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i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发生在我们社会上的种种恶劣现象诸如杀熟、宰客、钓鱼执法等等,令人每有防不胜防的惊险,这样的事件,于公于私,不但不会达到目的,最终会损害个人乃至群体、国家的信誉,从而导致干脆谁都不信任谁,处处设防。当起码的信任失去的时候,要想重建,几乎无门,而其他的事情也就万难谈起,大家会为一件小事付出高昂的信任成本。
  常常听说幼儿园小朋友的父母有一个困惑:我究竟如何教自己的孩子?是告诉他实情?教会他处处设防以保护自己?还是叫他凡事讲诚信?这实际是被社会大潮裹挟着根本无法静下来想一想的人群,其实你不自觉被逼入或诱入一个圈套,从而进入一个永难自解的链条——不信任别人——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更加不信任。其实你根本不用想别人如何,就根据自己的心性来处世,以不变应万变。我就诚信了,能怎么样?开始,或者会遇到种种困难、不理解甚至陷阱掉进去,但长此以往,相信在你的周围,会形成一个信任的氛围。弘一大师讲:彼险仄我以诚感之。人非木石,终究会被感化。一个长久的、永不败坏的良好氛围就在你的周围渐渐形成,其他的事情,都瞬间变得简单起来。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道”必然包含着“信”的成分。
  常人的逻辑,是总在挑别人的错,你怎么不诚信?殊不知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的不诚信会通过他人折射回来。“仁远乎我?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远行求道访仙,大道就在脚下。只要我们真正断除一切虚妄和狡伪,真正做到一个“信”字,相信你释放出来的善的因子,外界会摄受得到,从而回馈给你一个善的、“信”的信号。从而最终从欺诈与被欺的链条解脱。
  《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独处时,思想固然可以天马行空,但按照佛家的说法,应该对起心动念有所察觉和警惕,否则你的一念之间,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果报。这种说法,我们与其看作迷信,不如从精神变物质的角度来审视:一个人如果心存恶念,那么首先他的“相”会表现出来,这种“相”的改变,也会通过他的一系列行为而表现出来,从一个大的概念中讲,实际就是“违天”、“悖理”,则他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发生微妙乃至剧烈的变化,从而导致其立身处世遭到败亡。一个“不信”的人,必然想尽一切办法来掩饰、伪装自己,甚至还要常常为自己的谎言而寻找说辞,他的精神是高度紧张的,在这样的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一些本应“与天合一”的言行,就会与之失之交臂,长此以往,他的面相、骨相和气象一定会变化,而这种变化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顽强表现出来而为外界感知,在其周围形成一个不信任的氛围,最终“不知其可”。
  我们知道,“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点概念的提出,虽出儒家,却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反之,一个“不仁”、“不义”、“无礼”、“不智”同时也“失信”的人,无论其信仰、所处时代、社会,终究为人所弃是必然的。儒家提出“三纲”固有其值得商榷、移易处,而“五常”则径属大道,应该奉行不悖。
  《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国与民之间,“信”是纽带。商鞅变法,仅仅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取得了全体民众的信任,接下来一切政令的推进,则势如破竹。究其根本,还是应该注重实行。不论法令如何严密、不论说辞如何美奂,如果落不到实处,那民众的信任则无从开始,也无由开始。作为崛起中的伟大文明,我们有太多需要建立的制度、需要推进的事业,而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诚信”是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社会效率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法宝。
  责任编辑 张向永
其他文献
上帝是信仰,信不信由你,好像比较虚;科学求真、务实,要看到、摸到,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能既信仰上帝又研究科学吗?  信仰上帝与研究科学实际上并不矛盾。也许有人会列举天主教会与科学家对立的史实,但科学家从来都是只反教会不反上帝的。  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是科学上划时代的大事,其中的“日心说”与《圣经》的“地心说”水火不容,但哥白尼是波兰教士,并不反对上帝。如果说有意见、有情绪,那是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