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梅变“种庄稼”为“种风景”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343243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黄梅县柳林乡因地制宜,致力于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引进瑞坤旅游开发公司投资一亿多元,流转村民1300亩土地,种植二十多种七色玫瑰,建成玫瑰生态观光产业园,每年4月至12月陆续开放的玫瑰花姹紫嫣红,吸引十万多名游客前来赏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
  柳林玫瑰园只是黄梅县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依托农村綠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发展集种植养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把 “种庄稼”变为“种风景”,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转型,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作为全国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县,为打造油菜花经济,该县每年拿出200万元奖励农民种植油菜,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年年稳定在48万亩左右。每年踏春时节,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引来游人如织,拉动以餐饮、住宿、购物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双赢。
  黄梅曾因种植“黄梅树”被隋文帝命名为黄梅县。为擦亮“梅树”品牌,打造赏梅景区,蔡山镇引资2.8亿元,流转田地种植红梅、黄梅、绿梅、白梅、墨梅等100个梅树品种两万多株。每年春节过后,各种梅花次第开放,日吸引8000名左右游客前来游园、赏花、拍照,体验农家乐。
  该县苦竹乡小溪村因三面环山,许多田地不适合耕作而被抛荒。乡、村引进客商流转土地兴建3000亩桂花园,不仅使荒地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建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桂花基地。每到秋季,园内四万多株各种珍贵品种的桂花竞相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吸引八方游客迈出“苦竹芳香之旅”,实现经济、土地、生态效益共赢。
  与此同时,该县杉木乡引入湖北林苑科技公司投入五千多万元,流转丘陵荒山近4000亩种植樱花、桂花等多品种花卉苗木园,并在林中套种白茶、黄茶,同时在林区修建外环景观大道和山地自行车道,形成具有强烈视觉色彩效果的美丽景观,乡村旅游经济红火;独山镇引进能人返乡创业,流转村民土地建成300亩集葡萄种植、采摘、加工和休闲于一体的富源葡萄生态庄园,年实现产值六千多万元,接待游客2万人;停前镇在丘陵和荒山地分别栽种6000亩蓝莓和1万亩油茶,建成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的蓝莓和油茶产业园,成为游客采摘、休闲的好去处。
  休闲农业使“风景”变“产业”。据介绍,目前全县已建起五十多个休闲农业园(庄),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带动两千多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
其他文献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HJD.A32产细菌素的发酵条件,得出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0 h、摇床转速147 r/min、发酵pH 5.3、发酵温度30℃、接种量4%、接种菌龄24 h。在优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刘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县人大代表刘建中,曾是灌涨镇建筑公司老板。2015年底,在村“两委”换届中,刘建中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恰逢全国上下扶贫攻坚战犹酣,农村扶贫工作举步维艰,刘建中意识到:要真正摆脱贫困,单靠老一套的给钱给物“救济一时之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让贫困村民彻底摆脱贫困,唯有走“产业扶贫”之路,变“输血”为“造血”。2016年,刘
采用微波诱变技术对黑曲霉J2进行选育,得到1株α-葡萄糖苷酶活力较高的突变菌株ANY-4,酶活力达到305 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8.6%,且稳定性良好。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最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利用Minitab软件,对纤维素酶高产菌小刺青霉(Penicillium spinulosum)16-7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通过P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