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离开T台继续高冷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upiao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山美人穿上红色,一定是致命的。《环球人物》记者见到杜鹃,是在电影《抢红》发布会的后台,她一袭鲜红长裙,高挑的身材,清丽的脸蛋,把红色衬得更红了。不远处坐着同戏演员王耀庆,这位人人口中的“王老师”口才了得,出口成章,硬是把空荡的休息间说出了德云社的氛围。杜鹃刷着手机,端正地坐在沙发上,偶尔配合着笑一笑,方圆两米内是“高岭之花”的气场。
  她出道的时候就有人劝她再张扬一点,做模特没个性很吃亏的。她说:“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她其实很有个性,不张扬就是她最大的个性。
  但她也绝不是那种谦虚谨慎,大走温良恭俭让路线的女明星,人们夸她美,她一一接受,坦坦荡荡,用特别淡定的眼神说:对,这是事实。
  她说:“我非常非常自信,而且越来越自信。”
  原地踏步就是退步
  认真说来,杜鹃现在有两个职业,一个是做了十几年的模特,一个是正在专心做的演员。做模特,她几乎没花几年就做到了全中国甚至全亚洲第一:她是第一位进入权威模特排名Models.com前50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登上法国版《Vogue》和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模特。做演员,她的第一部戏是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戏份不多,没怎么大哭、咆哮就拿下了金鸡奖、金像奖、长春电影节等多个重量级提名。许多模特、演员干10年都未必能达到的高度,她一个人全做到了。
  会不会太幸运了?她说:“我一直都很顺其自然,没有系统地学过一天的模特或者演戏,一辈子认认真真学过的只有芭蕾舞。”她把这些职业都当作人生里路过的驿站,能做就做,不能做拉倒。“就像我挑角色,肯定是我能理解的,我能演的,不然就不会去接。”
  杜鹃把工作的动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让生活多点可能性,另一部分是责任感,“我是处女座,只要接下了这个工作,我一定用盡全力去完成”。她最近的工作就是宣传电影《抢红》。这部黎明首次做导演的电影,集结了张涵予、王耀庆等演技派,讲述了一段曲折离奇的夺宝故事。杜鹃在戏中饰演一座古堡的女主人,身世神秘,性情孤傲,主持了一场品酒大会,实则是想通过这次大会达到一个神秘的目的。
  事实上,这是杜鹃参与的第二部电影,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拖到了现在才上映。那时候她也没什么演戏经验,练演技全靠现学。她很少和记者提到具体的场面、具体的演戏方式,说这些东西很难描述。“我演戏中的感受都是很私人的,没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有一件事情她一直坚持,那就是观察。“每天提前到片场,换好造型化好妆,我第一时间先坐到黎明导演后面,一直盯着监视器看。哪怕还没轮到我,他还在拍前面一场戏,我也要看着,看监视器里其他演员的表演,自己理解导演想要的东西。”
  “我是非专业的,可能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心,在任何一个场景下、任何一个环境中,主动地去用心思考。真正的工夫都在台下或者是片场外。”
  随性地做选择,认真地负责任。这大概是她能自在而高效地完成人生的秘籍。
  美人在骨不在皮
  陈可辛说他有一天翻开杂志,看到杜鹃,一张不羁的脸蛋,立马定下她来演《中国合伙人》。这是一个初恋女友型的角色,名叫苏梅,用拒人千里之外、为梦远走纽约的决心把黄晓明虐得体无完肤。据说拍摄的时候,黄晓明、佟大为都是一次过,唯独杜鹃总要花上很久。不是她演得不行,而是摄影师杜可风实在欲罢不能,恨不得从脚趾头拍起,一直拍到头顶最上面的那根发丝。
  杜鹃究竟美在何处?她自己的回答是:“我不是第一眼美女,但是挺耐看的。”陈可辛则回答:“她很像王菲,你永远摸不清她心里在想什么,但是特别吸引人。”
  那大概是一种不能用表象判断的美,是从她9年芭蕾功底延伸出的体态中,从她淡定的眼神中慢慢流露出的美。简而言之,是气质。媒体都说这样的她长着一张“禁欲”的脸,给她的标签都是清纯、高贵、优雅等等,但这其实是把美人给平面化了——她自认淡定的表象下,其实是一颗坚毅的心。比如,她演过《中国合伙人》《纽约纽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后,大众清一色称赞她是“最适合演前女友”的人,殊不知她接下这些片子,并非只是为了演个高冷的大美女。
  “这些角色里有一种我很能理解的东西,比如《中国合伙人》中的苏梅,我就很能体会她的选择。作为上海姑娘,我曾经也希望实现梦想,想做得更好,想去国外看一下,想到纽约、巴黎去。”谁说她是“禁欲”的,人家的渴望大着呢。
  20岁的时候,杜鹃从舞蹈学校毕业,意识到自己的身高不可能当芭蕾舞者,就独自跑去北京参加模特大赛;21岁,顶着大赛冠军的头衔开始北漂,公司领导跟她说,“明年让你年赚6万”,她心想的是必须走出国门;两年后,她登上中国版、法国版《Vogue》,接着便是决绝地飞去纽约从头开始。
  她在纽约第一次拍片是在冬天,初雪的前一天,给她拍片的人是大名鼎鼎的“老佛爷”卡尔·拉格菲尔德(香奈儿设计总监)。她站在10楼的天台,穿着夏装,在零下的温度中站着。“那时候英语也不好,不知道怎么跟人家沟通。”她把外套一脱,冷风嗖地从胸口吹进去,“双腿控制不住地抖动”。身边的美国人一个劲地让她别动、别抖,她只能不断说着“OK”,但是腿还是在抖。最后没办法,所有人移到室内拍摄,之后又把室外的景色合成到照片上。遗憾、尴尬、不甘,那是纽约给杜鹃的见面礼。
  在纽约,她一天跑20个面试。一开始公司给她配车,后来知道车费得从“工资”里扣,她就开始自己坐地铁。时装周的时候,纽约街头常常见到高个子的漂亮女孩,抱着一大摞资料跑着,都是像她那样来碰运气的。“常常在一条街上来来回回,我突然觉得自己跟一个神经病一样。”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2006年,杜鹃在四大时装周走了43场秀,登上路易·威登、伊夫·圣罗兰、施华洛世奇等国际大牌的广告。那一年,她走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看见自己的广告被贴出来,拿出相机拍了一张,然后跑进店里跟店员要了一堆照片目录本。她拎着两大袋目录,店员对她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漂亮”。一年后,杜鹃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封面标题是:21世纪的新风尚。   “那时候在国外打拼的亚洲模特很少,除了我就是俩韩国模特和一个日本模特。”她的照片,不仅意味着她走向了世界,更代表着中国模特开始走向世界——时尚圈的人把杜鹃视为“第一位真正被国际接受的中国模特”。杜鹃说:“一开始过去的时候,很明显感觉到面试官的敷衍,因为他们不需要亚洲面孔;之后我再去,公司已经不会再让我接小秀了,要走就走最大牌的。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我觉得我们赶上了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国家发展越来越好,也有更好的平台。”
  虽然在国外的日子辛苦,但杜鹃统一用“好玩”来描述。和当年练舞比起来,这些辛苦的确不算什么。“刚去学校的时候,我连自己的头发都不会梳,练舞练得每个脚趾都磨出血泡,贴上创可贴继续练,一边哭一边练。那段时间才是真正让我学会坚持和抗压的。”
  芭蕾、模特、演戏,这些经历塑造了她的优雅,也练就了她的强大。都说美人在骨不在皮,杜鹃的确是这样的。
  不给自己买回程票
  和其他行走在时尚圈的明星不同,杜鹃没有微博,没有照片墙(Instagram),几乎活在了普罗大众的视线之外。
  “你是个宅女吗?”
  “算是吧。我在家的时候就是听音乐、陪家人、看电影、游泳,还有喝茶,我每天都喝茶。”
  杜鹃喝茶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很多年,“早上喝点普洱,下午喝铁观音,冬天红茶,夏天绿茶”。她说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太忙碌。当模特的时候,一个星期可以有将近40个小时坐飞机。“所以现在,待在家里反而成了我的充电方式。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兜马路,人很少的那种马路,等到太阳下山了就回家吃饭。”
  最近,杜鹃去了趟泰国,“说走就走,没有计划,没有买回程票,很开心”。身边人说她总是那么随性,应该趁着正红再多出来露脸,她回答:“这都什么时代了?这个社会大家有那么多选择机会,不像以前你没得选,那当然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这些年,她推掉了很多工作,大部分都是其他同行特别渴望的。她说:“在这个行业里,许多事情我都做过了。我跳舞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当模特,后来也没想过自己会去当演员,我有一个很大的原则——不要重复,看心情办事。”
  “怪不得大家都说你很高冷。”记者开玩笑。
  “不是高冷,而是你看到我现在什么样,基本上我就是什么样。”高冷,就是真实。
  几年前《中国合伙人》举行新闻发布会,乌泱泱一大群记者、粉丝聚在舞台下,所有人都把目光给了黄晓明、佟大为、邓超。杜鹃很安静地站在一边,不笑,也不四处张望,就是看着前方。偶尔侧头,偶尔低头。后来有人问她:“做模特的时候你都是片场的中心,灯光的焦點,现在做演员了,都没人来问你问题,会不会觉得失落?”
  她说:“不会,反正我也不擅长回答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对高职学生的文献需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文献资源建设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资源;读者需求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机制的转型,高职教育迅猛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使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图书馆规模快速扩大,办馆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图书馆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例如文献资源
在移动互联、万物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下,大数据业已成为引领信息浪潮、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促进“大数据 ”、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无须讳言的是,当前大数据正被热炒,“大数据 ”在泛化甚至泛滥,一些地方跟风地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  信息、数据,之于人类生产生活,与生俱来、相伴相随,并直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农业时代的计数或算术到工业
【摘要】笔者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根据ERP系统财务模块的特点,借鉴业务流程重组的经营哲理,重组了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并提出了实施原则。  近年来,ERP在企业中的应用得到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ERP系统对企业的传统会计业务流程提出了挑战,要想使ERP真正发挥优势,必须进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一、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及其缺陷    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
【摘要】要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应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提高體现医务人员活劳动价值的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降低技术含量低、收费高的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实行医药分离制度,制止医药行业的不正当行为。 本文为全
在广州燠热而漫长的夏天,我的伯父,竟然可以不用空调。刚开始我也像多数子女一样,觉得全无必要,因为子女皆经济良好。他本人更是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不存在买不起空调的可能性。而在他看起来近乎自虐的节省,简直就是陷子女于不义。但是伯父这个人脾气极倔,行事颇有魏晋之风,子女强行给他购买的东西,他坚决不用,既不惮拂了子女的一片好心,也不在乎显得无情。  出于对这种个性的欣赏,我好奇他对空调一事的真实感受。很快
摘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探讨极限法的认识功能。  关键词:极限法;辩证法;有限与无限;近似与准确;量变与质变    众所周知,微积分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而微积分的基本方法就是极限法。即:“微积分是用极限法研究函数的学科。”因此要学好和用好微积分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极限法。所谓极限法就是利用极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价值链分析对电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作一些讨论。  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了一种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与控制的成本管理方法——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思想和相关管理的讨论日趋深入。日本和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也证明了这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和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与内在价值的积极肯定,就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与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全面历史地审视文化自信,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特别
享受“暴利”行业的国内车市,实质上却在因为核心竞争力缺失而如履薄冰。    以“暴利”二字形容中国汽车业现状颇为贴切。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三大汽车界“旗舰”的纯利润高达260亿元人民币(约合38亿美元),远远超过全球声名显赫的丰田、大众、通用。  相形国外同行,中国车企“初出茅庐”却能够斩获巨额收益,除了短期的政策刺激之外,更大的“奥秘”在于竞争压力远小于海外市场。基于市场强势地位,汽车
【摘要】本文从一个浅显、有趣的故事生发开来,阐述了在会计教学中,借鉴运用德国的“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的意义与可行性,并指出教师应勤学不辍,做好模拟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和协调者。  前段时间从网上看到一则故事,题目就叫“渔王的儿子”。故事讲的是: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于是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