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2009年小寒那天,主持人是以提问开头的:观众朋友们对于寒冷的冬天是什么印象呢?是凛冽的寒风?皑皑的白雪?一个提问立即使人眼前浮现出冬天的景象。这样的播报方式新颖、生动,令人难忘。其实,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恰当的提问能使教学内容衔接流畅,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进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在平时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便对此有着切身感悟。
1.设问要有坡度
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尤其在新授课时,有梯度的设问非常重要。比如在讨论久置氯水成分时,可先问:新制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这些微粒在久置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么久置氯水的成分就自然水落而石出了。这样有坡度的提问使得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次我参加教研活动,有幸欣赏一位久负盛名的语文老师讲《变色龙》一课,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答:“善变。”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回答:“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二是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再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最后老师提问:“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回答:“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2.讲究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方式多样,有教师自问自答式、师问生答式、集体回答式、讨论式提问等,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如需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才能回答的问题,可采用讨论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后再作回答。实践证明,采取正确的提问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去做,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3.问题的落点和指向
在乙烯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在习题中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杂质?通常在新授课介绍完乙烯性质后会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便于学生比较归纳甲烷和乙烯性质的异同。这时直接提问不如先问:如何鉴别甲烷和乙烯两种气体?再问:如何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杂质?第一问为第二问做了知识准备,可是这并不是最巧妙的。一次,在点评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上,有老师提出:讨论乙烷和乙烯的鉴别和除杂是不是更好呢?这个点子确实更高明。设问:如何鉴别乙烷和乙烯?如何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这个时候学生会想到:方法一,将混合气体通入溴水中;方法二,将混合气体先通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入氢氧化钠溶液。还有同学可能会想到:乙烯和氢气可加成得到乙烷,可以吗?此时教师再阐述此法的不妥之处,又可以加深对加成反应的印象。看似提问的同一个知识点,其实已指向更多的知识点。
4.提问时机的把握
巧妙的问题应在恰当的时机提出,过早或滞后都会使提问失去其价值,还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条理和秩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课中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我在一次讲完氧化还原反应的课上,反思败笔之一就是:给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定义后,就立即提问: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太早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本身就很抽象,给出定义后应举出个具体反应的例子,先找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让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去發现其中的变化,此时再提问效果应该更好。
5.课堂提问要适度,不宜繁而多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规定,但老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老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一节课中,老师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使课堂教学变成提问式教学,其教学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恰当的提问就像润滑剂,使一节课内容衔接流畅如行云流水;恰当的提问就像台阶,使师生共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恰当的提问就像电脑的鼠标,缺了它一节课会很生硬、晦涩,难易操控。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善于提问。
1.设问要有坡度
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尤其在新授课时,有梯度的设问非常重要。比如在讨论久置氯水成分时,可先问:新制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这些微粒在久置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么久置氯水的成分就自然水落而石出了。这样有坡度的提问使得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次我参加教研活动,有幸欣赏一位久负盛名的语文老师讲《变色龙》一课,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答:“善变。”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回答:“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二是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再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最后老师提问:“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回答:“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2.讲究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方式多样,有教师自问自答式、师问生答式、集体回答式、讨论式提问等,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如需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才能回答的问题,可采用讨论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后再作回答。实践证明,采取正确的提问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去做,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3.问题的落点和指向
在乙烯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在习题中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杂质?通常在新授课介绍完乙烯性质后会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便于学生比较归纳甲烷和乙烯性质的异同。这时直接提问不如先问:如何鉴别甲烷和乙烯两种气体?再问:如何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杂质?第一问为第二问做了知识准备,可是这并不是最巧妙的。一次,在点评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上,有老师提出:讨论乙烷和乙烯的鉴别和除杂是不是更好呢?这个点子确实更高明。设问:如何鉴别乙烷和乙烯?如何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这个时候学生会想到:方法一,将混合气体通入溴水中;方法二,将混合气体先通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入氢氧化钠溶液。还有同学可能会想到:乙烯和氢气可加成得到乙烷,可以吗?此时教师再阐述此法的不妥之处,又可以加深对加成反应的印象。看似提问的同一个知识点,其实已指向更多的知识点。
4.提问时机的把握
巧妙的问题应在恰当的时机提出,过早或滞后都会使提问失去其价值,还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条理和秩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课中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我在一次讲完氧化还原反应的课上,反思败笔之一就是:给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定义后,就立即提问: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太早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本身就很抽象,给出定义后应举出个具体反应的例子,先找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让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去發现其中的变化,此时再提问效果应该更好。
5.课堂提问要适度,不宜繁而多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规定,但老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老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一节课中,老师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使课堂教学变成提问式教学,其教学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恰当的提问就像润滑剂,使一节课内容衔接流畅如行云流水;恰当的提问就像台阶,使师生共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恰当的提问就像电脑的鼠标,缺了它一节课会很生硬、晦涩,难易操控。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善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