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渐进式改革帮助中国由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逐渐走上了国家复兴、经济复苏的道路。而为何中国选择了这样一条改变的道路,这条道路又有什么优缺点,本文比较了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差别,提出了关于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看法,也阐述了对其优缺点的认识。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经济改革;
一个国家应该选择怎样的改革方式才能从集中计划经济走向开放,实现市场经济的转变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一个国家应该选择怎样的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才能兼顾所有,使全国平稳安定地踏上富裕之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看着脚下,在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分叉路口,略有犹豫,却又坚定地走上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基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周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走上渐进式改革的道路其实也是必然的选择。
以苏联与东欧国家为代表选择了激进式改革,他们认为要快速而有效地走上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只有激进式的改革才是最佳选择。这种改革像星际间的大爆炸一般把陈旧的体制从根本上推翻、摧毁,他们认为只有当旧的事物彻底消亡时,才是新事物能毫无顾忌、欣欣向荣成长的保证。而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中国,那时她正处在百废待兴、在黑暗中摸索黎明道路的时期,这种摧枯拉朽般的大扫荡式改革,急盼国家富强,安居乐业的中国百姓无法用他们肩膀负担起,他们更无法再承受这种掘土挖根式的大洗牌,如果硬要为之,必定会使中国整个社会动荡,把整个中国拖入泥潭。而且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不是涉及几千万、几亿的人们,而是直接与十几亿人民发生联系,影响面太宽,而周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动向,假如一着不慎,甚至会带来秋风扫落叶般满盘皆输的情景,而期待安定、平稳生活的中国人民将无以承受这样的结果。因此,中国权衡再三,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我国选择的方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1.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采用强硬的推倒重来的方式是不合符国情的,而增量改革实际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即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激励机制率先在先进行改革的部门和那些改革后发展起来的部门先行发挥作用。这样以新的带动老的,用新的逐步渗透老的,再达到全面的改变。所谓润物细无声,这种方式温和地对我国利益格局进行了调整,使国民有时间反应,有时间适应,有时间调整,维护了稳定,不会有一夜天地改的无所适从感。
2.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这种方式显然是符合科学的。如果在不清楚改革作用力后果的前提下就盲目在五湖四海内推行改革,那么一旦无法保证行之是有效的,就会导致全军覆没的惨烈结果。因此,应该选择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及时改进方法,控制用力的程度,再举一反三,推广到全国。我国无法承受全局失败的后果,而试点则是为这种情况买了一个保险。
3.非激进式的改革,即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这也是这中改革与爆炸式般推倒重来方式的最基本区别。在这种改革下,我国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总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使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领头羊,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出现自掘坟墓的逻辑困境,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高楼之下有阴影,在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自身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局限性。
首先,渐进式改革是采用逐步渗透,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式的增量改革方式。改革的时间漫长,需要国民各处慢慢适应、同化。而且它不是激进式改革崇尚的不破不立,先全面打破旧体制,再在旧体制的灰烬中茁壮成长起新的制度,因此渐进式的会比较起来没有魄力,不能完全保证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能保证每一个角落都要改革之光照射到。
其次,渐进式改革是先改革更容易、更易操作的地方,而对改革的死角处先放置一边。这样就无法保证最应该得到改革的地方充分的改革了。如果最应该改变的地方还是一成不变,则所谓的改革只有是一个形式的纸标杆,不禁一吹。中国形式主义太多了,纵使有漂亮的外衣又有什么用,全国更在意这不又是一个金玉其外的表现。所以,改革,更应该注重最实质的现状的变好起来。
最后,渐进式改革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因此改革进程在部门和地区的之间会产生差异性,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收入分配不均等弊端。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大事。如果根基被动摇,则苍天大树也难以屹立。因此,在进行改革时要随时关心到这加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的摩擦。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经济改革;
一个国家应该选择怎样的改革方式才能从集中计划经济走向开放,实现市场经济的转变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一个国家应该选择怎样的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才能兼顾所有,使全国平稳安定地踏上富裕之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看着脚下,在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分叉路口,略有犹豫,却又坚定地走上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基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周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走上渐进式改革的道路其实也是必然的选择。
以苏联与东欧国家为代表选择了激进式改革,他们认为要快速而有效地走上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只有激进式的改革才是最佳选择。这种改革像星际间的大爆炸一般把陈旧的体制从根本上推翻、摧毁,他们认为只有当旧的事物彻底消亡时,才是新事物能毫无顾忌、欣欣向荣成长的保证。而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中国,那时她正处在百废待兴、在黑暗中摸索黎明道路的时期,这种摧枯拉朽般的大扫荡式改革,急盼国家富强,安居乐业的中国百姓无法用他们肩膀负担起,他们更无法再承受这种掘土挖根式的大洗牌,如果硬要为之,必定会使中国整个社会动荡,把整个中国拖入泥潭。而且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不是涉及几千万、几亿的人们,而是直接与十几亿人民发生联系,影响面太宽,而周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动向,假如一着不慎,甚至会带来秋风扫落叶般满盘皆输的情景,而期待安定、平稳生活的中国人民将无以承受这样的结果。因此,中国权衡再三,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我国选择的方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1.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采用强硬的推倒重来的方式是不合符国情的,而增量改革实际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即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激励机制率先在先进行改革的部门和那些改革后发展起来的部门先行发挥作用。这样以新的带动老的,用新的逐步渗透老的,再达到全面的改变。所谓润物细无声,这种方式温和地对我国利益格局进行了调整,使国民有时间反应,有时间适应,有时间调整,维护了稳定,不会有一夜天地改的无所适从感。
2.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这种方式显然是符合科学的。如果在不清楚改革作用力后果的前提下就盲目在五湖四海内推行改革,那么一旦无法保证行之是有效的,就会导致全军覆没的惨烈结果。因此,应该选择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及时改进方法,控制用力的程度,再举一反三,推广到全国。我国无法承受全局失败的后果,而试点则是为这种情况买了一个保险。
3.非激进式的改革,即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这也是这中改革与爆炸式般推倒重来方式的最基本区别。在这种改革下,我国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总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使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领头羊,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出现自掘坟墓的逻辑困境,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高楼之下有阴影,在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自身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局限性。
首先,渐进式改革是采用逐步渗透,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式的增量改革方式。改革的时间漫长,需要国民各处慢慢适应、同化。而且它不是激进式改革崇尚的不破不立,先全面打破旧体制,再在旧体制的灰烬中茁壮成长起新的制度,因此渐进式的会比较起来没有魄力,不能完全保证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能保证每一个角落都要改革之光照射到。
其次,渐进式改革是先改革更容易、更易操作的地方,而对改革的死角处先放置一边。这样就无法保证最应该得到改革的地方充分的改革了。如果最应该改变的地方还是一成不变,则所谓的改革只有是一个形式的纸标杆,不禁一吹。中国形式主义太多了,纵使有漂亮的外衣又有什么用,全国更在意这不又是一个金玉其外的表现。所以,改革,更应该注重最实质的现状的变好起来。
最后,渐进式改革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因此改革进程在部门和地区的之间会产生差异性,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收入分配不均等弊端。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大事。如果根基被动摇,则苍天大树也难以屹立。因此,在进行改革时要随时关心到这加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