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三十,别怕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angp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欢乐颂》海报

  将到而立之年的第一批90后,是怎么快要吃完青春饭的?关于“青春末端”这类词汇的文章标题,最近被频繁地推送在我们眼前。
  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热衷于提醒人在意自己的年龄。
  贩卖焦虑是这个时代的恶习。但媒体不是焦虑的源头。
  知识分子、体制内工作者、农民工、自由职业者、企业职员、个体经营者,无论生活轨迹相距多远,所有人终将在三十岁相遇,共享笼罩于头顶的巨大不安。
  与其说年龄形成了这团不安,毋宁说年龄是一条绳索,一记推手,将现代人的结构性困境收拢、挤压,将人生必得平衡的冲突、解决的矛盾推到当事人面前。
  三十岁有什么特别的?并非真老,也不真嫩,离一切尘埃落定的四十岁尚有时日,又确实告别了明媚执着的二十岁,人到了此时大多要开始面临并正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不安和焦虑集中爆发,而爆发的烈度在当下的中国尤甚。
  而三十岁的女人所受到的挤压远比男人剧烈。

结构性困境


  如今概括女人三十,并不想当然的那么容易。
  自从中国女性一步步从家庭、宗族、计划体制中释放出来,个人化选择获得了理直气壮的正当性,三十岁的女人,就再难以描摹出同一副面孔。
  但与这般年龄的女性谈论人生后,我发现,尽管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身份、知识气质的不同排列组合下,每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感悟却是相似的。
  依旧单身的体制内工作者、新婚的企业职员、刚生下宝宝的中学老师,她们来到了(或说被逼到了)相同的境地,一个必须要做出选择的境地。家庭与事业、生育与奋斗、互斥的生理角色与社会角色就在天平两端,无论向哪边加码,都不能再忽视或拖延下去,尽管选择一方并不以全然牺牲另一方为代价,但天平必须倾斜。
  很多人相信,功能即责任,生育与否,即使在可以容纳多元的今天,也没有被轻易划入女性的个人选择范围,它依然有着一种普遍的社会期待(不少人会说,否则上帝干吗让女人生孩子呢)。在这种期待下,有利于生育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仍主导着对女性的评价系统。
  所以,整容业和美妆业为女性而繁荣,温柔贤惠是女性的专属KPI。
  各城市的相亲公园也是一例。在这里,男女双方都是商品,但男性的价值公式和女性的价值公式显然不同,学历、工作是共通的加分项,但女性的价值公式里,年龄前的负系数一定更高。
  当我与一位29岁的友人通电话,谈到年龄对心态的改变时,她突然提高音量,反复强调了三次:“皱纹啊!皱纹啊!皱纹啊!”
  但一位同龄的男性,则骄傲地把胡子蓄到了闻一多的量级。
  同样代表着年岁增长,女人的皱纹和男人的胡子,一个带来焦虑,一个象征成熟。
  弗洛伊德老师有句名言 :“生理结构就是命运。”以生理差异为表征的结构性冲突,无论中西,都是支配女性焦虑的核心矛盾。
  之所以说它是表征,是因为结构性矛盾虽然往往以两性差别的形式表现,但却未必是生理差异本身造成的。
同样代表着年岁增长,女人的皱纹和男人的胡子,一个带来焦虑,一个象征成熟。

  达沃斯论坛每年会发布一份《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评估各国女性在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政治赋权以及健康生存状况四个维度上相对男性的大概情况。可能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即使在女性已广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国,2018年该指数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也只有103,无论是女性收入、工作时间收入比、职业机会,都与男性相差甚遠。
  性别不平等本身倒并不直接导致困境焦虑,因为在古代不平等同样存在,也没见有人对这种社会结构提出异议。所谓困境,只是现代的产物。现代革命使女性从各种依附性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同时作为权利和义务的工作,但因为生育角色和不平等的存在,女性又无法公平获得作为权利和义务的工作。
  对此经典总结可以是:正是自由了的女性需要平等参与社会分工与实际社会机会又无法满足女性需要之间的矛盾,造就了女性的困境。
  这个矛盾又是如何而来的?现代之后,一波波女性主义研究者试图给出答案,男性、父权制、资本主义等。
  举两个经典的代表。
  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暂且贴上标签)波伏娃认为,他者性质是女性困境的根源。在两性关系中,男人是自由的、自我决定的存在,而女性是他者,是被决定的。作为他者的女性对作为自我的男性是威胁,因此,欲保持自由的男人要使女人屈从于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则跳出性别框架,认为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合谋,一起压迫着女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原本可以成为女性作为人的完整性之资源的各种因素—一切事物 (工作、性和游戏),一切人 (家庭、朋友)—都反过来分裂着女性。
  为啥花费笔墨讨论性别理论,女人三十,若作为一种困境来理解,首先是女人的困境,而以上,直指问题的核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与《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的数据可作为理解理论的一种参考。30年前,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平均工资是男性的77.5%,在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和资本要素后,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与之并存的另一结果是,女性收入与男性收入的差距却不断拉大,到了2010年,女性工资只有男性的65.8%。前述2018年中国在全球性别差距指数中排名103,而在2008年是57,之间十年连续下降。
  这是为什么?

时间变了


  “女人三十”的话题本不新鲜,如前所述,对现代女性来说,三十岁本就是生理角色和社会角色集中冲突的时候。那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   因为新的变化发生了。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一个是人对年龄的实际感知,一个是对年龄的心理评价。
  先看对年龄的感知。
  我们总拿孔子的“三十而立”说事,孔子这话本是对男人讲的,意思是男人到了三十岁,该立身、立业、立家了,但现在三十岁的男人还自认是“黄金单身汉”呢。
  同样的,在古代,女人至多十几岁就成家了,三十多岁可能已经有了孙辈。可现代,女性因为普遍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工作,结婚年龄大大推后。江苏省民政厅的数据,2017年江苏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甚至已经到了34.3岁,三十岁可是女人风韵正盛的时候。
  这说明什么?在社会迭代演进的过程中,时间的含义,以及人对时间和年龄的感知,都在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还在加速持续,因为不断有新的催化剂加进来。
  我们对心理年龄的说法不陌生,一个人的实际生理年龄、心智成熟度和社会化程度,以及他对自己年龄的感知与判断未必处于相同水平。
  举一个例子,明星易烊千玺只有19岁,但他的言谈表现,远远超出我们所理解的19岁少年“该有的样子”。另一个大多数人恐怕都会承认的直观感受是,现在的孩子似乎比自己小时候早熟多了。
  这不是一个孩子变好了或变坏了的问题,而是现代技术社会改变了社会时间后带来的客观结果。
  解释起来不难。借用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观察,社会时间变化的关键节点在电子媒介产生时。在这之前,儿童要经过识字教育,通过系统阅读才能掌握知识、迈向成年,可是电子媒介瓦解了书本对信息的垄断,儿童可以轻易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信息,通过图片和视频看到成人世界真实的、暗黑的那一面,因此童年与成人之间的界限也就此模糊了。为什么现在的十几岁孩子聊起天来像大人一样,因为他们真的什么都懂。
  少年见识了成人世界,可真的会敬畏并喜欢吗?
可现在,年轻人虽然没有政治经济权力,但是掌握着互联网啊。其中谁最活跃?不是被工作和家庭拖累的三十一代,而是那些没钱却有闲的学生党。

  在此刻的中国,你可以看到基本代表社会文化的网络空间里,那些关乎中老年的词汇是如何被使用的。无论“大妈”还是“中年油腻大叔”,都指向一种无法明言,又意有所指,所指非善,且意味深长的调侃与嘲讽。
  本来也是,少年视角下,“大妈”“大叔”并没有作出什么好表率,他们所代表的成人世界实在毫无吸引力,也无怪被少年鄙夷、逃避、反抗。
  事情不止这么简单,“大妈”“大叔”们的年代,知识和技术更新没有像现在这么快,他们过去凭借经验和知识具有的优势在今日已大大丧失,很难对晚辈作出有效指导,在很多方面,年纪小的倒是年纪长的老师。
  年纪小的倒也当仁不让,古代社会“尊老敬长”的传统早就被不断的革命和运动颠覆了,肇始于五四又被激进革命所定义的现代气质深植于中国社会之中,年轻人所代表的反叛、进步、求新、求变,正面又强势。这一切的一切加起来,让“越小=越好”。
  分析至此,好像仍有说不通的地方。
  想想看,十年前、二十年前,80后、90后是怎么被频频唱衰为“垮掉的一代”的,那时候的年长一代,似乎也能在舆论上对年轻人形成一定“碾压”之势。但现在,鲜有对00后的集体不满。
  一个重要的变化在于,形塑社会文化的主要力量改变了。哪怕在十年前,社会文化在相当程度上也还是由传统媒体所影响并塑造的,话语权还攥在年长者手里。
  可现在,年轻人虽然没有政治经济权力,但是掌握着互联网啊。其中谁最活跃?不是被工作和家庭拖累的三十一代,而是那些没钱却有闲的学生党。
  就在90后自以为依然可以骄傲地和00后并肩调侃“大”字辈时,殊不知冷箭早从背后射来,他们也被打入了“老年宫”。原来,已经不是友军了!
  年轻人主导着网络,也就塑造着社会文化,干预着其中人对自己的心理评价。网络流行语过去看不懂没关系,投之以不屑和鄙弃就好了,如今不懂,怕是不敢轻易张嘴,生怕被人家嫌弃过时。
  这种漩涡式的社会文化已经扩大、蔓延至整个社会,在这个氛围里,指向负面年龄评价的话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生理年龄尚小的人就已开始早早哀叹人到中年,年龄的紧迫感变得愈发急切。而这种紧迫感传导到女性那里,只会加倍。

别 怕


  似乎很悲观?不必。
  之前说过,女人三十作为一种现代困境,开始于女性从依附性关系中解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女人三十AB面,这一面是困境,那一面,其实是自由。
  自由是好东西吗?是的。
  现代的核心特征就是自由,现代人类的进步史也是一部不断摆脱附着在个体身上的各种权力依附关系的斗争史。新教改革把信徒从对教会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资本主义把农民从土地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女性权利运动把女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把人从一切束缚人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可以说,对自由的追寻,造就了现代世界。
  但自由也是有AB面的。以上只是自由的A面。
  它的B面是,自由作为一种后果,也把现代人都变成了孤独的个体,须得忍受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所谓的焦虑,主要也是这两种感受。
  所以拥有自由的人也会惧怕自由,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拥抱归属感,人们投向宗教神祇,投向民族主义,投向伟大目标,投向强大权威。这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的意见,适用于集体,也适用于个体。
  对女人来说,自由赋予她们以获得社会角色,实现独立的可能。但也把她们抛到了一个必须自己作出选择的境况之中。最后的结果,一定包括以下两种。
  一种,无法忍受孤独和焦虑,急着把自己交付出去,以进入一个可以依靠的关系,去消除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大多数没有经济能力的女人,就会投向男人。
  另一种,不愿以破坏自由和个人完整性为代价与外界相连,她们可能就要面对“大龄剩女”“女汉子”“灭绝师太”的指责。
  一个人总要作出选择,事情也总会有一个结果。糟糕的不是选择了某一种结果,因为任何一种结果,都会有相应的代价和补偿。
女人的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终归也是人的问题。

  真正糟糕的在于,看起來的个人选择太多地被不健康的社会结构所决定,而是否明白这一点甚至已不重要,因为不论如何,人还是要面对自己,认知调整成功与否,差别只在于是自怨自艾,还是自我欺骗。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至此,稍作总结。自由释放了女人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但不健康的社会结构把空间扭曲成了困境。身处自由的困境中,女人又该怎么办?要么向外寻找支点,要么向内建设自我。
  这两者,并不截然分开,也需要健康互动,彼此成就。但它的前提依然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坚实的自我。对于女人来说,就是先做她自己,然后再是一个妻子,一个员工,一个母亲。
  电影《少年的你》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警官郑易无力对曾遭受霸凌的陈念给予实质性帮助后,他们在车里,陈念独自念念有词:
  —什么时候才算大人?
  —没有人教给过少年怎么才能长成大人。
  荧幕之外呢?无论是高考之后,还是年满18,还是结婚,答案依然要从自我的成长中去找寻。
  三十,别怕,丢掉恐惧,在自由中去实现真正的成长。
  说了这么多,好像并不只专门讨论女人。因为女人的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终归也是人的问题。
其他文献
十月底,北京已是深秋。陶昕然戴着一副颇具明星架势的圆黑墨镜,只身一人来到约定的采访地点,咖啡馆。时间刚刚好。  她看了看《南风窗》记者和一旁的工作人员还只穿着春秋款的夹克外套,再低头看了看她自己,那是一件红白格的羊毛大衣。陶昕然自顾地笑了,说道,“我已经到了开始注重养生的年纪了。”  陶昕然注不注重养生,我们不知道。但她在注意年纪。无论陶昕然自己认不认同,至少外界这么看。  2015年3月18日,
上周我在江苏省泰兴市调查化工企业的污染情况。  在联系当地政府之前,我先到泰兴市化工园区转了一天,接触到了园区里的工人和生活在周边的普通居民。  聊天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接受我采访的当地人,几乎都对泰兴市政府的环保工作不满意:他们抱怨刺鼻的化工气味;告诉我企业是如何将污水偷排到长江深处;一位愤愤不平的中年大叔还拉着我到一条沟渠旁,指着一处排污口给我看—企业就是这样把废水排到河道中的。  就在我到泰
编者按:内地动荡期间,有很多大陆知识分子离乡别井,来到香港从头打拼,这些奋斗史虽貌似波澜不惊,却隐含跌宕,从侧面勾画了一幅中国现代史。从这期起,我们陆续刊发蔡玄晖博士的一系列访谈文章,通过这些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学府的老“港漂”口述历史,感受一段难忘的岁月。  人到中年,接触过神秘的顶层圈子,也抚慰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混迹最多的,还是营营役役的普罗大众。人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际遇不同而已。
徐承华一家人在缅甸。  带小孩满中国、满世界跑的爸妈,我们暂且称他们为“环游父母”。这个群体越来越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他们似乎不合流,却又受到莫名的追捧,观察他们的经历,也许能反映出一个特别的社会横切面。  我们都能形象地感知这个比喻:日常的生活犹如一列按照既定轨道行驶的列车,当有人选择偏离轨道时,不免有人想问,他们是谁?为什么这样做?生活方式  首先必须得承认,旅游,是一种颇为奢侈的消费—不仅就物
党政综合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务员行政动力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蓝志勇、秦强、薛金刚 本文节选自《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1期  公务员不作为现象,有制度环境问题、个人价值导向和内生动力问题,有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问题,也有运行设计的工作流程问题。  制度环境的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运动式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和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在反腐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了法规条例
昔日基围人在插秧(图片由福海街道摄影协会提供)  今年以来,福海街道不遗余力抢救性挖掘传承本土基围文化,推出系列基围文化盛宴,备受社会好评。  在福海的文化复兴路线图中,基围文化被视为福海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在“寻根问祖”中,今年福海在民间不断挖掘采集“基围民谣”“基围历史”“基围影像”等珍贵史料,首拍反映深圳基围人历史生活的微电影《点亮渔火》《虾女》,社会好评如潮。抢救挖掘 传承弘扬基围文化  
中美全面贸易战可能性比较低,但激烈的贸易冲突或许不可避免。风向的转变,除了朝鲜因素,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棘手程度,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和预案。    7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他还没有对是否征收钢铁反倾销税做出最终决定,将等到医改、税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优先议题解决后,再做定夺。  钢铁业是上下游关联性相当高的行业,特朗普政府在
环境问题一直是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过去数年来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引发媒体普遍关注。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成立了生态环境部,彰显了政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决心。在未来生态环境治理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现多元治理,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推动政府变革与治理转型的新兴动力。在生态环境领域,政府在行
“这次大选的投票率比预想的要高8%~10%,我们得为此感谢英国的帮助。”针对令英国上下愤慨的毒杀特工事件,普京的竞选发言人安德烈·孔德拉绍夫在3月18日大选后炫耀道,“无论何时,只要俄罗斯被无端指控,而对方还拿不出证据来,那俄罗斯人民就会在权力中心团结一致。毫无疑问,这个权力中心就是普京。”  的确,普京无悬念地赢得了又一个6年总统任期。在重重危机下,这很可能是一场普京正式加冕的政治仪式。而俄罗斯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正确判断川流不息、变动不居的世界发展形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棋高一着,赢得主动。研读由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可以使我们知晓这一具有官方背景的美国智囊机构,是如何预测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的。  其中,有不少观点和看法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参考,譬如,它对美国在世界格局大变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的论述,就很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