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在择业期遭受挫折的现象将更加普遍,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产生择业挫折感的原因主要是自我认知、归因、能力、情绪、意志控制力等内因的影响及人力资源供需、就业市场和社会风气等外因的作用。搞好挫折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心理调适能力,助其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大学生挫折耐受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挫折耐受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各个就业市场都面临着高校毕业生求职难的问题,而高校大规模扩招又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以内为择业期。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享受应届毕业生的同等待遇,包括可以保留派遣资格和干部身份,可以落户大中城市,可以进入只有应届毕业生才能进入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享受一定的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等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增加28万人。大学生在择业期内成功就业的心理预期和自信心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消极心理,进而增加发生不理智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择业挫折感的特征,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内在因素
目前,择业期内有限的阶段性就业优惠政策已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从查找内在原因的实际出发,分析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大学生择业挫折感形成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挫折与失败归因、自身能力及情绪、意志控制力等。
1.自我认知失调
大学生因社会经验有限,自我了解并不充分,无法客观、准确地搞好自我定位,实现自身与社会的有效对接,这就导致部分毕业生产生自负或自卑两种不良认知倾向。比如: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学习好、人际关系融洽,便盲目自信,要求优厚的待遇和福利,但又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强调社会适应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这就造成这些毕业生入职后无法适应工作;另一些毕业生,因为不是名牌高校及热门专业毕业,或受自身形象、户口、经济条件等因素所限,过于自卑而失去求职应聘、竞争上岗的勇气,最终导致就不了业。
2.对挫折与失败归因错误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有三个维度:控制点(内部或者外部)、稳定性和可控性。对归因分析可归为四个方面因素:能力(内部稳定性不可控因素)、努力(内部不稳定性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外部稳定性不可控因素)和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根据该理论,大学生将就业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不稳定因素时会愤怒,归因于稳定因素或者不可控因素时会绝望;将成功就业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者不稳定因素时会产生侥幸心理,归因于不可控因素时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不少毕业生的就业挫折感,都产生于错误归因。
3.自身能力及情绪、意志控制力较低
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大学生入学时知识结构单一,而我国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在毕业时证明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突出的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缺乏,而多数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要求。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由于意志薄弱,缺乏有效监督,抵挡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对目标追求急功近利,最终导致在自身综合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去就业,并将各种问题带向就业市场。
二、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外在社会因素
1.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许多高校师资力量不均衡、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有些专业学生数量严重过剩,而急需专业的人才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心理培养,仅仅在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发布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目标缺失,盲目跟风,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
2.就业市场不成熟
许多城市的就业服务中心管理不规范,招聘组织部门不负责任;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年龄、学历、户籍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息不畅,各地市劳动力市场与高校就业中心未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无法做到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
3.我国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就业保障机制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到目前的“双向选择”,中间过渡的时间较短。落后的“铁饭碗”观念还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一部分人的就业观念里,去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才是最理想的就业选择。有的毕业生靠长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靠不正当的招聘手段,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助长了不良择业观在学生中的传播,使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挫折时将原因归于外部因素而陷入苦恼、愤怒和绝望的情绪中。
三、择业期挫折耐受能力的培养
1.开展挫折理论教育
当前,与挫折相关的重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策动心理学派的弗洛伊德、麦独孤等人的挫折本能论,勒温的需要和紧张心理系统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罗杰斯的社会文化论,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多拉德、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巴克的挫折-倒退理论,蔡尔德、沃特豪斯的挫折-效应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给挫折教育提供了启示,其中挫折归因理论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控制点和稳定性维度上,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和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增强成就动机;在控制性维度上,提示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会引导学生积极争取成功,而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2.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战略,要求搞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自我效能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能力水平的信念,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创新实践则是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去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力的获得需要优良个人品质与内在动机的有机结合,而在能力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体验与幸福感将会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心,取得成功。
心理调适能力是指大学生面对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正确的认知及情绪、意志调节能力。其内容包括:学会改变看问题的角度,目标期望值要与自身能力及社会就业环境相匹配,摆脱盲目从众的功利心理;能正确面对负面情绪,培养宽容、幽默的心理品质,既拿得起,也放得下;增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与人为善,懂得尊重、关怀、理解、支持他人,善于协作共事,深谙互惠双赢的道理。
3.指导学生搞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自我评估上存在偏差,容易造成对其职业能力的高估与低估;二是一些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过分关注自身需要而忽视了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三是有些学生个人生涯设计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四是如何兼顾个性指导和全程指导;五是如何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学生职场体验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六是在学生择业期之前如何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学校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把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与当下就业环境结合起来。
4.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由校企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所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就业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被人认可的。因此,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协调好社会支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可以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马海军.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7).
[2]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挫折研究概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3]胡韬.国外主要挫折理论及其教育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责编:沐 林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挫折耐受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各个就业市场都面临着高校毕业生求职难的问题,而高校大规模扩招又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以内为择业期。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享受应届毕业生的同等待遇,包括可以保留派遣资格和干部身份,可以落户大中城市,可以进入只有应届毕业生才能进入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享受一定的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等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增加28万人。大学生在择业期内成功就业的心理预期和自信心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消极心理,进而增加发生不理智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择业挫折感的特征,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内在因素
目前,择业期内有限的阶段性就业优惠政策已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从查找内在原因的实际出发,分析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大学生择业挫折感形成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挫折与失败归因、自身能力及情绪、意志控制力等。
1.自我认知失调
大学生因社会经验有限,自我了解并不充分,无法客观、准确地搞好自我定位,实现自身与社会的有效对接,这就导致部分毕业生产生自负或自卑两种不良认知倾向。比如: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学习好、人际关系融洽,便盲目自信,要求优厚的待遇和福利,但又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强调社会适应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这就造成这些毕业生入职后无法适应工作;另一些毕业生,因为不是名牌高校及热门专业毕业,或受自身形象、户口、经济条件等因素所限,过于自卑而失去求职应聘、竞争上岗的勇气,最终导致就不了业。
2.对挫折与失败归因错误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有三个维度:控制点(内部或者外部)、稳定性和可控性。对归因分析可归为四个方面因素:能力(内部稳定性不可控因素)、努力(内部不稳定性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外部稳定性不可控因素)和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根据该理论,大学生将就业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不稳定因素时会愤怒,归因于稳定因素或者不可控因素时会绝望;将成功就业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者不稳定因素时会产生侥幸心理,归因于不可控因素时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不少毕业生的就业挫折感,都产生于错误归因。
3.自身能力及情绪、意志控制力较低
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大学生入学时知识结构单一,而我国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在毕业时证明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突出的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缺乏,而多数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要求。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由于意志薄弱,缺乏有效监督,抵挡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对目标追求急功近利,最终导致在自身综合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去就业,并将各种问题带向就业市场。
二、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外在社会因素
1.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许多高校师资力量不均衡、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有些专业学生数量严重过剩,而急需专业的人才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心理培养,仅仅在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发布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目标缺失,盲目跟风,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
2.就业市场不成熟
许多城市的就业服务中心管理不规范,招聘组织部门不负责任;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年龄、学历、户籍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息不畅,各地市劳动力市场与高校就业中心未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无法做到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
3.我国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就业保障机制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到目前的“双向选择”,中间过渡的时间较短。落后的“铁饭碗”观念还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一部分人的就业观念里,去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才是最理想的就业选择。有的毕业生靠长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靠不正当的招聘手段,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助长了不良择业观在学生中的传播,使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挫折时将原因归于外部因素而陷入苦恼、愤怒和绝望的情绪中。
三、择业期挫折耐受能力的培养
1.开展挫折理论教育
当前,与挫折相关的重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策动心理学派的弗洛伊德、麦独孤等人的挫折本能论,勒温的需要和紧张心理系统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罗杰斯的社会文化论,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多拉德、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巴克的挫折-倒退理论,蔡尔德、沃特豪斯的挫折-效应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给挫折教育提供了启示,其中挫折归因理论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控制点和稳定性维度上,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和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增强成就动机;在控制性维度上,提示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会引导学生积极争取成功,而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2.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战略,要求搞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自我效能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能力水平的信念,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创新实践则是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去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力的获得需要优良个人品质与内在动机的有机结合,而在能力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体验与幸福感将会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心,取得成功。
心理调适能力是指大学生面对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正确的认知及情绪、意志调节能力。其内容包括:学会改变看问题的角度,目标期望值要与自身能力及社会就业环境相匹配,摆脱盲目从众的功利心理;能正确面对负面情绪,培养宽容、幽默的心理品质,既拿得起,也放得下;增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与人为善,懂得尊重、关怀、理解、支持他人,善于协作共事,深谙互惠双赢的道理。
3.指导学生搞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自我评估上存在偏差,容易造成对其职业能力的高估与低估;二是一些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过分关注自身需要而忽视了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三是有些学生个人生涯设计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四是如何兼顾个性指导和全程指导;五是如何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学生职场体验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六是在学生择业期之前如何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学校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把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与当下就业环境结合起来。
4.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由校企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所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就业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被人认可的。因此,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协调好社会支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可以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马海军.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7).
[2]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挫折研究概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3]胡韬.国外主要挫折理论及其教育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责编: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