师们在平时不可一味追求课堂的信息化,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应该关注知识的本质特点,学生的学情,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我们的日常教学。
综上所述,教师们要调整原来固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地使用它辅助日常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平台,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庄冰冰,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