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ke594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泗州城遗址是全国唯一个整体格局在,又完全废弃的州城城址。经过南京考古研究所三年多考古,泗州城遗址的轮廓、布局已经基本清晰,部分重要遗存已经揭露出来。2013年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多名专家,对其价值、地位都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评价泗州城遗址为中国“水下庞贝城”。
  泗州城遗址是全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财富。遗址位于盱眙县淮河镇城,面积约2.46平方公里。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唐开元二十三年 (公元735年)移到盱眙县。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灭顶之灾,沉没于涛涛洪水之中,共兴盛945年,沉没水下300多年。
  唐宋时期,泗州城十分繁华,有 “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的特殊地理地位。泗州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中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是古代典型的河口城镇。“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力争”。是黄河、淮河、长江水道的中转点,唐宋时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泗州城不仅是历代州郡所在地,而且唐时的淮东节度使,南宋时的淮南路东宣抚使韩世忠,明清时的卢凤淮扬滁徐钦差以及监察御史、凤泗兵备道、江北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也都曾设驻泗州。泗州知州公署、泗州卫都等都设在城内。另有龙泉书院、泗水书院等文教建筑;北宋时有天下闻名的“泗州十景”。来华的日本僧人称赞它繁盛如杭州市。
  历史价值 泗州城在唐、宋、元、明、清,一直为泗州的政治中心,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很有价值,尤其是作为宋金对峙时期,南宋向金交纳岁币的地点,对研究南宋岁币政策这一特殊现象尤其重要。泗州城所依傍的汴河曾是唐宋时期国家都城的生命线,每年经此河运送物资的船只达六、七千艘,宋朝人更认为“汴河乃建国之本”。正是因为泗州城扼汴河南口,与首都物资供应有着密切关系。南宋与金隔淮而治时,泗州城,盱眙、泗州分别作为双方榷场,也一度成为双方使节来往的门户,这些对研究唐宋时期的运河经济、宋金榷场贸易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唐代,由该城发源的佛教崇拜对象“泗州大圣”的影响,曾波及中国东南半壁江山及至全国,对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所遗留的规模巨大的灵瑞塔基础保存完整。从唐到清,泗州城曾有过独特而鲜明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唐宋时的李白、白居易、韩愈、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米芾,元时的赵孟頫等诸多名家的诗篇中都对泗州城进行了赞誉和描绘。
  文化价值 泗州城被湮没后,很少受到外界干扰,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城中“衢闾整饰、栋宇毗连”,每座城门外均筑有防洪用的月城和月门,且在外围有一周防洪用的外廓城,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古代建筑以及古代城市的防洪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古泗州城紧邻盱眙县城,周边自然山水形态独具特色。保护开发好泗州城遗址,对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将有巨大作用。泗州城遗址建成大遗址公园后,发掘出的遗存点,一部分保留在水下,做水下景观。与明祖陵、第一山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旅游体系,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旅游。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在初中阶段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必须要结合教材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一.调整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由于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