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7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

方法

建立大鼠SAH后DCVS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测量大脑中动脉内径及血管壁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并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量动脉血浆、脑脊液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浓度。

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A的大脑中动脉内径[(218.4±27.8),(212.7±29.6) μm]显著的高于实验组B[(133.9±17.5) μm]和实验组C[(163.7±14.8) μm];对照组和实验组A的大脑皮层中HIF-1α、VEGF的值(0.000 91±0.000 53、0.001 08±0.000 37和0.002 58±0.000 63、0.002 67±0.000 59)均显著低于实验组B和实验组C(0.014 28±0.000 42、0.001 39±0.000 44和0.027 96±0.000 98、0.003 79±0.000 72);对照组和实验组A的血浆、脑脊液中ET-1值[(26.47±4.82),(28.81±5.16)和(64.32±9.47),(67.86±10.24) ng/L]均显著低于实验组B和实验组C[(63.44±6.73),(41.35±6.06)和(108.62±8.26),(89.46±8.15) ng/L];对照组和实验组A的血浆、脑脊液中NO值[(49.28±1.69),(48.96±1.60)和(29.65±1.20),(29.05±1.17) μmol/L]均显著高于实验组B和实验组C[(24.57±1.73),(33.42±1.59)和(15.73±1.06),(20.83±1.16) μmol/L]。

结论

大鼠SAH后微循环障碍、大脑皮层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增加、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可能与DCVS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对中国东部沿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高发区舟山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致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降低该病致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收治的107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分为SFTS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
期刊
目的了解东北地区5家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E)的药物敏感情况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东北地区5家医院临床分离的85株CRE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受试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分别通过改良Hodge试验、EDTA协同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检测,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及DNA测序方法对受试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
期刊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及其CXC趋化受体4/7(CXCR4/7)在肝硬化脾亢大鼠模型巨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50只雄性SD纯系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n=4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采用0.9%生理盐水灌胃,剂量为0.3 ml/100 g,每周2次,共8周;模型组则采用40%四氯化碳(CCL4)花生油溶液灌胃,剂量0.3 ml/100 g,每周2次,共8周。经病理
目的分析Ⅸ型胶原蛋白A2(COL9A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用调查表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可能的危险因素(劳动强度、吸烟史、同类疾病家族史等),探讨COL9A2基因与环境因素对中国汉族人DDD发病的相关性,并评价其与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例中国汉族DDD患者与80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取全部研究对象的外周血DNA,采用病例-对照
目的检测核转运蛋白a2(KPNA2)基因KPNA2和抑制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KPNA2和TAZ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KPNA2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率为62.12%(41/6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表达率22.73%(15/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66、P=0.000),KPNA2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严重影响CABG术近、远期效果,增加了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可能性。明确SVGD风险预测因素,对于SVGD高危人群识别以及靶向预防和治疗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国内外报道SVGD的新型风险标志物研究进展,为SVGD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