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爱:第一个中国梦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一个关于诚信的话题,那为什么加上爱呢?因为大家知道没有爱的话,诚信也是冷冰冰的。诚信与爱是第一个中国梦,我会从伦理学的角度来与大家畅谈,讲完你们就会明白。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请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假定你要下定决心做慈善的话,你想负责去赚钱还是负责把钱花出去?巴菲特负责赚钱,比尔盖茨负责花钱,哪个人更不容易?你会发现,好像花钱更不容易。因为赚钱的人要有才能和经济头脑,但是花钱的人不仅要有才能和经济头脑,把钱花在刀刃上,还得面临一个很苦恼的问题,就是可能遇到骗子。你可能每天至少会碰到150个骗子,这样一想还是花钱不容易。所以巴菲特说,我不成立自己的基金会了,我把钱放在比尔盖茨的基金会里,他们把钱花好就行。
  我们直观认为花钱容易,其实花钱是最不容易的,因为花钱我们要面对很多不诚信的人,当今社会就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有人跟我说,他给一个地方买了好几辆车,准备用于流动医疗,结果当地政府竟然把这些车改造成公务员班车了。中国红十字会也遇到很多危机,它的钱不知道花到哪儿去了,结果大家都在怀疑它有问题。
  慈善机构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骨子里没有把自己当做慈善机构,而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干啥的?行业协会就是退休员工把它当成事业单位,在那里领取工资、报酬和福利的地方。慈善机构里面的钱很多,也容易出漏子,比如他们规定了一个没有上限的管理费,如果有千分之三的管理费,你捐献一千亿,他就能获得三亿的管理费,管理费就自己吃掉、分掉、拿掉,这很可怕的。所以,对任何慈善机构的管理费应该设一个上限,对慈善人员的工资应该有一个规定,不能超过全社会人员的平均工资,否则他就不是来做慈善的,而是在慈善的框架下挖金子,这就麻烦了。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这些人缺乏爱心,所以,要做慈善就一定要找有爱心的人来合作。
  在今天的社会中,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它已经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义务的综合规范。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诚信作为基础,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跟诚信有关。所以,我把这种文化叫“诚信×X”,如果诚信是0,那么结果就是0了。如果我们不首先解决诚信问题,很多人就不再相信中国红十字会,大家都不捐钱了,最终的受害者是那些真正需要我们给予同情和帮助的人。我们不能因为怕受骗就放弃慈善事业,放弃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诚信文化。
  诚信的基础是什么?如果我们要践行诚信的话,是应该通过公民教育,提高自我修养,还是靠制度推动?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一般来说,哪个是诚信的基础取决于这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可能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认为推动诚信恐怕不是一个方面能解决的,得从多个方面同步去做。
  诚信对什么人有好处?我认为,能力越强的人通过诚信获益越多,能力越差的人通过诚信获益越少。因为能力差的人如果不通过欺骗,就不能在竞争中获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发现造假的人多是一些乡下的地皮流氓或者黑心商人。如果我们是能干的人,并且相信自己是能干的人,有能力在诚信的状态下跟别人竞争,那我们就应该维护诚信,成为维护诚信的中坚力量。儒家讲君子应该做道德的领头人,因为一个社会有道德对君子是有好处的,一个社会没道德才会对小人有好处。
  在传统价值观中,“诚”和“信”的内涵各有侧重。“诚”表示真实无妄、诚实无欺的意思,而“信”则表示忠于承诺,讲信用,如孔子所谓“言必践,行必果”,孔孟都以“朋友有信”为人伦之大者。“诚”是一种最根本的道德意识,表示发自内心的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如《大学》中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就是强调“诚”是一种道德自律,无论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制约。而“信”则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是作为人与人关系的伦理规范。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示“信”是作为人值得被尊重的基础,即它是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后世“诚信”并称,是把二者的意思结合起来,表示诚实守信用。今天我们所讲的“信用”,是一个表示伦理、法律与经济等综合义务的概念,表示诚实可靠的品德和持续稳定的承诺或契约关系。
  实际上,古代持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家或学派对诚信的理解各有其特点。儒家侧重于把诚信作为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并且认为人的基本社会价值就体现在人有诚信的自觉。儒家对诚信理解的这种特点,就是更强调诚信作为维护社会普遍的伦理关系所必要的准则。而法家则更重视立信于民,强调诚信是维护社会政策与法律准则公信力的必要价值,因此,信是法律政策的价值基础。儒家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和熟人社会的价值实现,法家重视社会政策与法律的标准化实施,各有不同的立足点。因此,虽然儒家和法家都重视“大公无私”,但儒家提倡的是不以私利(利己)换取公义(道德)价值,而法家主张的是不以私情私利妨害普遍公义(社会政策与法律准则)的执行。显然,把二者结合起来,正是我们今天讲诚信的应有之义。
  在我看来,要建立诚信制度,大家都有责任,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公民社会的诚信,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诚信。在公民社会中交织着多方面的利益,只有建立一种秩序,公民社会才有办法交往,我们的利益就能够促进。所以,我们关注的是一个多变的视角,即公民社会的互信和信用的问题。
  儒家是很讲诚信的,强调德治。孔子一辈子教育了弟子三千,真正的好人也才72个,北大的公务员就比72个多得多,光北大他就治理不过来了。所以,法家认为儒家没效率,以这种君子起表率作用的治国方案没办法实施。孔子自己想去做官,同时他也培养了一批人去做官,结果好像不怎么成功。因为在小人国里是不会聘请一个君子来当他们的统治者的。法家跟儒家不一样,法家说他们不需要依靠君子,只要把小人用好就行了。那么,法家是如何用好小人的呢?其实就是抓住小人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厚赏重罚的方法,利用小人求利的心理来用好小人。可以说,法家用的就是一种制度。所以,靠君子也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制度建设着手,其中包含风俗、社会监督、道德秩序等诸多方面。
  我们现在失去了一个文化的支撑。这个文化的支撑现在要恢复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它陷入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叫反身性理论,我把它叫自我加强理论。什么叫自我加强?在座的各位,假定中国的股民全部到这里了,有一个人今天买了一个少峰股,第二个人又买了少峰股,第三个人觉得两个人都买了,那我也买。本来少峰股是要往下跌的,结果很多人买,买了以后这个股就往上涨,涨到它出现极大的泡沫,大家都死翘翘了,这就是自我加强。反过来大家都说少峰股不行了,有一个抛,其他人也跟着抛,这个股就会很快跌下去,这也叫自我加强。当你相信某种东西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行动加强你的信念,很多人相信就会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这个不是简单的宣传,而是包含信任和信念的,好事和坏事都会自我加强。好事在自我加强,事情就好办,但我们现在是坏事在自我加强,我们正陷入一个诚信的丧失在自我加强的趋势中。所以,我建议大家尽量少关注那些黑暗面,不要看不好的消息,因为不好的消息会加强你心中对社会的负面评价。所以,我们现在好多对社会的不满其实是被别人加强了,整个社会陷入了一个怪圈,这种不信任不断地被强化。
  很多时候,很多人不诚信是因为这个社会中的犯罪成本太低,或者说缺乏制度上的严格管制。所以,我觉得中国树立诚信文化的第一步,首先要建立一种整体的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管,让那些骗子走到哪里都没法下手,都遭到大家的抵制。同时,要从效用的角度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诚信不仅对于君子有好处,对有长远战略的人也有好处。
  回到我们主题上,我想我们的第一个中国梦是要建立一个诚信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必须要用爱的行动来推动。建立诚信不能只靠提倡诚信,也不能只靠制度,还需要更多有爱心的人去做慈善和公益。虽然这些有爱心的人与需求方在对接中可能遭遇很多骗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改变我们想要奉献爱心的初衷,而是要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对公益机构加强监管。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程 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霾”这个原本十分生僻的字眼进入到公众视野。2010年,中国气象局出台的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对霾(haze)的定义进行了规范:“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可见,霾的现代含义是一种空气混浊现象。  然而,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古代的霾就是人们熟知的沙尘天气,即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