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ngta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各地多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被纳入相关国家规划或纲要中,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将黑土地保护利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因地制宜、分区域制定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措施,建立了“梨树模式”和“龙江模式”;黑土地6个土壤类型耕地地力得到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达到预定目标,社会和民众参与意识明显提升.此外,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条例规范,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有章可循,下一步逐步完善国家层面相关法规制度,让黑土地保护利用有法可依.然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仍然面临着现有耕作方式能否保持住黑土层厚度、浅薄层黑土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恢复至中厚层黑土、如何通过低成本投入实现白浆土障碍消减与培肥、黑土区可容忍的风蚀和水蚀量是多少等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指导作用,在北纬45°?以北的黑土带上建立大于4×104 km2黑土地保护区,实现中厚层黑土的永续利用;集中力量破解浅薄层黑土耕地地力提升与粮食产能高效的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瓶颈;建立以长坡为研究对象的水土流失长期观测场,重点攻关坡耕地区域内系统降能排水技术和沟蚀控制技术;设立土壤风蚀监测站点,形成监测网络,进行实时观测,为制定防风蚀技术对策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
当前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形势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日趋严峻,网络安全问题时刻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为了有效防范重大网络威胁,掌握网络空间自主权和话语权,我们需要清醒认识网络空间面临的安全挑战,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重点加强数据安全和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
相对于世界其他黑土区由于犁耕、秸秆翻埋耕作而引起的土壤退化,我国东北黑土区以旋耕、秸秆离田、秸秆田间焚烧为主的常规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更为严峻.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土保护与利用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文章简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定义、国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及其在我国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15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联合吉林省农业部门、高校、地方农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攻克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黑土地实施的难关,研发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和条带耕作机,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免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