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合作时机,唤醒学生潜能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ndanlidd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已经被学生所接受,很多课堂中都会有小组合作的影子。但仔细的观察,在很多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并没有很好体现,说到底,很多教师并没有抓住合作的时机,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要让小组合作卓有成效,必须抓住一定的时机。
  【关键词】小组合作;时机;探究;思考;争议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要做到这些,就该注重小组合作,这在我们的课堂中已经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但同时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看起来很热闹,又是小组合作讨论,又是动手操作,又是交流展示,但真正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小组中不少学生互相打闹,像集市,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探其原因,我们发现,根源在于没有很好的把握探究的时机。因此,寻找合适的合作时机,已经成为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具体阐述小组合作时机的把握:
  一、追踪探究性实验,激发主动性
  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习物理。因为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传统教学中所缺乏的,但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物理学习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究。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考虑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从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但在我们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性的探究性的实验,比如中考中常考的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等等,这些实验,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二、关注思考不全面,切入合作讨论
  周玉仁教授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就是提醒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但是,有时候学生的思考并不是很全面,这时候就需要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如在学习《功》时,我安排学生做书后的一道习题:若你的教室在三楼,试估计从一楼走到三楼你要做多少功?这是学生仅靠自己的思考,找不到全面的答案的关于功的重要的一道估算题,学生通过计算,大多数都算出来了,但结果出现了争议,有的是3000J,有的是4500J,这个时候不需要我来直接告诉学生,我把合作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合作讨论交流,最后问题统一。
  三、重视“独立思考受阻”,采用合作学习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质疑问难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但有时候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不清,显得很迷惑,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能独立解决,此时如果能抓住时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动能 势能 机械能》时,我让学生做书后的练习:“火车进站,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定的坡度,请你从节能的角度来分析这样设计的优点。”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但很多学生紧皱眉头,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大家共同研讨,并且结合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来进行探讨。原来:进站时动能转化为势能,把能量储存起来,出站时,势能转化为动能,把能量释放出去。大家热烈探索,通力合作,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发现课堂争议区,实施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就容易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我们经常见到,当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比如“压力和重力是不是一回事?”此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学习了《物体的质量》后,我问学生:“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我让学生在小组中辩论,“我认为铁重,棉花怎么也比不上铁重。” “你说的不对, 1千克的棉花很多,棉花重。”“我反对你们的观点,不管是棉花还是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都是一样的。”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多少精彩的、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就是在学生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的争辩中脱颖而出的,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物理教师只有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新波.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学物理.2010.04
  [2]方相成.主体性教学原则新探[J].兰州学刊.2003年03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月城中学)
其他文献
在胃镜手术中,患者常因紧张焦虑而无法配合术者顺利手术,从而导致胃粘膜损伤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有少数患者因紧张焦虑和胃镜刺激诱发心率失常,导致心脏骤停。笔者尝试音乐疗法
在体育教学中改善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自由环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教学环境是由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梅成的。课堂自由环境是属社会心理环境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双边活动,从必然的束缚、压抑
新课程下在中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初步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而在现代教学研究也已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了课堂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呢?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所学的有效沟通策略,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以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表现。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成功的开始。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力是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给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从孩子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脑内发挥识别清除废物,诱导炎症及维持脑内微环境稳态等功能,其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是中枢神经系
子宫发育畸形在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中最为常见,系由胚胎时期双侧副中肾管生成,融合和吸收过程异常所致。子宫畸形易合并不孕、反复流产等不良结果,对女性的生育能力和妊娠
体质是对个体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反映。舌诊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反映体内病理变化灵敏度高、客观性强、易于操作、所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