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输入型通胀:要学会“扛”,而非“抗”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inle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4月14日凌晨,国际市场传出几条重大消息:第一,俄罗斯和沙特就“石油冻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条消息使得石油价格大涨;第二,美联储主席耶伦一反常态地走进白宫和奥巴马见面,市场猜测,会面将导致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保持更长一段时间,再次加息可能会等美国大选落听之后,而美联储同时释放“加息将依据经济数据”,消息一出,美元贬值,黄金价格上涨,并进一步刺激了石油上涨;第三,号称“末日博士”的纽约大学经济学家鲁比尼发出强烈预言:全球货币战争一触即发。他认为,随着欧洲和日本不断加大货币宽松力度,美国不可能长期容忍,而必须加入贬值竞争,而美联储当下频频释放鸽派言论恰恰是有意加入的重要佐证。
  虽然我们认为中国目前没有通胀预期,而更多地应当看到“通缩”风险,但是,上述三条信息如果持续发酵,也就是石油、黄金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那可能就会有连锁反应:出现“滞胀”——经济停滞、物价飞涨,它是所有经济麻烦中的麻烦。比如美国,如果用加息抑制通胀,压制石油等商品价格,那必然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受到严厉压制;如果减息刺激经济,那物价会进一步飞涨,而且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同样压制经济增长。
  对中国而言,如果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飞涨,必然快速推高PPI和CPI,引发又一轮输入性通胀,而让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进退维谷。到时整体经济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加大原材料库存,这在GDP统计当中将表现为投资快速增长,而名义消费增长率也会随之提高,这个阶段属于经济虚假繁荣阶段;第二个阶段,价格上涨将导致真实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真实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而物价却依然不由自主地上涨,进而与世界一起陷入“滞胀”。
  股市又会怎样?在没有治理的自然状况下,股市会暴涨暴跌。如果治理得当,那中国股市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时机。什么样的政策选择是正确的?“扛通胀、保增长”。
  所谓“扛通胀”是相对于“抗通胀”而言。我认为,对于因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引发的输入性通胀,中国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手段,只能压制内需,压制中国自己的经济增长,而对通胀问题的解决无多大效果。另外,紧缩货币导致经济萎缩必定导致股市下跌,而为了保增长,中国杠杆率会进一步加大,总体评价得不偿失。相反,如果中国不紧缩货币,以保住经济增长为目标,同时加大弱势群体补贴力度、适度增加国民工资和财产性收入的方法去“扛通胀”,必定会保持中国经济的活跃,同时股市的上涨会使中国企业股权融资加大,“杠杆率”大幅减低,同时引得全球实业资本青睐中国,从而使中国获得浴火重生的重大机会。
  所以,面对未来的挑战,中国政府部门必须学会“化危为机”的本领。当然,中国政府也必须要善用舆论,把实实在在的道理讲给老百姓听。在全球经济“滞胀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扛过去就是最大的胜利。这次如果发生强烈的输入型通胀,我们必须学会“扛”,而不是“抗”。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其他文献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点进行就业的专业性、针对性培养。文章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对个性化就业指导进行详细阐述的基
从检验和使用保养的角度分析了半挂车轮胎磨损的原因,提出了避免或减缓磨损的预防措施。
最近,人民日报派出强大的记者阵容,分赴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和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对53家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状况展开了深入调查。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多家企业表示,最难降又最应该降的成本,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因为,原材料成本占比大,但近年来价格基本稳定;人工成本上升明显,但这是大势所趋;而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还暗藏着“灰色地带”,正成为当前企业的最大困扰。    什么是制度性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