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索尔·贝娄小说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意象,作家借由西方文化中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典型动物意象对作品中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状态,以及作品人物将经历的遭遇做以铺垫,烘托文学表现效果,可以说,理解索尔·贝娄小说的动物意象即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小说本身。
关键词:索尔·贝娄 动物 意象
索尔·贝娄曾学习过人类学,他相信人类仅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一,人类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贝娄的犹太移民家庭背景为他的创作烙下了传统犹宗教文化的印记。因此,贝娄经常在小说中把人赋予动物的性格,尤其赋予其所代表的宗教蕴意。嘉伯里认为,在贝娄的小说中,人时常以动物的意象出现。尤其是在人面对压力时,为表现人和外面世界的对立关系,贝娄甚至经常把人物刻画成兽性的一面多于人性的一面,以展示作品人物非理性表现,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描写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关系时,贝娄常用动物意象进行表达。狗便是众多动物意象之一。在西方传统宗教观念中,狗的意象多为负面,同时也是贝娄表达作品中人物处于压力状态和郁闷情绪中的代表性意象之一。在《晃来晃去的人》中,有一天约瑟夫无所事事,心情不好地在街上晃来晃去的时候,“一只狗从一个篱笆后跳出来,也不警告一声,就狂吠起来。我恨这样的狗。”同时,狗也是贝娄喜欢使用的表示作品人物与外部世界情绪对立的动物意象之一。约瑟夫在生气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衔回猎物的猎犬”。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奥吉为狗美容店开车的经历使他愈感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狗在美容店里受到的待遇比人还好,它们“能享受到洗蒸汽浴、按摩、修剪爪子、修毛以及其他娱乐等款待”,还有专门的车用于接送。奥吉刚刚经历由窘迫的家庭财政状况引发的巨大家庭变化,当他看到狗俱乐部的二十元会员费竟比其付给妈妈寄养在盲人之家的十五元费用还要高时,狗的意象连同狗所代表的上流阶层人群给奥吉带来巨大的压力。
除了狗之外,贝娄还使用了其他动物意象。同样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贝娄把受困的艾洪比作“动物园圈场里的狼,嘴贴墙角一直走来走去”。艾洪身边的人也是有如动物一般。“他有一个蚁冢似的大信息库,提供信息的人像一条条蚂蚁组成的黑线从四面八方蠕动而来。”逃离伦林夫妇的“控制”后,奥吉开始了一份新工作,而这份新工作一开始变不顺利。在这里,贝娄依然用动物意象来表示奥吉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和与之产生的对立情绪。奥吉的新老板看不上奥吉。“这位太太——她在店里穿着件斗篷式毛皮大衣,她戴的那顶同样兽皮的帽子,就像是一顶荆冠。”奥吉的新老板叫奥吉挨家挨户兜售橡胶漆。奥吉工作得很辛苦,也没有成效。此时,贝娄用冷酷和动物意象来表示社会的压迫感。“正是隆冬季节,肆虐的天气阴冷刺骨。坐在线路像蜘蛛网似的公交车上,连续数小时在市区各地奔走,由于车内拥挤,密不透气,闷得你昏昏沉沉,傻得像一只火炉边的猫。”
在躲避警察追逐的过程中,失魂落魄的奥吉搭货运列车代步,还露宿铁路线沿岸的废旧车厢。贝娄运用声音、气味和动物等意象表现奥吉的落魄。“我爬到了车顶上。这是一节加高的运牲口车厢……跟我在一起的人很多,这是铁路线上一群蓬头污面、不买票乘白车的乘客。我感到牲口在碰撞厢板,而且还饱闻了它们散发的气味。”有一辆去托莱多的货车即将发车,奥吉便和许多其他想免费搭车的流浪汉一起蹲在草丛中淋雨等待。火车开来时,奥吉看到“火车头像野牛似的缓缓开来,锅炉的铁乌黑。”奥吉爬到了车上去,发现与他一起的有四个人。一个瘦人长得像狼一样,“龇牙咧嘴的,有点病态,两眼下面有着链环似的青斑。”这个货车并没有把奥吉带到目的地。晚上,奥吉在铁路岔道上的一个废弃棚车里过夜。这个废弃棚车“腐烂鼓胀,里面尽是旧报纸和干草,一只破烂的旧铁桶臭气熏天,里面的废弃物只能招引老鼠,车壁上蒙着一层白乎乎的东西,不知是泥灰还是霉菌。”奥吉与众流浪汉一起在垃圾中间躺下来。奥吉耳边听到的都是“呻吟声,患病的咳嗽声,吃了坏食物后肚子的咕噜声,放屁声,像因不满而叹气似的纸张和干草和窸窣声汇成一片。”奥吉心情极为低落,感到自己有如一只困在箱子或鸟笼中的动物。贝娄写道:“我(奥吉)发出一个有思维能力动物的感慨,心潮翻涌,悲凉心酸,难以自慰。我的心像一个球似地堵满我的胸膛。”
在金钱展现的巨大压力面前,在奥吉的哥哥西蒙眼中,有钱的人都变成了动物。“我(西蒙)不断梦见他们在做爱,活像一个女人跟一只猿猴。……她想的就是钱!他有的只不过是几幢房子,就像鸡食一样算不了什么。”在麦格纳斯家,奥吉看到有好几处煤场的富人查理·麦格纳斯“像野兽般人立在戴假发穿黑衣的母亲身旁,……如果说我突然想到加上的‘人立’二字是适当的话,那是因为他肚子绷得紧紧的,全身那么大的重量全靠两条腿支撑着,另外也许是因为那位老太太脖子上戴着一串像一颗颗牙齿似的金项链。这一切使我联想到动物。”处在困顿与受压之中的奥吉将人的行为视如动物一般。
此外,贝娄还把人比作蜜蜂。在西方文化中,蜜蜂是一种宗教动物,多表示骚动、痛苦和折磨。在描述当地的工人阶级时,奥吉把他们比作养蜂场在蜂窝旁不断飞舞、嗡嗡作响的蜜蜂。在蜜蜂意象的暗示下,作者似乎在告诉读者,奥吉的工作必将十分艰辛,他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痛苦历程,并无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失败。当奥吉与西亚分手,心情苦闷并在街上漫不目的地闲逛时,他又一次看到了蜜蜂,蜜蜂在“在糖果货架上嗡嗡直转”,寓示奥吉新的历险即将开始。弗雷泽打算给奥吉找到一个临时工作,即假扮苏联逃亡者托洛茨基的美国侄子,以协助托洛茨基躲避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追杀。奥吉对这份工作并不看好,心情惴惴不安。此时,贝娄再次让奥吉看到另外一种在《圣经》中属不洁之物的动物——蜥蜴,以此暗示奥吉并不喜欢这份临时工作。之后,奥吉又找到一个帮百万富翁罗贝写书的差事。在与罗贝相处的过程中,奥吉有一次看到罗贝在厨房喷杀蟑螂的情景:“数不清的蟑螂简直是抱头鼠窜,蜂拥而出,纷纷从墙上跌落下来……他气喘吁吁,声似喷筒那响亮的喷洒声。蟑螂像蚕豆似的在地上掉了厚厚一层,朝四面八方疯狂乱窜。”贝娄用蟑螂意象表现奥吉对新工作的厌恶和与罗贝的对立之情。 除《奥吉·马奇历险记》以外,贝娄在其他小说中也对动物意象情有独钟。如在《只争朝夕》中,贝娄几次把陷入困境的威尔赫姆比作“河马”,以表现威尔赫姆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对立和冲突。除了河马,威尔赫姆还多次把自己比作熊。其中,有一次威尔赫姆看到自己在好莱坞试的电影镜头时,感到自己与其说像一头河马,不如说更像一头笨熊。“他走路像熊,脚步轻快,足趾内跷,脚上的鞋子倒成了一种障碍。”此外,有一次,威尔赫姆与爸爸和同住在一个社区的居民珀尔斯共同进餐,威尔赫姆发现这位邻居长得奇丑无比,如同鲱鱼一般。当特莫金向威尔赫姆讲述他曾经帮助一个孤独的人走出困境的时候,威尔赫姆也相信特莫金所说一个孤独的人开始觉得自己像个走兽时,会发出狼一样的嚎叫。当威尔赫姆实在没钱付当月的旅馆账单时,便“以一只愠怒的哈叭狗似的样子”写了一张便条交给办事员,塞进他父亲的信箱里。而当威尔赫姆想象周围的人掠夺他的财富就好像巴西丛林纪录片中的那些皮罗亚鱼吞吃婆罗吸摩公牛一样,“它们吞噬河中那头婆罗吸摩公牛时候的那种情景,令人心惊胆战。它脸色发白,恰似黄土;五分钟过后,便只剩下那具仍然连在一起的骷髅在游动了。”威尔赫姆不喜欢特莫金的时候,感觉特莫金“酷似一只狗”。
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延续着借动物意象表现汉德森矛盾和对立生活的作法。汉德森会为他养的一头猪同兽医干上一架,还会为以前的房客留下的猫大发雷霆。在非洲阿内维部落,青蛙霸占了水塘,使整个部落的人和牲畜无法饮水,这一次,青蛙充当了汉德森的对立面,成了汉德森的敌人。汉德森“头戴乌龟壳式的遮阳盔帽”,叫喊着要帮助阿内维部落的人除掉青蛙(传统犹太宗教和基督宗教认为,青蛙表示污秽和糟蹋生活环境)。
在瓦利利部落,汉德森成了达孚国王的朋友。由于达孚国王收养了一头狮子(传统犹太宗教和基督宗教认为,狮子既代表力量、权威和胜利,又代表胁迫、邪恶和失败),而遭到全族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国王的叔父霍尔科和大祭司布南姆。霍尔姆和布南姆来到汉德森的房间里,劝说汉德森反对达孚国王。汉德森对这两个人极为反感。贝娄用动物意象来加强汉德森的反感之情。汉德森看到霍尔姆的耳朵被吊挂的首饰吊成了两个大大的耳垂,而且几乎下垂到了肩膀上,像只“公鸡”一般。汉德森把布南姆看成是黑蝙蝠、食蚁兽和毒蝎(传统犹太宗教和基督宗教认为,蝙蝠是不洁净的动物、蝎子代表邪恶、痛苦和折磨)。“这是个挖掘坟墓的蠢蛋。不看见死尸,或者不把人埋进坟墓,他就不痛快。我(汉德森)从你身上就闻出来了。瞧这个黑皮翅膀的蝙蝠,他这个帮手。他简直可以扮演那个歌剧院里的鬼怪。他的脸像食蚁兽的——像一个蚕食灵魂的怪物的脸。”“布南姆是个危险分子。那个家伙是条蝎子。”汉德森用邪恶、丑陋的动物来表示对霍尔姆和布南姆的厌恶和对立。
在《赫索格》中,赫索格把自己在沙发上的卧姿看成像“黑猩猩”一样。站在姐姐海伦身后,看姐姐弹钢琴时,想要“像狗那样哀鸣一番”。他还把患哮喘病的哥哥威利看成“一只要啼叫的公鸡”,把马德琳的姨妈泽尔达比喻成“大毛虫”,把格斯贝奇看作把自己的吸盘状的嘴牢牢吸在别的鱼身上,靠吸它们的血寄生的七鳃鳗鱼。想到在湖边公园的房子,赫索格第一个反应是“像个狗窝”。想到自己曾跟随马德琳一起去天主教堂做弥撒,赫索格“坐在长椅上,用手挡着脸的两边,就像一匹戴着眼罩的马”。赫索格在自己纷乱复杂的生活中随处看到的动物意象都是他内心焦虑,精神受压的表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贝娄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负面动物意象表现作品人物与周围环境和人的对立与冲突,使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感同深受,较好地达到了作者预设痛苦情感铺垫的作用,为小说结尾和谐世界重建与人性回归创造了美学条件。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书写元小说文体分析与批评实践”,批准号:12BWW0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史”,批准号:2012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Earl Rovit.Saul Bellow[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amphlets in American Writing No.65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7,P13.
[2] Gabriel Josipovici.The Lessons of Modernism and other Essays[C].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77,P70.
[3] 宋兆霖等译:《索尔·贝娄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高迪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
关键词:索尔·贝娄 动物 意象
索尔·贝娄曾学习过人类学,他相信人类仅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一,人类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贝娄的犹太移民家庭背景为他的创作烙下了传统犹宗教文化的印记。因此,贝娄经常在小说中把人赋予动物的性格,尤其赋予其所代表的宗教蕴意。嘉伯里认为,在贝娄的小说中,人时常以动物的意象出现。尤其是在人面对压力时,为表现人和外面世界的对立关系,贝娄甚至经常把人物刻画成兽性的一面多于人性的一面,以展示作品人物非理性表现,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描写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关系时,贝娄常用动物意象进行表达。狗便是众多动物意象之一。在西方传统宗教观念中,狗的意象多为负面,同时也是贝娄表达作品中人物处于压力状态和郁闷情绪中的代表性意象之一。在《晃来晃去的人》中,有一天约瑟夫无所事事,心情不好地在街上晃来晃去的时候,“一只狗从一个篱笆后跳出来,也不警告一声,就狂吠起来。我恨这样的狗。”同时,狗也是贝娄喜欢使用的表示作品人物与外部世界情绪对立的动物意象之一。约瑟夫在生气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衔回猎物的猎犬”。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奥吉为狗美容店开车的经历使他愈感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狗在美容店里受到的待遇比人还好,它们“能享受到洗蒸汽浴、按摩、修剪爪子、修毛以及其他娱乐等款待”,还有专门的车用于接送。奥吉刚刚经历由窘迫的家庭财政状况引发的巨大家庭变化,当他看到狗俱乐部的二十元会员费竟比其付给妈妈寄养在盲人之家的十五元费用还要高时,狗的意象连同狗所代表的上流阶层人群给奥吉带来巨大的压力。
除了狗之外,贝娄还使用了其他动物意象。同样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贝娄把受困的艾洪比作“动物园圈场里的狼,嘴贴墙角一直走来走去”。艾洪身边的人也是有如动物一般。“他有一个蚁冢似的大信息库,提供信息的人像一条条蚂蚁组成的黑线从四面八方蠕动而来。”逃离伦林夫妇的“控制”后,奥吉开始了一份新工作,而这份新工作一开始变不顺利。在这里,贝娄依然用动物意象来表示奥吉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和与之产生的对立情绪。奥吉的新老板看不上奥吉。“这位太太——她在店里穿着件斗篷式毛皮大衣,她戴的那顶同样兽皮的帽子,就像是一顶荆冠。”奥吉的新老板叫奥吉挨家挨户兜售橡胶漆。奥吉工作得很辛苦,也没有成效。此时,贝娄用冷酷和动物意象来表示社会的压迫感。“正是隆冬季节,肆虐的天气阴冷刺骨。坐在线路像蜘蛛网似的公交车上,连续数小时在市区各地奔走,由于车内拥挤,密不透气,闷得你昏昏沉沉,傻得像一只火炉边的猫。”
在躲避警察追逐的过程中,失魂落魄的奥吉搭货运列车代步,还露宿铁路线沿岸的废旧车厢。贝娄运用声音、气味和动物等意象表现奥吉的落魄。“我爬到了车顶上。这是一节加高的运牲口车厢……跟我在一起的人很多,这是铁路线上一群蓬头污面、不买票乘白车的乘客。我感到牲口在碰撞厢板,而且还饱闻了它们散发的气味。”有一辆去托莱多的货车即将发车,奥吉便和许多其他想免费搭车的流浪汉一起蹲在草丛中淋雨等待。火车开来时,奥吉看到“火车头像野牛似的缓缓开来,锅炉的铁乌黑。”奥吉爬到了车上去,发现与他一起的有四个人。一个瘦人长得像狼一样,“龇牙咧嘴的,有点病态,两眼下面有着链环似的青斑。”这个货车并没有把奥吉带到目的地。晚上,奥吉在铁路岔道上的一个废弃棚车里过夜。这个废弃棚车“腐烂鼓胀,里面尽是旧报纸和干草,一只破烂的旧铁桶臭气熏天,里面的废弃物只能招引老鼠,车壁上蒙着一层白乎乎的东西,不知是泥灰还是霉菌。”奥吉与众流浪汉一起在垃圾中间躺下来。奥吉耳边听到的都是“呻吟声,患病的咳嗽声,吃了坏食物后肚子的咕噜声,放屁声,像因不满而叹气似的纸张和干草和窸窣声汇成一片。”奥吉心情极为低落,感到自己有如一只困在箱子或鸟笼中的动物。贝娄写道:“我(奥吉)发出一个有思维能力动物的感慨,心潮翻涌,悲凉心酸,难以自慰。我的心像一个球似地堵满我的胸膛。”
在金钱展现的巨大压力面前,在奥吉的哥哥西蒙眼中,有钱的人都变成了动物。“我(西蒙)不断梦见他们在做爱,活像一个女人跟一只猿猴。……她想的就是钱!他有的只不过是几幢房子,就像鸡食一样算不了什么。”在麦格纳斯家,奥吉看到有好几处煤场的富人查理·麦格纳斯“像野兽般人立在戴假发穿黑衣的母亲身旁,……如果说我突然想到加上的‘人立’二字是适当的话,那是因为他肚子绷得紧紧的,全身那么大的重量全靠两条腿支撑着,另外也许是因为那位老太太脖子上戴着一串像一颗颗牙齿似的金项链。这一切使我联想到动物。”处在困顿与受压之中的奥吉将人的行为视如动物一般。
此外,贝娄还把人比作蜜蜂。在西方文化中,蜜蜂是一种宗教动物,多表示骚动、痛苦和折磨。在描述当地的工人阶级时,奥吉把他们比作养蜂场在蜂窝旁不断飞舞、嗡嗡作响的蜜蜂。在蜜蜂意象的暗示下,作者似乎在告诉读者,奥吉的工作必将十分艰辛,他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痛苦历程,并无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失败。当奥吉与西亚分手,心情苦闷并在街上漫不目的地闲逛时,他又一次看到了蜜蜂,蜜蜂在“在糖果货架上嗡嗡直转”,寓示奥吉新的历险即将开始。弗雷泽打算给奥吉找到一个临时工作,即假扮苏联逃亡者托洛茨基的美国侄子,以协助托洛茨基躲避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追杀。奥吉对这份工作并不看好,心情惴惴不安。此时,贝娄再次让奥吉看到另外一种在《圣经》中属不洁之物的动物——蜥蜴,以此暗示奥吉并不喜欢这份临时工作。之后,奥吉又找到一个帮百万富翁罗贝写书的差事。在与罗贝相处的过程中,奥吉有一次看到罗贝在厨房喷杀蟑螂的情景:“数不清的蟑螂简直是抱头鼠窜,蜂拥而出,纷纷从墙上跌落下来……他气喘吁吁,声似喷筒那响亮的喷洒声。蟑螂像蚕豆似的在地上掉了厚厚一层,朝四面八方疯狂乱窜。”贝娄用蟑螂意象表现奥吉对新工作的厌恶和与罗贝的对立之情。 除《奥吉·马奇历险记》以外,贝娄在其他小说中也对动物意象情有独钟。如在《只争朝夕》中,贝娄几次把陷入困境的威尔赫姆比作“河马”,以表现威尔赫姆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对立和冲突。除了河马,威尔赫姆还多次把自己比作熊。其中,有一次威尔赫姆看到自己在好莱坞试的电影镜头时,感到自己与其说像一头河马,不如说更像一头笨熊。“他走路像熊,脚步轻快,足趾内跷,脚上的鞋子倒成了一种障碍。”此外,有一次,威尔赫姆与爸爸和同住在一个社区的居民珀尔斯共同进餐,威尔赫姆发现这位邻居长得奇丑无比,如同鲱鱼一般。当特莫金向威尔赫姆讲述他曾经帮助一个孤独的人走出困境的时候,威尔赫姆也相信特莫金所说一个孤独的人开始觉得自己像个走兽时,会发出狼一样的嚎叫。当威尔赫姆实在没钱付当月的旅馆账单时,便“以一只愠怒的哈叭狗似的样子”写了一张便条交给办事员,塞进他父亲的信箱里。而当威尔赫姆想象周围的人掠夺他的财富就好像巴西丛林纪录片中的那些皮罗亚鱼吞吃婆罗吸摩公牛一样,“它们吞噬河中那头婆罗吸摩公牛时候的那种情景,令人心惊胆战。它脸色发白,恰似黄土;五分钟过后,便只剩下那具仍然连在一起的骷髅在游动了。”威尔赫姆不喜欢特莫金的时候,感觉特莫金“酷似一只狗”。
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延续着借动物意象表现汉德森矛盾和对立生活的作法。汉德森会为他养的一头猪同兽医干上一架,还会为以前的房客留下的猫大发雷霆。在非洲阿内维部落,青蛙霸占了水塘,使整个部落的人和牲畜无法饮水,这一次,青蛙充当了汉德森的对立面,成了汉德森的敌人。汉德森“头戴乌龟壳式的遮阳盔帽”,叫喊着要帮助阿内维部落的人除掉青蛙(传统犹太宗教和基督宗教认为,青蛙表示污秽和糟蹋生活环境)。
在瓦利利部落,汉德森成了达孚国王的朋友。由于达孚国王收养了一头狮子(传统犹太宗教和基督宗教认为,狮子既代表力量、权威和胜利,又代表胁迫、邪恶和失败),而遭到全族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国王的叔父霍尔科和大祭司布南姆。霍尔姆和布南姆来到汉德森的房间里,劝说汉德森反对达孚国王。汉德森对这两个人极为反感。贝娄用动物意象来加强汉德森的反感之情。汉德森看到霍尔姆的耳朵被吊挂的首饰吊成了两个大大的耳垂,而且几乎下垂到了肩膀上,像只“公鸡”一般。汉德森把布南姆看成是黑蝙蝠、食蚁兽和毒蝎(传统犹太宗教和基督宗教认为,蝙蝠是不洁净的动物、蝎子代表邪恶、痛苦和折磨)。“这是个挖掘坟墓的蠢蛋。不看见死尸,或者不把人埋进坟墓,他就不痛快。我(汉德森)从你身上就闻出来了。瞧这个黑皮翅膀的蝙蝠,他这个帮手。他简直可以扮演那个歌剧院里的鬼怪。他的脸像食蚁兽的——像一个蚕食灵魂的怪物的脸。”“布南姆是个危险分子。那个家伙是条蝎子。”汉德森用邪恶、丑陋的动物来表示对霍尔姆和布南姆的厌恶和对立。
在《赫索格》中,赫索格把自己在沙发上的卧姿看成像“黑猩猩”一样。站在姐姐海伦身后,看姐姐弹钢琴时,想要“像狗那样哀鸣一番”。他还把患哮喘病的哥哥威利看成“一只要啼叫的公鸡”,把马德琳的姨妈泽尔达比喻成“大毛虫”,把格斯贝奇看作把自己的吸盘状的嘴牢牢吸在别的鱼身上,靠吸它们的血寄生的七鳃鳗鱼。想到在湖边公园的房子,赫索格第一个反应是“像个狗窝”。想到自己曾跟随马德琳一起去天主教堂做弥撒,赫索格“坐在长椅上,用手挡着脸的两边,就像一匹戴着眼罩的马”。赫索格在自己纷乱复杂的生活中随处看到的动物意象都是他内心焦虑,精神受压的表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贝娄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负面动物意象表现作品人物与周围环境和人的对立与冲突,使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感同深受,较好地达到了作者预设痛苦情感铺垫的作用,为小说结尾和谐世界重建与人性回归创造了美学条件。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书写元小说文体分析与批评实践”,批准号:12BWW0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史”,批准号:2012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Earl Rovit.Saul Bellow[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amphlets in American Writing No.65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7,P13.
[2] Gabriel Josipovici.The Lessons of Modernism and other Essays[C].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77,P70.
[3] 宋兆霖等译:《索尔·贝娄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高迪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