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来越多的“发泄吧”相继开业。“发泄吧”是一个密闭的房间,里面有音响、人和动物的充气模型,还有仿真橡皮人等。发泄者可以拳打脚踢或砸摔模型及道具。音响可同时发出求饶者痛苦的声音。“发泄吧”自出现以来一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某小学校园里也设有类似的发泄室,里面有沙袋、塑料垫等供学生们在课间发泄情绪的物品。不少学生经常光顾其中,发泄出不良情绪后便面红耳赤地返回教室。
网络上也有一种叫“发泄工具”的游戏在悄然流行。这个游戏开始时,电脑屏幕上会出现一个人的头像,你可以在这个头像的旁边输入任何人的名字。然后有拳头、脚、木棍,以及冲锋枪、炸药供你选用。你可以运用这些工具对这个人随意发泄。
这些发泄新手段的出现,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精神压力的过重。同时也说明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排解这些不良情绪和压力的重要性。那么,这些发泄新手段是否真正有效,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有心理学家这样说:“如果人不能将自己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么这些东西将摧毁自己;如果人能将自己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么这些被表现出来的东西将拯救自己。”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可能经常遭遇挫折或烦扰,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以释放。此时,这些不良的甚至是略带侵犯性的心理情绪就会在心中郁积,使人们的心理逐渐失常。于是,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呼声:“用宣泄拯救自己!”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宣泄是消除人的不良情绪与冲动的好方法。健康的宣泄,可以使人们将心中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避免这些情绪影响自身或他人。
常见的宣泄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1.攻击型:采用攻击的手段宣泄,可以较快地将心里的不愉快释放出来。其不足之处是容易产生新的矛盾。2.自虐型:即将宣泄指向自身,包括自责自骂和自我虐待。用自虐方式宣泄的人容易走向极端。他们常常过多地考虑消极的一面,而忽视积极的一面。3.转移型:即采用运动、唱歌、大声朗读、找朋友倾诉等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达到释放、排遣心中不快的目的。
类似“宣泄吧”里的宣泄手段,都属于转移攻击型,是第一种类型的变异。但很显然,它不如第三种宣泄方法合理恰当。宣泄,要对症而行。“发泄吧”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消极的情绪。但这种宣泄方式,充其量只能暂时缓解人们心中的郁闷。
研究证实,要想真正释放心中的压力,人们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找到自己不良情绪的症结所在,要弄清自己的不良情绪是由他人造成的,还是由自己造成的,以及怎么造成的,以便“对症下药”。如果随意地到“发泄吧”宣泄一通,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强化了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情绪,同时还可能让自己对这种浅层次的宣泄产生依赖,从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新事物,“发泄吧”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新鲜感来吸引顾客的。许多人来此仅为尝鲜,而并非真正有不良的情绪需要宣泄。所以,这种没有以人的自我觉悟为前提的运营方式,是难以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的。
应该强调的是,人们在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千万别让宣泄演变为暴力。因为这种攻击型的宣泄是为已经产生了侵犯心理的人量身定做的。但现在很多人在去“发泄吧”之前可能仅仅是心理上郁积了一些不良情绪,还构不上对他人的极端仇恨。这时如果任他们到“发泄吧”里宣泄一通,实际上是纵容他们去亲身体验侵犯别人的暴力行为,从而增加了他们侵犯别人的危险性。
对于模仿性很强的孩子,酣畅淋漓的宣泄,容易动摇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从而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将来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可能会因为已经习惯了随意宣泄却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场所而将心中的不满转移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身上。如果是这样,就会使他们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让孩子们宣泄心理情绪,可以采用组织夏令营、倾诉心事等更为健康的方式。这些转移性的宣泄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有利。
利用网络进行宣泄,将不满对象的名字搬上屏幕,不但对对方极不尊重,也容易使自己变得心理阴暗。这样的话,在解决一个心理问题的同时,可能又会出现另外一个心理问题,这显然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所以,宣泄要讲究方式,宣泄者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宣泄变成谩骂和暴力,而成为另外一个不良情绪的开端。
在现实社会中,虽然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逐渐变得复杂,但传统的宣泄方式依然实用。比如,面对亲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和失落;在没人的地方大声将自己的心事吼出来;在愤怒的时候,提笔将心情记录下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痛快地哭一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宣泄的方法。宣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能盲目地追求时髦。否则,弄出不良后果反而更糟糕。要知道“别人的美味,可能就是你的毒药!”
某小学校园里也设有类似的发泄室,里面有沙袋、塑料垫等供学生们在课间发泄情绪的物品。不少学生经常光顾其中,发泄出不良情绪后便面红耳赤地返回教室。
网络上也有一种叫“发泄工具”的游戏在悄然流行。这个游戏开始时,电脑屏幕上会出现一个人的头像,你可以在这个头像的旁边输入任何人的名字。然后有拳头、脚、木棍,以及冲锋枪、炸药供你选用。你可以运用这些工具对这个人随意发泄。
这些发泄新手段的出现,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精神压力的过重。同时也说明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排解这些不良情绪和压力的重要性。那么,这些发泄新手段是否真正有效,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有心理学家这样说:“如果人不能将自己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么这些东西将摧毁自己;如果人能将自己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么这些被表现出来的东西将拯救自己。”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可能经常遭遇挫折或烦扰,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以释放。此时,这些不良的甚至是略带侵犯性的心理情绪就会在心中郁积,使人们的心理逐渐失常。于是,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呼声:“用宣泄拯救自己!”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宣泄是消除人的不良情绪与冲动的好方法。健康的宣泄,可以使人们将心中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避免这些情绪影响自身或他人。
常见的宣泄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1.攻击型:采用攻击的手段宣泄,可以较快地将心里的不愉快释放出来。其不足之处是容易产生新的矛盾。2.自虐型:即将宣泄指向自身,包括自责自骂和自我虐待。用自虐方式宣泄的人容易走向极端。他们常常过多地考虑消极的一面,而忽视积极的一面。3.转移型:即采用运动、唱歌、大声朗读、找朋友倾诉等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达到释放、排遣心中不快的目的。
类似“宣泄吧”里的宣泄手段,都属于转移攻击型,是第一种类型的变异。但很显然,它不如第三种宣泄方法合理恰当。宣泄,要对症而行。“发泄吧”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消极的情绪。但这种宣泄方式,充其量只能暂时缓解人们心中的郁闷。
研究证实,要想真正释放心中的压力,人们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找到自己不良情绪的症结所在,要弄清自己的不良情绪是由他人造成的,还是由自己造成的,以及怎么造成的,以便“对症下药”。如果随意地到“发泄吧”宣泄一通,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强化了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情绪,同时还可能让自己对这种浅层次的宣泄产生依赖,从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新事物,“发泄吧”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新鲜感来吸引顾客的。许多人来此仅为尝鲜,而并非真正有不良的情绪需要宣泄。所以,这种没有以人的自我觉悟为前提的运营方式,是难以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的。
应该强调的是,人们在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千万别让宣泄演变为暴力。因为这种攻击型的宣泄是为已经产生了侵犯心理的人量身定做的。但现在很多人在去“发泄吧”之前可能仅仅是心理上郁积了一些不良情绪,还构不上对他人的极端仇恨。这时如果任他们到“发泄吧”里宣泄一通,实际上是纵容他们去亲身体验侵犯别人的暴力行为,从而增加了他们侵犯别人的危险性。
对于模仿性很强的孩子,酣畅淋漓的宣泄,容易动摇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从而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将来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可能会因为已经习惯了随意宣泄却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场所而将心中的不满转移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身上。如果是这样,就会使他们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让孩子们宣泄心理情绪,可以采用组织夏令营、倾诉心事等更为健康的方式。这些转移性的宣泄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有利。
利用网络进行宣泄,将不满对象的名字搬上屏幕,不但对对方极不尊重,也容易使自己变得心理阴暗。这样的话,在解决一个心理问题的同时,可能又会出现另外一个心理问题,这显然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所以,宣泄要讲究方式,宣泄者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宣泄变成谩骂和暴力,而成为另外一个不良情绪的开端。
在现实社会中,虽然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逐渐变得复杂,但传统的宣泄方式依然实用。比如,面对亲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和失落;在没人的地方大声将自己的心事吼出来;在愤怒的时候,提笔将心情记录下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痛快地哭一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宣泄的方法。宣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能盲目地追求时髦。否则,弄出不良后果反而更糟糕。要知道“别人的美味,可能就是你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