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广大学者和高职教育工作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着探索和研究,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受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该文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而做准备。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242-02
  自从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全国上下,尤其是高职教育领域迅速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同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电脑、智能手机、宽带互联网在我国达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双创”乘着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春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在消费领域,中国‘互联网+’创新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今后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也要把‘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这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1]”高校是我国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基地,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在“双创”教育中更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在党中央号召下,目前全国上下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而为了鼓励全民“双创”,上至中央,下到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双创”的优惠政策,举国上下,无论是民间,还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初步呈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火朝天的局面,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不清晰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来看,它其实整合了高职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是集各种教育之合力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存在着一味迎合上级检查而将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有的学校虽然花资金和力气给学生提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或基地、双创空间”等创新创业的场所,但由于缺乏经验,这些场所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甚至就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作为考核指标而建。最重要的是,有的学校在学科定位上都没有弄清楚就盲目地进行实体建设,最终把创新创业教育搞成了单纯的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没有起到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效果。
  2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处理不当
  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这是摆在所有高职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个难题,高职院校在国家和地方都积极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压力下,还没有认真思考应该如何处理好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没进行认真论证和规划就急于开展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导致有些高职院校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变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甚至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本末倒置,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
  很多学者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它们中大多数还停留在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听取报告、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理论性的阶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使得学生创新创业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成功率极低[2]。尽管这些理论形式确实会给学生拓宽视野、启发思维,但是这样的活动如果轰轰烈烈搞多了,占用了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时间的话,其作用只会适得其反。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说,实践才是第一要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纯书本知识和纯比赛或竞赛的低层次的理论形式上,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某一团队的组织与管理、某一具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某一方案的构思和执行等实践活动,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4 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度和受益面不广
  与国家所号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一致的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双创”教育,但是正如前面所述,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低浅的层面,或者是停留在完成上级任务的被动状态,因此,其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面非常窄,受益的学生也非常少。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总体上,理工科院校或专业开展的创新创业效果较好,而文科院校或文科专业开展效果就不是很理想。加上前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离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以为组织小部分学生参加一些创新创业大赛就算是完成了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这种理解是十分狭隘的。
  5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欠科学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为了积极响应“双创”的号召,在还没来得及制定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没有修订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就急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结果更加重了如前所述流于形式的局面,从而出现了打着“创新创业”教育旗号的教学设计,结果只能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同时,由于高职教师本身的局限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束缚导致自己都没有创新意识,更没有创业经历,更不要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所以,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很难从理论到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热火朝天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职院校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说,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上述比较普遍的误区。这些误区之所以产生而且还相当普遍,除了学校硬件设施陈旧等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高职院校在主观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认识也不到位,还没有转变观念,从而就很难做到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互联网思维,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当前对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分析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才能对症下药地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EB/OL].中国日报中文网,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5-10/15/content_22189274.htm.
  [2] 吳丽华,曹新锋.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60.
  [3] 王珏,李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文献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6):160.
  [4] 陈崇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实现路径之我见[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79.
其他文献
消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消防现代化、高效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将遥感技术与城市消防相结合,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消防救援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可根据报警手机号来确定报警人位置信息,在获取报警人地理位置信息后,利用遥感卫星获取对应位置的地面火势情况图像,服务器获得报警人所处位置的地面火势情况图像后,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火势的情况,服务器中的处理器生成应急处置方案,辅助消防指挥中心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消防
介绍制袋自动生产线中的纸边导向装置,分析导向机构的原理,介绍其驱动元件及控制系统.
本文以螺杆长径比,螺杆压缩段长径比,模口直径作为实验因素,以双螺杆挤压机的功率消耗为目标函数,通过实验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双螺杆挤压机系统特性的影响.利用三维曲面图和等
低空机载平台的运动存在剧烈的扰动和不确定性,使得通过其进行SAR成像的难度增大,本文提出了将快速后向投影(FFBP)算法和RTK系统高精度定位信息结合进行运动补偿,从而可以快速地获得高质量的SAR图像的方法。由于定义测绘区和成像过程中的子图像划分采用不同的坐标系,使得成像时需要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锁定,本文提出成像区域锁定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最后将RTK系统的空间位置信息引入FFBP算法时本
摘 要:该文在相似模拟实验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3个方面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模式强调实验意义及目的,以实践操作教学为基础和CAI教学、数值模拟技术有机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该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采矿工程 相似模拟实验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
战场情况的愈趋复杂,增加了识别过程的不确定因素,降低了识别结果的稳定性。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综合识别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识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但由于传感器自身
摘 要:唐张重载铁路采用特殊设计的双块式轨道及新型WJ-12扣件系统。该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精密测量控制网、专用测量仪器及线路设计参数;逐根轨枕测量并得到线路精调数据;以精调数据为依据,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每根轨枕进行平面、高程的调整;作业中随时检验轨向、轨距、变化率、长平、水平、三角坑等作业情况;对复杂调整困难地段利用人工复测重新确定调整方案;利用阶梯提高速度的轨检车图谱动态检查、对比分析精调结果。
摘 要:“物联网”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联网与计算模式,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显著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关联领域广、知识更新快、社会需求量大。截止目前,全国范围内物联网工程专业也只有两届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行业背景、国内院校物联网发展,对民办应用型高校对新建物联网专业的一些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