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校都去哪儿了?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CHZHTX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粗略统计,
  在抗战八年间加入内迁队列的全国高校达100余所,搬迁校次近200次之多。
  就各校迁徙旅程的“最后落脚点”而论,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类不同的情况。
  一、大部分高校迁入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几省
  在整个抗战八年间,高校内迁,北平、上海等地高校先后纷纷向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几省(即战时“大后方”的各省区)搬迁,这些高校多达60余所,它们少则一迁再迁,多则四迁五迁,有的甚至辗转迁移达到六次之多。
  二、辗转迁徙省内其他边远安全区
  这些高校的搬迁大都发生在抗战初期,迁往的地点大都是本省僻远的山区边地。凭借着地利条件,他们在这些相对而言“安全”的边远地带,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就近迁入租界
  就迁入上海租界区的高校先后有20余校。这些高校主要来自上海地区,也有少数来自毗邻的江、浙两省,包括以下高校:暨南大学、上海商学院、音乐专科学校、大同大学、上海法学院、持志学院、正风文学院、南通学院、上海女子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上海美术专科、新华艺术专科、大夏大学(沪校)、复旦大学(补习部)、光华大学、交通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之江文理学院、东亚体育专科、之江大学工学院和会计专科学校等。
  与迁入上海租界相类似,在华南地区,一些高校,相继辗转迁入香港。据统计,抗战期间入港的高校共四所,其中广东国民大学和广州大学,其本部迁往广东开平、台山等地,在港部分为其分教处,比较完整迁港高校的是岭南大学和广东光华医学院。
  责任编辑:陈晓丽
其他文献
培养自信从背包开始  “旅行肯定是有治愈功能的。”胡邓说,“旅行是脱离现实环境到陌生环境中去,环境改变了,人的状态就会不一样。你会忘记原来的身份,进入到背包客的角色中。接下来,旅行中不断遇到新的人、听到新的故事、各种各样新鲜的经验,于是,你的思路打开了很多。”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胡邓,2003年开始在人大开设了自助旅行与心理素质教育的选修课,最火爆的时候有1500人争
5月的一个平常的夜晚,不提倡熬夜加班的刘迪又熬夜了。  彼时,距离他从柏林回国还不到24小时,刚下飞机就赶忙打开电脑,继续整理和分析在飞机上没有处理完的比赛数据,直至深夜。每站比赛后,刘迪和队友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分析,而且总要争取将自己负责的内容在赛后第一时间分享给队友。所以他现在已经没有生物钟的概念了,醒来就开始学习或工作,困了就睡觉。  作为中国国家赛车队中唯一的中国工程师,他只能尽量去适应同
何怀宏先生翻译的《沉思录》最为普及,自1980年代译出后,《沉思录》不知安慰了多少人的心灵。何先生曾在《读书》杂志上回忆当年的翻译:“我在1987年翻译它时,正是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尽管她是以92岁高龄辞世,亲友们心里的悲伤还是很难平复——是翻译《沉思录》渐渐抚平了我的心灵。”几乎每一个读《沉思录》的人都可以摘出许多这样的“金句”,用作座右铭或是各种社交平台的“个性签名”。  御制鸡汤  公元2世
当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震惊世人时,段子手们纷纷抛出金句,  其中一句是:“谷歌研究了AI,而百度研究了外卖。”虽夸张,却直击我国创新科技含量低这一死穴。  这一现状,几乎是上至政府,下至民间的共识,同时也是中国人努力改变的方向。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强调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驱动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教授鲁白在受邀参加经济学家年会2025科技展望论坛
姓名:张颖然  本科学校:辽宁大学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生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到上海某重点高校工作的张颖然今年刚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但当年小张拿到的第一家研究生学校的offer却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口译夏令营得来的。  那年的5月份,还在辽宁大学英语系读大三的张颖然一直密切关注北京各大高校的保研信息。她看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上贴出来的“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精致的项链搭配、大胆的服装剪裁、箱包的色彩碰撞让人目不暇接……炫彩的校园广场区在盛夏掀起了设计的大风暴,一场又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点燃了6000佘观众内心的激情。6月14日,一场专业水准的T台服装走秀拉开了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展的序幕。  布展小天地,作品大格局  6月14日至22日,毕业生们的作品在校园内的多个空间亮相,展示了来自珠宝首饰设计、鞋品箱包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工
传家宝,不只是名画和奇珍异宝,有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有的是祖辈的英雄事迹,  并不一定多么昂贵,却牵连起家中几代人的亲情,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与祝福,传承着岁月积淀成的良好家风。  12月7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的一项调查显示,47.0%的受访者家有“传家宝”,  63.7%受访者会因家有“传家宝”感到自豪,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心中的“传家宝”是优良品行和作风。  习近
上学期,我们学院的近现代史老师朱曼给我们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通过跟长辈交流,了解自己家的历史,完成“我家的近现代口述史”报告。 没想到,这个话题后来被《大学生》杂志关注,并进行了专题策划。我还收到了《大学生》编辑关于“家史家风”主题的约稿邀请。  第二天中午,我给老家的爷爷打了一通一个半小时的电话。陪爷爷聊天的同时,听他讲家里面过去的故事。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对祖辈的记忆原来是多么得稀薄,
编者按: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杨牧在北京大学与北大陈平原教授,著名学者杜维明以及众多学子,共同探讨诗歌之美。北大五四诗社的学生在活动开始前朗诵了杨牧的《瓶中稿》。  杨牧:写诗和做学术  这么多年,我常常会被问到我的选择。我想说的是,知识分子不是只挖知识,不思考别的事情,不观察大自然或者不观察社会问题等等,知识分子当然要把这些东西跟别的创作、别的观察、别的评论夹在一起,我想那样才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
空调受的折腾  有一年暑假,我给来自美国的研究生上课,每天都带了一条披肩进教室,因为室外温度高达三十七八度,而室内开着空调,室内室外至少有10多度的温差。上课时,我一会儿把披肩披上,一会儿把披肩取下来,一节课要来来回回折腾好多趟,尤其是刚上课那会儿。怎么回事呢?原来,很多美国同学一走进教室,都会调一下立式空调,而空调的出风口正对着我,有人把温度调高出风口对着天花板了,我就可以把披肩取下来,反之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