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背景:
新年伊始,最新一期的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青岛啤酒被列为全球十大稳定增长企业之一,也是唯一入围的中国企业。
据报告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里塔·甘瑟·麦克格莱斯(Rita GuntherMcGrath)的解析,这份报告是研究人员在全球选择了2347家市场资本总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上市企业作为调查样本,其中只有10家每年都能实现净收入增长至少5%。在这10家企业中,又只有青岛啤酒是唯一来自中国的企业,历史也最为悠久。
“例外公司”传递了什么
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和制造业需要重新思考、构架的大环境下,源自美国学者针对全球性的调研报告,无疑具有启示意义,尤其针对10家企业稳定增长背后基业常青的分析,颇具全球借鉴意义。
总的报告显示,他们研究的例外稳步增长的公司,并不符合传统观念中企业增长所具备的一些条件。
通常的战略理念认为,一个公司的增长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在行业的增长。但在这份报告中,这个观点似乎立不住脚。诚如报告所指出的:“这些成为‘例外的公司’,大都分布在很多不同行业中,诸如制药业、啤酒制造业、建筑业和银行业等,而它们都是所在行业中的佼佼者。此外,它们大多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并且没有受到专利或商业秘密方面的保护。”
分析还显示,通常被认为一个公司越大就越难保持增长的观点也立不住脚。事实上这些“例外的公司”规模并不算小。从员工数量来看,最多的西班牙建筑公司ACS,员工数量近140000人,而员工数量最少的美国金融研究公司FactSetResearch Svstems也有4000人,而且这些公司的市值都在10亿美元以上不等级别。
还有一种传统观点也被“例外公司”推翻了。这就是处于快速增长的市场中的那些公司,往往会持续保持更高的增长率。这些“例外的公司”并不集中于同一个地理区域,既有新兴增长型经济体的代表,也有成熟经济体的代表。
不仅如此,被颠覆的还有一向被看重的企业全球化程度。报告例举Infosys和ACS公司案例表明,他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寻找海外商机,但雅虎日本几乎把所有业务都放在日本,HDFC银行只在印度营业,Atmos Energy定位在美国市场题。而虽然青岛啤酒的出口额占到50%,但直到2007年才开始计划在海外建厂。KrkaGroup也只在东欧区域内制药。
报告还同时指出,依照传统理念,企业的增长会随其年龄增长而放缓,但在这些“例外的公司”中,却完全看不到年龄的这个效应。尽管这些公司半数以上成立于1980年之后,但历史最悠久的两个公司分别成立于1903年和1906年。这些公司都能够在全球化、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迁中保持良好的业绩。
综上,研究者给出的结论则是,尽管稳定增长是件很难做到的事,也只有小部分大型公司可以做到每年都能够实现利润增长,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是通常比竞争对手更早地进入市场,也更善于尝试新做法。而且这些企业都极其稳定,公司策略和组织结构可以保持长期统一。同时这些公司的客户忠诚度很高,企业文化也比较成熟、强大。
不谋而合的中国案例
青岛啤酒被国际权威机构列入全球少数稳增长企业,并作为中国唯一上榜企业予以分析和推介,无疑令人鼓舞,毕竟这份报告客观分析的全球“例外公司”稳定增长的特点,在这个唯一的中国企业身上都能得到印证。
在记者看来,中国的青啤之所以在这次全球普查中成为佼佼者,之所以历久弥坚,且能焕发青春,稳步实现令人羡慕的增长业绩,这既得益于报告所分析和阐述的共性特征,同时近距离审视,更在于深层的开放与比较,在于长期修炼基础上的主动融入全球化的三种智慧。
很显然,在“例外公司”的共性特征上,青岛啤酒同样以其执着和行走方式,颠覆了诸如稳增长重在新兴行业,公司越大越难增长,稳增长取决于成熟的市场和全球化程度,年龄偏大增长放缓等传统和偏颇发展理念。特别在这个大起大落的十年,这家中国公司不仅成功迈过百年门槛,而且利用“双轮驱动”向着青春、向着世界行业前三位次奔跑。
先看几组有力的数据,过去的10年,青岛啤酒的销量,由2000年的184万千升增加到2010年的635万千升,同比增长245%。销售收入由37.6亿元增加到196.1亿元,同比增长421%;净利润从1.6亿元增长到15.2亿元,同比增长850%;品牌价值从67.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02.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9%,持续呈现利润增幅高于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幅高于销量的良好发展态势。即使是刚刚过去不久的金融严冬,由于提前的预判和坚固的防御能力,她的旺盛生命力足以说明一切。
难怪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是青啤?
事实上,青啤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背后,有着诸多值得深究的发展机理和内涵,但综合来看,不外乎执着、眼界、修炼、创新、融合、文化这些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而这显然需要坚持的积累与创新。倘若没有前100多年专注啤酒投入的积累,这个10年,青啤恐怕难以在加速动荡的世界产业大格局中游刃有余,迸发出自己的才能,甚至敢于选择在2014年实现销售量千万吨的跨越。
董事长金志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概括说,他对这份报告不感到意外。其实进入新世纪以来,最早试水国际化的青岛啤酒,更将自己视为国际大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因而愈加注重靠选择智慧、定力智慧和博弈智慧来掌控全局,赢得主动。
结合青啤路径他认为,所谓的智慧选择就是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经济规律,顺势而为,在打破原有平衡中创造新的平衡。前些年青啤能够在战胜金融危机中赢得春天,靠的就是这种选择。
“青啤的赢更在于定力的智慧。”金志国认为,青岛啤酒一百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做好啤酒主业,但是一百年来又在不断地变革,所以才有了“一杯酒做一百年”且依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企业。
他给出的答案是,这种智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即把专业化能力历练成专注的商业气质是专业化的最高境界。这种融到骨子里的气质,会推动企业在专业化道路上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所能达到的专业化高度也必然是鲜有企及。再一个就是运营层面的专业化,它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引领行业变革方向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供应链运营能力。而无论过去的10年,或是冲刺1000万吨目标,定力智慧突出体现在坚持整合式扩张的“双轮驱动”上,这也是青啤追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模式。
而通常被看作你死我活的博弈,则被青啤赋予了一种智慧的“技术+创意+竞合共赢”的价值模式。而无论是泰国建厂模式,或是到目前树立起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的品牌形象,以及以“共盈共赢共荣”的价值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模式、 开放创新的文化融合能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等,无一不是这种智慧的讲述。
有这样的智慧,青啤的稳增长还将持续。至少在通往2014年1000万吨目标的道路上,他们的故事还将延续,主要是在加大聚焦和适应全球化大格局框架下,凸显“三种智慧”,持续系统的机制再造。尤其旨在提升忧患意识和与众不同的国际化视野上,金志国尤为期待“让青啤这条鱼飞起来”,继而变成鹰,俯瞰全局,助力创新并成就梦想。
“稳增长”基调的整体反思
《哈佛商业评论》刊发哥伦比亚大学麦克格莱斯教授的这份研究报告,可以解读为一个信号:企业的稳定增长,或已成全球性思考的问题,尽管很难,但都在试图调整、重塑和改变。特别对高速运行了30余年的中国制造和所支撑的中国经济来讲,迫切需要我们的骨干大企业带头实践,在积累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自己的一套具有普世价值的、富有质量的稳增长模式。
面对这样一份值得反思和借鉴的报告,固然有值得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应是一种忧患,因为在庞大、粗放的中国制造业中,引以骄傲的青岛啤酒无疑显得孤单,这不能不让人忧虑。
其实无论是国家“十二五”开启战略转型,亦或是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的稳增长主基调,都凸显了国家竞争层面,对实体经济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的期盼和更高的要求。毕竟,只有放眼全球,不骄不躁、善于学习积累、苦练内功、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就百年基业,实现可期的稳定增长。而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强,也最终寄托于此。
对此,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他在看过“哈佛”的分析报告后很有感触,一是青啤在全球层面上被选拔出来成为典范,绝不是偶然,颇具标志性意义。综合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洗礼,起码中国企业整体上已经告别了靠投机、靠外延发展这个道路。同时也要看到,类似的企业别说在中国,即使在全球也不多见,他们的启示是,发展更需要持续,更需要理性的成熟,而不是忽高忽低,飘忽不定,而这更需像青啤这样着眼长远,着眼全球化,着眼内部系统建设。
无疑,这份全球性发展报告耐人寻味,所引发的思考绝非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在一个已经深层涉及实体与国家,福祉与尊严的辩证法中,我们不能不再次审视“公司的力量”。诚如几年前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对此的反思:“我们找不到一个公司制度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可以发达的例子;找不到一个市场不发达,这个国家可以发达的例子。所以,现代社会财富的创造,国民财富的积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新年伊始,最新一期的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青岛啤酒被列为全球十大稳定增长企业之一,也是唯一入围的中国企业。
据报告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里塔·甘瑟·麦克格莱斯(Rita GuntherMcGrath)的解析,这份报告是研究人员在全球选择了2347家市场资本总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上市企业作为调查样本,其中只有10家每年都能实现净收入增长至少5%。在这10家企业中,又只有青岛啤酒是唯一来自中国的企业,历史也最为悠久。
“例外公司”传递了什么
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和制造业需要重新思考、构架的大环境下,源自美国学者针对全球性的调研报告,无疑具有启示意义,尤其针对10家企业稳定增长背后基业常青的分析,颇具全球借鉴意义。
总的报告显示,他们研究的例外稳步增长的公司,并不符合传统观念中企业增长所具备的一些条件。
通常的战略理念认为,一个公司的增长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在行业的增长。但在这份报告中,这个观点似乎立不住脚。诚如报告所指出的:“这些成为‘例外的公司’,大都分布在很多不同行业中,诸如制药业、啤酒制造业、建筑业和银行业等,而它们都是所在行业中的佼佼者。此外,它们大多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并且没有受到专利或商业秘密方面的保护。”
分析还显示,通常被认为一个公司越大就越难保持增长的观点也立不住脚。事实上这些“例外的公司”规模并不算小。从员工数量来看,最多的西班牙建筑公司ACS,员工数量近140000人,而员工数量最少的美国金融研究公司FactSetResearch Svstems也有4000人,而且这些公司的市值都在10亿美元以上不等级别。
还有一种传统观点也被“例外公司”推翻了。这就是处于快速增长的市场中的那些公司,往往会持续保持更高的增长率。这些“例外的公司”并不集中于同一个地理区域,既有新兴增长型经济体的代表,也有成熟经济体的代表。
不仅如此,被颠覆的还有一向被看重的企业全球化程度。报告例举Infosys和ACS公司案例表明,他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寻找海外商机,但雅虎日本几乎把所有业务都放在日本,HDFC银行只在印度营业,Atmos Energy定位在美国市场题。而虽然青岛啤酒的出口额占到50%,但直到2007年才开始计划在海外建厂。KrkaGroup也只在东欧区域内制药。
报告还同时指出,依照传统理念,企业的增长会随其年龄增长而放缓,但在这些“例外的公司”中,却完全看不到年龄的这个效应。尽管这些公司半数以上成立于1980年之后,但历史最悠久的两个公司分别成立于1903年和1906年。这些公司都能够在全球化、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迁中保持良好的业绩。
综上,研究者给出的结论则是,尽管稳定增长是件很难做到的事,也只有小部分大型公司可以做到每年都能够实现利润增长,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是通常比竞争对手更早地进入市场,也更善于尝试新做法。而且这些企业都极其稳定,公司策略和组织结构可以保持长期统一。同时这些公司的客户忠诚度很高,企业文化也比较成熟、强大。
不谋而合的中国案例
青岛啤酒被国际权威机构列入全球少数稳增长企业,并作为中国唯一上榜企业予以分析和推介,无疑令人鼓舞,毕竟这份报告客观分析的全球“例外公司”稳定增长的特点,在这个唯一的中国企业身上都能得到印证。
在记者看来,中国的青啤之所以在这次全球普查中成为佼佼者,之所以历久弥坚,且能焕发青春,稳步实现令人羡慕的增长业绩,这既得益于报告所分析和阐述的共性特征,同时近距离审视,更在于深层的开放与比较,在于长期修炼基础上的主动融入全球化的三种智慧。
很显然,在“例外公司”的共性特征上,青岛啤酒同样以其执着和行走方式,颠覆了诸如稳增长重在新兴行业,公司越大越难增长,稳增长取决于成熟的市场和全球化程度,年龄偏大增长放缓等传统和偏颇发展理念。特别在这个大起大落的十年,这家中国公司不仅成功迈过百年门槛,而且利用“双轮驱动”向着青春、向着世界行业前三位次奔跑。
先看几组有力的数据,过去的10年,青岛啤酒的销量,由2000年的184万千升增加到2010年的635万千升,同比增长245%。销售收入由37.6亿元增加到196.1亿元,同比增长421%;净利润从1.6亿元增长到15.2亿元,同比增长850%;品牌价值从67.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02.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9%,持续呈现利润增幅高于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幅高于销量的良好发展态势。即使是刚刚过去不久的金融严冬,由于提前的预判和坚固的防御能力,她的旺盛生命力足以说明一切。
难怪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是青啤?
事实上,青啤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背后,有着诸多值得深究的发展机理和内涵,但综合来看,不外乎执着、眼界、修炼、创新、融合、文化这些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而这显然需要坚持的积累与创新。倘若没有前100多年专注啤酒投入的积累,这个10年,青啤恐怕难以在加速动荡的世界产业大格局中游刃有余,迸发出自己的才能,甚至敢于选择在2014年实现销售量千万吨的跨越。
董事长金志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概括说,他对这份报告不感到意外。其实进入新世纪以来,最早试水国际化的青岛啤酒,更将自己视为国际大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因而愈加注重靠选择智慧、定力智慧和博弈智慧来掌控全局,赢得主动。
结合青啤路径他认为,所谓的智慧选择就是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经济规律,顺势而为,在打破原有平衡中创造新的平衡。前些年青啤能够在战胜金融危机中赢得春天,靠的就是这种选择。
“青啤的赢更在于定力的智慧。”金志国认为,青岛啤酒一百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做好啤酒主业,但是一百年来又在不断地变革,所以才有了“一杯酒做一百年”且依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企业。
他给出的答案是,这种智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即把专业化能力历练成专注的商业气质是专业化的最高境界。这种融到骨子里的气质,会推动企业在专业化道路上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所能达到的专业化高度也必然是鲜有企及。再一个就是运营层面的专业化,它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引领行业变革方向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供应链运营能力。而无论过去的10年,或是冲刺1000万吨目标,定力智慧突出体现在坚持整合式扩张的“双轮驱动”上,这也是青啤追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模式。
而通常被看作你死我活的博弈,则被青啤赋予了一种智慧的“技术+创意+竞合共赢”的价值模式。而无论是泰国建厂模式,或是到目前树立起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的品牌形象,以及以“共盈共赢共荣”的价值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模式、 开放创新的文化融合能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等,无一不是这种智慧的讲述。
有这样的智慧,青啤的稳增长还将持续。至少在通往2014年1000万吨目标的道路上,他们的故事还将延续,主要是在加大聚焦和适应全球化大格局框架下,凸显“三种智慧”,持续系统的机制再造。尤其旨在提升忧患意识和与众不同的国际化视野上,金志国尤为期待“让青啤这条鱼飞起来”,继而变成鹰,俯瞰全局,助力创新并成就梦想。
“稳增长”基调的整体反思
《哈佛商业评论》刊发哥伦比亚大学麦克格莱斯教授的这份研究报告,可以解读为一个信号:企业的稳定增长,或已成全球性思考的问题,尽管很难,但都在试图调整、重塑和改变。特别对高速运行了30余年的中国制造和所支撑的中国经济来讲,迫切需要我们的骨干大企业带头实践,在积累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自己的一套具有普世价值的、富有质量的稳增长模式。
面对这样一份值得反思和借鉴的报告,固然有值得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应是一种忧患,因为在庞大、粗放的中国制造业中,引以骄傲的青岛啤酒无疑显得孤单,这不能不让人忧虑。
其实无论是国家“十二五”开启战略转型,亦或是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的稳增长主基调,都凸显了国家竞争层面,对实体经济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的期盼和更高的要求。毕竟,只有放眼全球,不骄不躁、善于学习积累、苦练内功、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就百年基业,实现可期的稳定增长。而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强,也最终寄托于此。
对此,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他在看过“哈佛”的分析报告后很有感触,一是青啤在全球层面上被选拔出来成为典范,绝不是偶然,颇具标志性意义。综合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洗礼,起码中国企业整体上已经告别了靠投机、靠外延发展这个道路。同时也要看到,类似的企业别说在中国,即使在全球也不多见,他们的启示是,发展更需要持续,更需要理性的成熟,而不是忽高忽低,飘忽不定,而这更需像青啤这样着眼长远,着眼全球化,着眼内部系统建设。
无疑,这份全球性发展报告耐人寻味,所引发的思考绝非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在一个已经深层涉及实体与国家,福祉与尊严的辩证法中,我们不能不再次审视“公司的力量”。诚如几年前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对此的反思:“我们找不到一个公司制度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可以发达的例子;找不到一个市场不发达,这个国家可以发达的例子。所以,现代社会财富的创造,国民财富的积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