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仲夏夜》自然朴实的艺术笔法赏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滨仲夏夜》是现代散文作家峻青的重要作品,曾多次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原因很简单——内容朴实,生活味浓,语言平易,读来自然亲切,初学者可读可写。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欣赏写景抓住景物变化的手法,还是组接画面理解内容,还是抓时空脉络进行分析,还是学习由景及人的谋篇布局,还是体会恰当贴切的比喻手法的运用等等。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去阅读审视都引人入胜,都可以让你创造性地去发挥。这样的作品就是我们喜欢阅读的,在简单中蕴含无穷,常读耳目常新。它可能不是阳春白雪,但不失下里巴人,却能为培养侪辈晚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本文可以赏读的不胜枚举。教学之后,我感受良久的还是本文的自然朴实的艺术手段最耐人寻味。下面谈几个方面与同行共勉。
  1.自然,并不渲染与烘托,不转弯抹角,毫无费劲之处 一般来说优秀作家写作都能这样,这方面对初学者写文是个极好的向导。课文从时间入手写景物。让学生领悟,不论写哪类文章恰当交代记叙的要素都不是多余的道理。课文虽然没有交代本文写景的角度,但一读就知道是定点观察,从太阳落山的对面看去的,读者自然会设身处地去揣摩去领会,是那样容易领会和简单做到,感受清楚明白。
  2.本文时间的交代自然而然,又非常明晰的形成了文章的构思脉络 一读文本,就算理解能力不好的学生也能明确找出时间,但是有些文章就不然了。“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简单的思维活动,在文章中却是那样恰如其分。除了这明白的时间词语外,你还可读出相关的时间关系,傍晚——天黑——夜深,或者,天黑前——入夜——夜深等等,这些都是正确的回答,对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是很有效的。
  3.写景既自然又能写出景物的特征,是本文又一个成功之点 虽然不少文章都写景,但许多文章写景都有挖空心思之嫌,不那么真实好懂,让人读来是苦吟风格,硬挤出来的,与人们的直接感受相距那么远。作家可能以有创意自鸣得意,在我看来不好。而课文则出之真实自然,读若身临其境见之不忘,让人为文学的魅力所吸摄。
  例如,写傍晚时的景色,要言不烦,为读者勾画了一详一略晚霞图与星光图,把天空大海的变化与景物随时间的改变表现出来了。在晚霞图上,天空的霞光和大海浪峰上的霞光,互为背景互为映衬水天一色。用动词“燃烧”、“染”写出了动态,又以壮观勾画出了整体感。天空和大海交替着墨。写大海抓住动态变化:“大海排排波浪”,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像燃烧着的火焰”闪烁消失,再闪烁消失,“滚滚向前”,动静、明暗鲜明形象。写天空抓住色彩的变化:“橘红色的”——“霞光渐渐的淡下去了”。“深红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后来彻底的消失了,高而远的天空最后呈现肃穆的神色。绘形绘色其味无穷余音袅袅。
  夜色降临后,为我们勾画了“星灯图”和“归人图”。星灯图,由天上的星光想到次第亮起的灯光,形神兼美,恰似郭沫若老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但用的天衣无缝,落笔俯仰有态高低生姿。不仅写出了灯光的层次、水中的倒影、与星光辉映,还百十字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在变化的时间上,为归人的到来及应有的活动作了铺垫,还映衬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了人性之美。在无斧凿之痕刻意之举的同时,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4.由景及人变化的自然合理,不设狡狯之笔 先写“我”漫步在软绵绵沙滩上的惬意,尽享大自然的馈赠——江上之清风。再写三三两两归来的劳动群众,沐浴着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到来。他们“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地笑声飞扬开去”。三两下让画面平添了许多活气:“我”字穿行显得真实,点面结合与大海浩荡相配称,无声到有声摇曳生姿。
  行文还有令人倍觉真实的场景描写。“围绕底儿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人们在畅谈着丰收的喜悦,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和自信,写出了人性美。虽然当时贫穷又遭受自然灾害,但不是没有个别现象,也更能看出物质贫穷的时代人们追求精神的充实。
  5.写月色升起来,海滩上短暂的热闹之后,最后夜深归于宁静 虽然着墨不多却自然形象,隽永优美,平易近人,实在可圈可点。行文至此,条分缕析一气呵成。虽言尽而意无穷,却引领读者陶醉在自然之中,馨香大自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并不失时机地传达出了人们应追求的生活方式: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美的生活和生活的美。
  不容再说什么,足见课文自然成文的高超,完全是妙手偶得之的典范。真有“聚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艺术光彩。
其他文献
分析下面一则作文材料。  一个女孩趴在窗台,看到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狗。她悲从心来。祖父忙把她引到另一扇窗口前,她看到的是满园的玫瑰: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女孩的愁云一扫而光,她笑了,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老人托起女孩的下巴对她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请以“别开错窗口”为话题,结合你成长历程中真实的见闻与感受,写一篇作文。  三看三思:透视写作要求  拿到写作任务时,先定心凝神地多认真读题,
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应该是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新课标就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课堂往往因生成而精彩。  然而,面对新课程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呈现出两种消极趋势,一是不允许
作文的审题又事关作文的成败。那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该关注作文的哪些话题呢?作文话题是茫如烟海,还是有可圈定的“范围”?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锁定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总纲,兹摘录几段加以探讨。先看有关写作的第一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