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中职学生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机结合了计算机技能、理论知识,具有提升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等强大的作用。该课程以优化中职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为教学目标,综合理论与技能知识,通过教学提升学生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然而调研发现,当下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较低,有待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性;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89-02
1 导言
毋庸置疑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要求所有中职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然而在实际开展教学中不尽人意尚存诸多问题,比如过于封闭的教学空间、过于强调灌输知识技能,而忽视探究过程方法的重要性等。翻轉课堂模式开据了新的教学思路,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本文紧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教学观,扼要剖析了翻转课堂的特点、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关于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之中。
2 深入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翻转”传统的学习过程,强调自主学习。教师不在课堂上解读新知识、概念,而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而课堂宝贵的时间则用于师生间的互动,汇报讨论、解答学生疑惑,通过此法具有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该教学模式充分符合了建筑主义及掌握学习相关理论的基本要求。自该模式被提出后,引起相关机构、一线教师、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展开研究,主要形成如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1]。
(1)环形四阶段模型(杰姬·格斯丁),具体包括其一体验参与;其二探索概念;其三意义建构;其四展示应用。
(2)课前和课中两阶段模型(罗伯特·陶伯特)。该模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并完成相关练习;在课中进行简单的测验,并解决部分难题,最后总结、评价反馈学习。
(3)“反转”教学图示模型(曾贞),他认为主要可通过如下三个步骤展开“反转”教学。第一步在观看视觉前,先讨论并提出问题;第二步通过观看视频,并从中找出答案;最后一步学习解决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 影响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学生基础差异因素:
虽说广大职学生近几年来在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发展下,不断提升自我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水平,但是各地区、学生间尚存较大差异。相较而言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能灵活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相关事项;而贫困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明显知识较为薄弱,所掌握的技术非常有限。此外同地区,甚至同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差异性。总之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同一个教师布置的技能操作任务出现级化现象,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认为题目太过于简单了“懒得”去操作,丧失学习热情,而那些基础过于薄弱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失去信心,显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非常不得于提升教学质量的[3]。
4 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4.1 过于单一的教學策略,很难开展差异化教学: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校重视信息化教育的程度,各地区新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如果采用传统的幻灯片+口头传授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此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发挥教学效果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学校提出分级教学法,但是量化的分级标准是很难真正推进差异化教育的,此外此教学模式下,需要重新整合班级,不利于教学管理,无形中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
4.2 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由于课时少,又要尽可能的“照顾”到班级里所有学生,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只能选择在课堂上无保留的呈现教学大纲知识,而这样的教学方法针对性不足、缺乏实有性,更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质量低。
5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5.1 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分析:
结合实践:要实施翻转课堂,必须满足如下条件。首先学校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适宜开展此模式的课堂。同时要具有与翻转课堂相吻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任务、研讨式。其次在教学资源方面,拥有包括微视频在内的各种资源。再者信息化教学方面,构建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蓝墨云班课平台不仅具有可免费使用的特点,同时兼具超星泛雅MOOC学习平台。综上可知优异的课堂资源,符合翻转课堂的课程特征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均有利于实施翻转课堂[4]。
5.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教学包含各方面的内容,具有系统杂等特点,教学设计必须还原教学根本,围绕学生的需求而展开。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的空间,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的介入,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笔者所设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基础展开教学;以线上为主,充分联系课前、中、后三个过程,结合课堂形成混合式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等角色。
5.3 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导学案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具体流程如下:步骤一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步骤二学习理论知识;步骤三自测学习效果;步骤四总结、反馈学习过程。而要顺利实施相关流程,其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反馈意识;其次充分发挥教师、平台的引导作用,教师利用平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同样的学生可利用平台反馈学习成果。
5.4 教师备课:
及时搜集并整理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反馈。共享课堂难点,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反馈情况,合理编写、设计课堂教学,详细制定具体开展课堂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时间等等。 5.5 课堂教学:
课堂活动以交流成果、小组互学答疑、教师评价、讲解反馈及大组讨论展示答辩为主,积极扩展教学难点、重点。比如可由三名学生(固定)相互检查彼此自学情况,以互助的方式解决在自主学习中所存疑的地方,即为小组互学答疑。而两个互学小组,即可组成一个大组讨论展示答辩,需要设立一名专门负责了解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并反馈,安排展示活動的组长。
5.6 课后总结:
学生主动梳理操作过程、撰写任务报告单,总结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事项,内化知识。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关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从而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结合翻转课堂模型,高效的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做、思、问、答”中完成学习,而在完成操作任务时,不断积累自身技能、知识,不断总结、反思问题。教师则在“做、引、集、讲、测”等方面下功夫,优化各环节的教授质量,并制作成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堂资源,结合学生,讲解学生共性错误、讲授难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唯有全方位改革,才有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多方调研、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可充分抓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一契机,抓紧改革。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显然相较于以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布置作业而学生被动的听课,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该教学模式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时间,由学生把握课内时间的学习主动机。学生在此模式下,更有利于充分抓住課堂有限的时间,专注于项目、任务的学习,换言之即教师不再与讲授知识为理由而占用学生的时间了,当然了采用此教学法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利用网络在与讨论、观看视觉讲座等方式夯实自身理论基础[5]。
7 结论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夯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桂香, 刘春利.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模式应用探究[J]. 职教与经济研究, 2015(2):51-54.
[2] 金燕.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职教论坛, 2014(23):55-58.
[3] 陈芳.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4] 张培, 魏建红.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科技展望, 2016, 26(7).
[5] 郭煜. 基于翻转课堂的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培训, 2017(5).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性;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89-02
1 导言
毋庸置疑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要求所有中职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然而在实际开展教学中不尽人意尚存诸多问题,比如过于封闭的教学空间、过于强调灌输知识技能,而忽视探究过程方法的重要性等。翻轉课堂模式开据了新的教学思路,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本文紧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教学观,扼要剖析了翻转课堂的特点、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关于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之中。
2 深入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翻转”传统的学习过程,强调自主学习。教师不在课堂上解读新知识、概念,而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而课堂宝贵的时间则用于师生间的互动,汇报讨论、解答学生疑惑,通过此法具有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该教学模式充分符合了建筑主义及掌握学习相关理论的基本要求。自该模式被提出后,引起相关机构、一线教师、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展开研究,主要形成如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1]。
(1)环形四阶段模型(杰姬·格斯丁),具体包括其一体验参与;其二探索概念;其三意义建构;其四展示应用。
(2)课前和课中两阶段模型(罗伯特·陶伯特)。该模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并完成相关练习;在课中进行简单的测验,并解决部分难题,最后总结、评价反馈学习。
(3)“反转”教学图示模型(曾贞),他认为主要可通过如下三个步骤展开“反转”教学。第一步在观看视觉前,先讨论并提出问题;第二步通过观看视频,并从中找出答案;最后一步学习解决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 影响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学生基础差异因素:
虽说广大职学生近几年来在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发展下,不断提升自我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水平,但是各地区、学生间尚存较大差异。相较而言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能灵活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相关事项;而贫困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明显知识较为薄弱,所掌握的技术非常有限。此外同地区,甚至同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差异性。总之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同一个教师布置的技能操作任务出现级化现象,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认为题目太过于简单了“懒得”去操作,丧失学习热情,而那些基础过于薄弱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失去信心,显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非常不得于提升教学质量的[3]。
4 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4.1 过于单一的教學策略,很难开展差异化教学: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校重视信息化教育的程度,各地区新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如果采用传统的幻灯片+口头传授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此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发挥教学效果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学校提出分级教学法,但是量化的分级标准是很难真正推进差异化教育的,此外此教学模式下,需要重新整合班级,不利于教学管理,无形中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
4.2 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由于课时少,又要尽可能的“照顾”到班级里所有学生,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只能选择在课堂上无保留的呈现教学大纲知识,而这样的教学方法针对性不足、缺乏实有性,更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质量低。
5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5.1 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分析:
结合实践:要实施翻转课堂,必须满足如下条件。首先学校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适宜开展此模式的课堂。同时要具有与翻转课堂相吻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任务、研讨式。其次在教学资源方面,拥有包括微视频在内的各种资源。再者信息化教学方面,构建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蓝墨云班课平台不仅具有可免费使用的特点,同时兼具超星泛雅MOOC学习平台。综上可知优异的课堂资源,符合翻转课堂的课程特征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均有利于实施翻转课堂[4]。
5.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教学包含各方面的内容,具有系统杂等特点,教学设计必须还原教学根本,围绕学生的需求而展开。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的空间,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的介入,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笔者所设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基础展开教学;以线上为主,充分联系课前、中、后三个过程,结合课堂形成混合式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等角色。
5.3 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导学案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具体流程如下:步骤一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步骤二学习理论知识;步骤三自测学习效果;步骤四总结、反馈学习过程。而要顺利实施相关流程,其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反馈意识;其次充分发挥教师、平台的引导作用,教师利用平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同样的学生可利用平台反馈学习成果。
5.4 教师备课:
及时搜集并整理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反馈。共享课堂难点,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反馈情况,合理编写、设计课堂教学,详细制定具体开展课堂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时间等等。 5.5 课堂教学:
课堂活动以交流成果、小组互学答疑、教师评价、讲解反馈及大组讨论展示答辩为主,积极扩展教学难点、重点。比如可由三名学生(固定)相互检查彼此自学情况,以互助的方式解决在自主学习中所存疑的地方,即为小组互学答疑。而两个互学小组,即可组成一个大组讨论展示答辩,需要设立一名专门负责了解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并反馈,安排展示活動的组长。
5.6 课后总结:
学生主动梳理操作过程、撰写任务报告单,总结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事项,内化知识。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关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从而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结合翻转课堂模型,高效的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做、思、问、答”中完成学习,而在完成操作任务时,不断积累自身技能、知识,不断总结、反思问题。教师则在“做、引、集、讲、测”等方面下功夫,优化各环节的教授质量,并制作成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堂资源,结合学生,讲解学生共性错误、讲授难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唯有全方位改革,才有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多方调研、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可充分抓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一契机,抓紧改革。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显然相较于以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布置作业而学生被动的听课,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该教学模式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时间,由学生把握课内时间的学习主动机。学生在此模式下,更有利于充分抓住課堂有限的时间,专注于项目、任务的学习,换言之即教师不再与讲授知识为理由而占用学生的时间了,当然了采用此教学法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利用网络在与讨论、观看视觉讲座等方式夯实自身理论基础[5]。
7 结论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夯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桂香, 刘春利.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模式应用探究[J]. 职教与经济研究, 2015(2):51-54.
[2] 金燕.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职教论坛, 2014(23):55-58.
[3] 陈芳.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4] 张培, 魏建红.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科技展望, 2016, 26(7).
[5] 郭煜. 基于翻转课堂的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培训,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