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而不想学数学,也有不少的学生说:“数学为什么这么难?”“我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为什么学不会?”出现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何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生活实例,促进领悟知识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我们可以从大千世界中寻觅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信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以生动的文字、图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诱导他们走进数学王国,培养他们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对数学习题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调整,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将其改编成有生活气息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例如: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由于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知识内涵的领悟。
二、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出现了知识和应用脱节,于是学生也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实际作用。为此,我们要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调整、重组教材,用贴近学生、为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来设计习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例如,课本中一次函数的习题是比较单调乏味的,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习题。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风景优美的画面,让他们有一种想亲近大自然的冲动,接着提出以下问题:我校计划国庆期间组织部分学生去杭州旅游。甲、乙两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杭州游的价格都是每人200元。对团体,甲旅行社表示可给每位游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两位游客的旅游费用,其余游客给八折优惠。我们应怎样选择,才能使支付的旅游总费用较少?
在讨论、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又可以提出,我们知道在外出旅游期间,要特别注意安全,如果同学们分散了,找不到集合地点,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常常会使用手机。
某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电话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这里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2)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这样,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把课内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就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观察生活现象,认识生活数学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学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在课间和课后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让学生回忆在公园的游玩项目中,哪些项目属于平移现象,哪些项目属于旋转现象。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四、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就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要求学生利用统计的结果,帮助开冷饮店的叔叔预测明天要进多少瓶矿泉水和多少根冰棒。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数学。
责编 王学军
如何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生活实例,促进领悟知识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我们可以从大千世界中寻觅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信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以生动的文字、图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诱导他们走进数学王国,培养他们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对数学习题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调整,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将其改编成有生活气息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例如: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由于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知识内涵的领悟。
二、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出现了知识和应用脱节,于是学生也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实际作用。为此,我们要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调整、重组教材,用贴近学生、为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来设计习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例如,课本中一次函数的习题是比较单调乏味的,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习题。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风景优美的画面,让他们有一种想亲近大自然的冲动,接着提出以下问题:我校计划国庆期间组织部分学生去杭州旅游。甲、乙两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杭州游的价格都是每人200元。对团体,甲旅行社表示可给每位游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两位游客的旅游费用,其余游客给八折优惠。我们应怎样选择,才能使支付的旅游总费用较少?
在讨论、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又可以提出,我们知道在外出旅游期间,要特别注意安全,如果同学们分散了,找不到集合地点,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常常会使用手机。
某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电话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这里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2)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这样,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把课内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就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观察生活现象,认识生活数学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学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在课间和课后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让学生回忆在公园的游玩项目中,哪些项目属于平移现象,哪些项目属于旋转现象。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四、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就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要求学生利用统计的结果,帮助开冷饮店的叔叔预测明天要进多少瓶矿泉水和多少根冰棒。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数学。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