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冶破发是否已经成为香港IPO市场的转折点?
9月24日,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601618.SH/01618.HK,下称中国中冶)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开盘即跌破发行价,报5.52港元/股,较其H股发售价6.35港元(折合人民币5.59元)/股下跌13.1%。
在A股市场上,除9月21日开盘当日涨幅达28.04%,中国中冶连续下跌,至9月25日,A股已跌至5.83元/股,离5.42元发行价不到8%。
“中国中冶H股的破发可能标志着今年香港IPO市场的一个拐点的到来,未来IPO市场将从追捧期进入选择期。”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如是说。
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在H股上市首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则表示,不对H股的“破发”感到遗憾,认为定价合理,对公司未来有信心,并以“婴儿诞生、母子平安”来描述两地顺利上市的首日心境。
9月25日,中国中冶H股微升1.25%,至每股5.68港元。
拐点?
中国中冶成立于2008年12月1日,主要发起人为国资委旗下的央企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冶集团)和宝钢集团。此次两地上市后,中冶集团持有中国中冶64.18%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宝钢集团持有中国中冶0.65%的股份。
中国中冶是中国最大的工程建设综合企业集团之一,主要从事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四大主业。2009年,中国中冶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380位。
中国中冶A股发行价为每股5.42元,对应的2009年摊薄市盈率为22.36倍,本次共发行35亿股A股,筹集资金189.7亿元;该公司H股发行定价为每股6.35港元,总共发行28.7亿股H股,筹集资金182.31亿港元。
市场人士表示,在A股市场上,作为本轮IPO重启后规模仅次于中国建筑的第二大蓝筹股,其H股距A股挂牌仅有三天时间,这或多或少影响了该股在A股的炒作时间;加之炒新收益不断降低,中国中冶仅凭市盈率较低已难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不过,亦有香港基金经理指出,中国中冶的发行市盈率并不低。其几大主业中,工程建筑主要是集中在钢铁行业,周期性较强,与基建生意的建筑类上市公司相比应有折价;其房地产板块、采矿板块及设备制造板块的行业估值也都较低;同时由于业务较多,公司结构复杂,一般来说,这种综合类公司估值时候也会遭到投资者折价,因此加总后的整体估值更被摊薄。
“市况是造成中冶破发的基本因素。”接近中冶的内部人士则如此认为。
7月以来,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创业板的推出进程有所加快。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沪深两市自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重启IPO以来,共有24家公司通过新股发行正式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近千亿元。大盘股上市基本以每月一单的节奏推出,不过打新收益不断降低,大盘对于扩容压力也愈加敏感。
中国建筑7月29日上市,上证综指大跌5%,创今年最大单日跌幅;光大证券8月18日上市,当日大盘虽收涨,但券商板块整体跌逾4%,次日光大证券跌停,上证综指也大跌4.3%。中国中冶9月21日上市,9月20日大盘即跌3.19%;21日盘中一度暴跌,最后微涨收盘。之后中国中冶连续下跌,上证综指也不断下跌。
瑞银中国策略分析师唐志刚指出,历史上A股每次有大型IPO上市,对信心就是考验。“内地股市是投机性的,比香港投机得多。”
香港市场对扩容压力的反应并没有A股市场强烈,投资者并不特别关注扩容问题,但是中冶的破发已经成为一个信号。在今年香港上市的28只新股中,共有5只新股出现破发现象,中国中冶是其中融资额最大的公司。
蔡洪平透露,截至目前,在香港市场排队上市的企业还有三四十家。瑞银证券此前预计,今年四季度香港IPO市场集资总额约为1170亿港元,或成为2009年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中冶之后,投资者会冷静很多。”蔡洪平说。
A/H定价
作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第一家采取“A+H”方式进行IPO筹资的公司,中国中冶从初步询价到正式挂牌都备受投资者的关注。
在此次交易中,中信证券担纲A股发行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为H股发行独家全球协调人,花旗、中金和中信国际是此项交易的联席账簿管理人。
中国中冶在其A股招股意向书中承诺,公司H股发行定价将不低于A股发行定价。9月8日,中国中冶发布公告,确定了其A股发行价格区间为每股5元至5.42元,H股发行价格区间确定为每股6.16港元至6.81港元。考虑汇率因素,H股发行价格区间下限等于A股发行价格区间的上限。
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公司做出这种承诺是监管部门所要求的。以中国中冶保荐人中信证券的定价能力,A股发行价格能够定得更高,但一般情况下,H股的估值水平要比A股低,为了保证中国中冶在香港市场成功发行,并在上市后能够保持平稳走势,必须压低A股的发行价格。
据接近中冶管理层人士称,承诺H股定价一定高于A股的国内政策导向,目的是确保两市发行成功,特别是确保国内投资者利益及境内顺利发行,毕竟H股还相对稳定。
低于市场预期的发行定价和充裕的资金供给,使得中国中冶A股在申购时受到资金追捧。
中国中冶网上申购冻结资金为1.04万亿元,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新高;该新股网上网下合计冻结资金达1.62万亿元,仅次于中国建筑(601668.SH)A股发行时合计1.85万亿元冻结资金规模。
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指出,通过在海外路演,境外投资者对公司及中国经济相当认可。他称中国中冶在德国一对一的路演,下单率为100%,伦敦为81%,美国东海岸也有50%,表明国际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可。
在香港市场,在公开发售部分,中国中冶在香港的H股发行获得204倍超额认购,较其早一天挂牌的国药控股在香港发行获得569倍超额认购。在国际配售部分,中国中冶H股获得10倍的超额认购,而国药控股获得约30倍的超额认购。中国中冶H股申购冻结资金额约为国药控股的五分之一。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国药的概念特殊,而且搭乘内地医改“春风”,因此与老牌企业中冶不太具有可比性。
此次中国中冶IPO共筹集资金51.3亿美元,继中国建筑之后成为今年全球规模第二大的IPO交易。
中国中冶此次采用“先A后H”的发行方式,公司称在A股上市后的三个月内完成H股上市,但实际在两地上市时间仅相差三天。据接近此项交易的人士透露,中国中冶两地上市时间间隔如此之短,主要是保证两个IPO的价格比较接近。
中国内地的大型企业采用“A+H”方式上市以来,先后采用过“先H后A”、“A、H同时”以及现在的“先A后H”。
自从2007年12月中国中铁上市首开先A后H模式以来,H股的发行价都高于A股股价。
中国买家
在中国中冶以及国药控股的发行中,引人注目的是大量中国买家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出现。
中国中冶H股发行引入五名基石投资者,分别是中信泰富(00267.HK)、中银香港(02388.HK)、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中国交通建设(01800.HK)和建银国际。
国药控股IPO前引入九名基石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中银投资、建银国际、对冲基金Och-Ziff、基金Martin Currie及惠理集团(00806.HK),每家机构认购2500万美元。此外中国诚通集团和东亚银行(00023.HK),各认购1000万美元。
据一位国际投行资深人士介绍,全球金融危机后,香港IPO市场上中资背景“C-class”的资本非常的活跃,预计会慢慢取代香港本地的富豪资本。原来在香港IPO市场上基础投资者的安排,完全依靠外资的局面将会过去,有中资背景的“外资”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包括在投资决策、价值引导决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位接近中国中冶IPO交易的人士表示,在路演活动中机构投资者对该公司表示出浓厚兴趣,但也对公司的前景存在几方面的担心:面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中冶的未来在哪里;主营业务之间如何关联互补;中冶的盈利能力为何超过同业竞争者。该人士介绍,投行在对中冶包装时,将其定位为具有技术含量的工程服务商,优势在于四大主业之间相互支撑,公司产业链得到拓展,而中国中冶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势。
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称,公司的优势和核心即冶金工程总承包,在国内占有90%的市场份额,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另外三项主业,即房地产、资源开发、设备制造都是衍生出来的,“是在国家统计指标要求下,把这三大业务也放在了主业平台上。”
谈及H股募集的资金用途,沈鹤庭指出,主要是投向国外六个资源项目,争取三年时间,完善项目,然后产生业绩。他也透露,公司正在评估很多国家的资源项目。按照中国中冶的招股说明书,此次IPO募集资金拟投入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瑞木镍红土矿项目等11个项目,涉及资源开发、设备购置等方面。
但这仍不足以减轻机构投资者顾虑。中国中冶上市之前,有两家机构投资者表示,中冶的业务和结构很纷杂,较难看清楚;而且中冶主要业务是建钢厂,但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此外,如在资源开发业务,公司部分矿产是在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及地区,前景未知因素较多。
沈鹤庭则认为,他所担心的惟有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他指出,对中冶上市的结果非常坦然,“好与坏交给市场评价”。■
本刊实习记者何姗对此文亦有贡献
9月24日,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601618.SH/01618.HK,下称中国中冶)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开盘即跌破发行价,报5.52港元/股,较其H股发售价6.35港元(折合人民币5.59元)/股下跌13.1%。
在A股市场上,除9月21日开盘当日涨幅达28.04%,中国中冶连续下跌,至9月25日,A股已跌至5.83元/股,离5.42元发行价不到8%。
“中国中冶H股的破发可能标志着今年香港IPO市场的一个拐点的到来,未来IPO市场将从追捧期进入选择期。”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如是说。
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在H股上市首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则表示,不对H股的“破发”感到遗憾,认为定价合理,对公司未来有信心,并以“婴儿诞生、母子平安”来描述两地顺利上市的首日心境。
9月25日,中国中冶H股微升1.25%,至每股5.68港元。
拐点?
中国中冶成立于2008年12月1日,主要发起人为国资委旗下的央企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冶集团)和宝钢集团。此次两地上市后,中冶集团持有中国中冶64.18%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宝钢集团持有中国中冶0.65%的股份。
中国中冶是中国最大的工程建设综合企业集团之一,主要从事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四大主业。2009年,中国中冶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380位。
中国中冶A股发行价为每股5.42元,对应的2009年摊薄市盈率为22.36倍,本次共发行35亿股A股,筹集资金189.7亿元;该公司H股发行定价为每股6.35港元,总共发行28.7亿股H股,筹集资金182.31亿港元。
市场人士表示,在A股市场上,作为本轮IPO重启后规模仅次于中国建筑的第二大蓝筹股,其H股距A股挂牌仅有三天时间,这或多或少影响了该股在A股的炒作时间;加之炒新收益不断降低,中国中冶仅凭市盈率较低已难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不过,亦有香港基金经理指出,中国中冶的发行市盈率并不低。其几大主业中,工程建筑主要是集中在钢铁行业,周期性较强,与基建生意的建筑类上市公司相比应有折价;其房地产板块、采矿板块及设备制造板块的行业估值也都较低;同时由于业务较多,公司结构复杂,一般来说,这种综合类公司估值时候也会遭到投资者折价,因此加总后的整体估值更被摊薄。
“市况是造成中冶破发的基本因素。”接近中冶的内部人士则如此认为。
7月以来,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创业板的推出进程有所加快。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沪深两市自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重启IPO以来,共有24家公司通过新股发行正式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近千亿元。大盘股上市基本以每月一单的节奏推出,不过打新收益不断降低,大盘对于扩容压力也愈加敏感。
中国建筑7月29日上市,上证综指大跌5%,创今年最大单日跌幅;光大证券8月18日上市,当日大盘虽收涨,但券商板块整体跌逾4%,次日光大证券跌停,上证综指也大跌4.3%。中国中冶9月21日上市,9月20日大盘即跌3.19%;21日盘中一度暴跌,最后微涨收盘。之后中国中冶连续下跌,上证综指也不断下跌。
瑞银中国策略分析师唐志刚指出,历史上A股每次有大型IPO上市,对信心就是考验。“内地股市是投机性的,比香港投机得多。”
香港市场对扩容压力的反应并没有A股市场强烈,投资者并不特别关注扩容问题,但是中冶的破发已经成为一个信号。在今年香港上市的28只新股中,共有5只新股出现破发现象,中国中冶是其中融资额最大的公司。
蔡洪平透露,截至目前,在香港市场排队上市的企业还有三四十家。瑞银证券此前预计,今年四季度香港IPO市场集资总额约为1170亿港元,或成为2009年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中冶之后,投资者会冷静很多。”蔡洪平说。
A/H定价
作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第一家采取“A+H”方式进行IPO筹资的公司,中国中冶从初步询价到正式挂牌都备受投资者的关注。
在此次交易中,中信证券担纲A股发行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为H股发行独家全球协调人,花旗、中金和中信国际是此项交易的联席账簿管理人。
中国中冶在其A股招股意向书中承诺,公司H股发行定价将不低于A股发行定价。9月8日,中国中冶发布公告,确定了其A股发行价格区间为每股5元至5.42元,H股发行价格区间确定为每股6.16港元至6.81港元。考虑汇率因素,H股发行价格区间下限等于A股发行价格区间的上限。
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公司做出这种承诺是监管部门所要求的。以中国中冶保荐人中信证券的定价能力,A股发行价格能够定得更高,但一般情况下,H股的估值水平要比A股低,为了保证中国中冶在香港市场成功发行,并在上市后能够保持平稳走势,必须压低A股的发行价格。
据接近中冶管理层人士称,承诺H股定价一定高于A股的国内政策导向,目的是确保两市发行成功,特别是确保国内投资者利益及境内顺利发行,毕竟H股还相对稳定。
低于市场预期的发行定价和充裕的资金供给,使得中国中冶A股在申购时受到资金追捧。
中国中冶网上申购冻结资金为1.04万亿元,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新高;该新股网上网下合计冻结资金达1.62万亿元,仅次于中国建筑(601668.SH)A股发行时合计1.85万亿元冻结资金规模。
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指出,通过在海外路演,境外投资者对公司及中国经济相当认可。他称中国中冶在德国一对一的路演,下单率为100%,伦敦为81%,美国东海岸也有50%,表明国际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可。
在香港市场,在公开发售部分,中国中冶在香港的H股发行获得204倍超额认购,较其早一天挂牌的国药控股在香港发行获得569倍超额认购。在国际配售部分,中国中冶H股获得10倍的超额认购,而国药控股获得约30倍的超额认购。中国中冶H股申购冻结资金额约为国药控股的五分之一。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国药的概念特殊,而且搭乘内地医改“春风”,因此与老牌企业中冶不太具有可比性。
此次中国中冶IPO共筹集资金51.3亿美元,继中国建筑之后成为今年全球规模第二大的IPO交易。
中国中冶此次采用“先A后H”的发行方式,公司称在A股上市后的三个月内完成H股上市,但实际在两地上市时间仅相差三天。据接近此项交易的人士透露,中国中冶两地上市时间间隔如此之短,主要是保证两个IPO的价格比较接近。
中国内地的大型企业采用“A+H”方式上市以来,先后采用过“先H后A”、“A、H同时”以及现在的“先A后H”。
自从2007年12月中国中铁上市首开先A后H模式以来,H股的发行价都高于A股股价。
中国买家
在中国中冶以及国药控股的发行中,引人注目的是大量中国买家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出现。
中国中冶H股发行引入五名基石投资者,分别是中信泰富(00267.HK)、中银香港(02388.HK)、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中国交通建设(01800.HK)和建银国际。
国药控股IPO前引入九名基石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中银投资、建银国际、对冲基金Och-Ziff、基金Martin Currie及惠理集团(00806.HK),每家机构认购2500万美元。此外中国诚通集团和东亚银行(00023.HK),各认购1000万美元。
据一位国际投行资深人士介绍,全球金融危机后,香港IPO市场上中资背景“C-class”的资本非常的活跃,预计会慢慢取代香港本地的富豪资本。原来在香港IPO市场上基础投资者的安排,完全依靠外资的局面将会过去,有中资背景的“外资”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包括在投资决策、价值引导决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位接近中国中冶IPO交易的人士表示,在路演活动中机构投资者对该公司表示出浓厚兴趣,但也对公司的前景存在几方面的担心:面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中冶的未来在哪里;主营业务之间如何关联互补;中冶的盈利能力为何超过同业竞争者。该人士介绍,投行在对中冶包装时,将其定位为具有技术含量的工程服务商,优势在于四大主业之间相互支撑,公司产业链得到拓展,而中国中冶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势。
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称,公司的优势和核心即冶金工程总承包,在国内占有90%的市场份额,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另外三项主业,即房地产、资源开发、设备制造都是衍生出来的,“是在国家统计指标要求下,把这三大业务也放在了主业平台上。”
谈及H股募集的资金用途,沈鹤庭指出,主要是投向国外六个资源项目,争取三年时间,完善项目,然后产生业绩。他也透露,公司正在评估很多国家的资源项目。按照中国中冶的招股说明书,此次IPO募集资金拟投入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瑞木镍红土矿项目等11个项目,涉及资源开发、设备购置等方面。
但这仍不足以减轻机构投资者顾虑。中国中冶上市之前,有两家机构投资者表示,中冶的业务和结构很纷杂,较难看清楚;而且中冶主要业务是建钢厂,但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此外,如在资源开发业务,公司部分矿产是在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及地区,前景未知因素较多。
沈鹤庭则认为,他所担心的惟有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他指出,对中冶上市的结果非常坦然,“好与坏交给市场评价”。■
本刊实习记者何姗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