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首相”中曾根康弘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y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曾根康弘是日本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首相之一。在中日关系历史上,他也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主张坚决的首相


  中曾根1918年生于日本群马县高崎市一个富裕的木材商家庭。194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政治科学系。
  毕业后,他加入日本海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海军少校。日本战败后,中曾根投身政界。
  1947年,29岁的中曾根当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由于他上任后提出一系列大胆举措,因而被媒体和政界称为“精英中的精英”。此后,他还曾担任科学技术部长、国防部长和国际贸易大臣等内阁中多个要职。
  中曾根于1982年至1987年出任首相,执政时长共计1806天,是日本战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长命”首相之一。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中曾根担任首相期间,提升了日本战后军事和经济实力,是日本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首相之一。自中曾根担任首相后的十年间,日本逐步发展成一个经济强国,政治和军事实力也日益强大。
  《日本经济新闻》称,中曾根任内促进行政和财政改革,例如提出以“战后政治总决算”为路线的国家铁路民营化。
  2003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借解散众院、提前大选之机重组自民党,并要求中曾根等元老级政治家“退阵”,当时85岁的中曾根自此淡出日本政坛。
  《纽约时报》评论称,中曾根是一位主张坚决的日本首相。即便离开政坛多年,但中曾根并未放弃自己的政治理念,依旧对日本政治具有潜在影响力。彻底退离后,他还领导一个议会小组从事修宪工作,主要涉及日本皇室、日本文化与传统。

“国际化”的政治领导人


  由于其高大俊朗的外形和侃侃而谈的个人魅力,中曾根不仅在日本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舞台上也有较高认可度,被公认为是一位“国际化”的首相。他与罗纳德·里根、撒切尔夫人等外国领导人均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
  在政治、防卫、外交等领域中曾根姿态积极而强势,他强调日本要以同经济大国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参与世界事务,在“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下对战后政治、经济和外交中悬而未决的难题开刀。
  他执政期间,提出修改和平宪法,突破日美军事合作及防卫限额,提出战后总决算、政治大国、国际国家等战略、目标。在他任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实力跃居世界第三,反潜能力世界第一。1983年1月1日,他成为第一个正式访问韩国的日本首相,恢复了与韩国的关系……纵观中曾根任首相五年间的种种作为,尽管褒贬不一,但他具备开拓性的首相之才是毫无争议的。
周恩来会见时任通产大臣中曾根康弘

中日关系的重要人物


  一些媒体指出,在中日关系历史上,中曾根也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他任职首相期间,中日关系快速发展,两国政府、学术和民间交流都达到了高峰,中曾根本人与中国领导人也有良好私交。
  早在1971年,执政的自民党三巨头之一——总务会长中曾根康弘就向新华社常驻日本记者王泰平阐述了他关于实现日中关系正常化的主张,并拜托王泰平把他给周恩来总理、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和对外友协会长王国权的亲笔信带回北京。
  次年2月,王泰平将周总理的口信带回给中曾根,周总理表示,“谢谢你的来信,对你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决心表示赞赏,欢迎你在适当时候访华。”中曾根对周总理理解他关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主张十分高兴,并表示一定要为早日实现恢复邦交而努力。
  1973年1月,时任田中角荣内阁通产大臣的中曾根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连续三次接见。最后一次会谈结束时,周总理执意送客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台阶下,并親自为中曾根披上了外套。中曾根在其回忆录中,对周恩来作为东方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大加赞赏,也十分感激他的知遇之恩。

中曾根还曾与


  邓小平多次会面。在他位于国会大厦附近的事务所的接待室里,中曾根与外国领导人的合影被摆在临近窗户的位置,其中他与邓小平握手的照片被放在非常显眼的地方。2004年,中曾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邓小平十分伟大,并对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变革感到敬佩。
  尽管日本国内称其为“亲华派”,但较具争议的一点是,中曾根任期内也制造了日后中日一直未能解决的靖国神社问题。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成为二战后第一个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这一举动当时在日本国内和其他亚洲国家引发抗议和批判。不过,次年8月14日,中曾根政府发言人、内阁官房长官后藤田正晴发表谈话,说日本必须重视国际关系,妥善顾及邻国国民感情。随后10多年,日本在任首相没有参拜靖国神社。
  2007年,中曾根康弘接受采访谈及中日关系时表示,“我认为,日中两国的合作友好,是整个亚洲稳定发展的一个基础。作为亚洲的两个大国,日中友好相处,还会使我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增大,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2015年,中曾根向《文艺春秋》杂志投稿,重申日本当年发动的是“错误的战争”,强调现代政治家应正视历史,汲取教训,带领国家走上正确的发展方向。
  2019年11月29日,中曾根康弘在东京都一家医院病逝,享年101岁。他一生中先后经历了大正、昭和、平成、令和四个时期,是继日本最长寿首相东久迩稔彦(享年103岁)之后的第二名“百岁首相”。
  (摘自《作家文摘》)
其他文献
“长安大街上都快传遍了,贺知章居然用官凭换酒豪饮!”高力士尖着嗓门儿对唐玄宗说道。  “这个贺知章仗着会写几首歪诗,就……朕要当面问问他哪来这么大胆子。”  “长安新来了一位大诗人,此人身材伟岸、气宇轩昂,臣与他在一家酒肆谋面,有幸读了他的诗作,实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雄豪之极!奇特之极!灵异之极!绝妙之极!以致臣一时激动竟做出糊涂之事。”  听完贺知章的话,唐玄宗不但不恼,反倒让多日来
现在人们用的“做官”一词源自更早的“作官”,直至当下也被混用,二者之间并无太大区别,似乎“做”更具动态属性,而“作”相对抽象些罢了。做官的人所掌权力及于的范围越大、层级越高,就权力越大、官位越高。  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都误解了读书的目的,误以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其实,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人生价值。  做官的目的是金钱?显然不是。与做官相比,其他挣钱的工作多得多。总体上说,经商做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受感染人数逾千万,经济损失难以统计。这次疫情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近百年未有。一时间,全球化成了众矢之的。全球化真的是当前诸多问题之源吗?疫情过后全球化如何发展?如何应对疫情后全球化的新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回头审视全球化  《领导文萃》: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球化继中美贸易战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有一个梦想——恢复奥斯曼帝国的光荣,但最近这个梦想遭遇到了重大挫折——由于美国制裁等原因,国内经济出现货币贬值、债务恶化、资本外逃等。帝国的光荣尚存在梦想之中。  几年前的一个场景,人们仍然印象深刻。2015年1月,刚上任不久的埃尔多安总统在迎接到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刻意安排16人打扮成不同时期的古代战士,列队站在总统府的楼梯上迎宾,声称代表土耳其历史上16个帝国。对于这样
表态多调门高而行动少落实差、不重工作实效而重“美化材料” ,这类官僚主义“新变种”应列为本轮整治的重点。  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的作风往往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呈现出来。本轮病毒性流感来势汹汹,三甲医院发热门诊和儿科门诊人满为患,大批患者并未经过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直接原因竟是“非典”时期卫生部门下发的一纸通知,规定基层医疗机构遇到发热达到一定度数的病人应该转诊至有发热门诊的二三级医院。这本是彼时公共卫
读中国历史,尤其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印象,皇帝的位置不好坐,每时每刻都有人惦记着你的龙椅。作为一国之君主,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他人掌中之傀儡。这个“他人”就很多了,包括宦官、权臣,乃至于后宫。  但是话也说回来了,无论宦官和权臣有多大能耐,只要皇帝本人不是酒囊饭袋,就总有办法将其各个击破。  但是,有一种势力对于皇帝的影响,是任何皇帝都难以克服的,这就是太后——皇帝的母亲。当然,
弗雷德里克·桑格坚持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  智商一般,成绩普通,学生时期没拿过奖学金;靠不拿工资的条件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实验台紧挨着养小白鼠的籠子;一辈子只做了两三个课题,没怎么发表论文;更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甚至连个教授都不是。  就是如此普通的一个人,得了诺贝尔奖,两次。一个富二代的选择  1939年,21岁的桑格本科毕业,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问出了那个年纪所有人都困惑的问题:“我将来应该做
[加]娜奥米·克莱恩 著  李海默 韦涵 管昕玥 黄智敏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1月出版  关于为什么气候危机要求我们放弃“自由市场”的核心意识形态,重构全球经济,乃至重塑我们的政治体系,这本书给出了睿智的解答。无论是我们自己主动做出改变,还是等待世界自己发生剧变,都意味着現状已不再是一个选项。克莱恩认为,要人性化地应对气候危机,首先应当修复我们彼此之间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是一种严
36名公务员,共涉执行案件96件、执行标的额高达3.04亿元,这是截至2018年8月温州乐清市的“官赖”情况。据中国之声报道,近年来,乐清市公职人员涉执行的案件日渐增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破坏政府和公职人员的形象。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俗称“老赖”。而“老赖”中具有公职身份的人,又被称为“官赖”。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法律规则。但一
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国历史的特点就是皇帝轮流做,但无论如何,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一个倒霉鬼,叫做末代皇帝,其下场,死走逃亡伤,往往不得善终。这其中,溥仪是个例外。  100年前,一则发自北京的退位诏书,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清王朝用这样一种很有尊严的方式谢幕,避免了南北朝式格局的出现,保障了中国的统一,让革命的阵痛得以大大降低,可说功德无量。诏书出自状元实业家张謇手笔,写得不亢不卑,在情在理,深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