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从兴趣激发入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放阅读时空,让学生能从入校的那一刻开始学习阅读,将这精神食粮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品。
关键词:趣味引导;方法引领;习惯培养;开放时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阅读,能让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也是重要的阶段,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认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
一、“趣味引导”是一道开胃菜。
芳香四溢、秀色可餐的菜品能引起顾客的食欲,而阅读就如品菜。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故事引趣——感受书的魅力。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外及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熏陶。
(二)设疑激趣——激发读书欲望。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想读书的冲动。
(三)表演生趣——感受读书快乐。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
二、“方法引领”是一道消化剂。
良好的方法是能让学生的阅读达到事倍功半的高效。就如菜肴中的烹饪技巧一样,它能让人更好的消化食材,有益于身心健康。其方法有:
(一)看看,感知事物知色彩。有些词句表述的事物具有直观性特点,如颜色、动作、形体等,教师可将文字描述的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紧密地与字词句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头脑里呈现出二者统一的形象。
(二)换换,辨析事物知本质。 对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句,在课文中换进去以后不改变课文或原句意思。这样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熟知的事物,来理解新知识,认识新事物。
(三)说说,比较鉴别知特征。 低年级学生思考问题往往缺乏深度,在教学中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些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并口头表达出来,把思维引向深入。
(四)演演,形象表现知情感。低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方法,把课文中语句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课文中的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情感上受到陶冶。
(五)写写,阐明心意知心境。课堂上的巩固练习,从内容到形式大多要设计综合性变式的题型,安排一个从易到难的坡度。目的是及时复习,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习惯培养”是一道成长膳。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学生每个习惯的养成都能促进学生的点滴成长。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终身受益。
(一)培养专心的习惯。由于低段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老师要运用一定的手段,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在阅读中批划,如:给生字注音;给难词注释;标小节号;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等。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二)培养好问的习惯。《论衡》里有句话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问、自解的习惯。
(三)培养积累的习惯。语言精妙,源之积累。课程标准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从一年级开始就该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高峰,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也可让学生准备摘记卡,在阅读中碰到好词好句,及时记录到摘记卡上。语言材料积累得多了,也就为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放时空”是一道营养餐。
一味地单线学习,就像天天吃一种菜一样,会乏味。如果能多种方式结合,开放时空就是再摄取不同的营养餐,让孩子们更全面地成长。
(一)课外阅读课内读,提供阅读的空间。很多一年级学生写作业显得非常轻松,作业很快就写完了。对此,我在学生写完作业后鼓励他们看课外书,只要作业写完,就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了,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来读。这样,同学们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读,这样阅读的气氛就逐渐形成了。
(二)定期开展读书汇报活动,提供成长平台。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参与活动,表现自我。根据这个特点,我在学生完成作业之余或活动课、晨会课上,常常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猜谜语”“識字比赛”“脑筋急转弯”等一些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在参与中认识到看课外书会增长知识和学问,会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三)鼓励家长参与,提供精神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利用家长会,我经常鼓励父母去想方设法让孩子阅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并且自己尽可能参与到读书中来,支持孩子阅读,和孩子一起阅读,使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
(四)推荐优秀读物,提高阅读质量。一年级学生识字少,他们喜欢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图书,可以向孩子们推荐一些经典童书,如《人间有晴天》、《胡萝卜种子》、《爷爷一定有办法》等。也可向孩子们推荐中国名著,外国名著等,让他们接触更多更有益的读本。随着年龄的增大,认识的提高,他们的阅读内容也应更广、更深。
关键词:趣味引导;方法引领;习惯培养;开放时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阅读,能让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也是重要的阶段,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认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
一、“趣味引导”是一道开胃菜。
芳香四溢、秀色可餐的菜品能引起顾客的食欲,而阅读就如品菜。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故事引趣——感受书的魅力。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外及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熏陶。
(二)设疑激趣——激发读书欲望。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想读书的冲动。
(三)表演生趣——感受读书快乐。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
二、“方法引领”是一道消化剂。
良好的方法是能让学生的阅读达到事倍功半的高效。就如菜肴中的烹饪技巧一样,它能让人更好的消化食材,有益于身心健康。其方法有:
(一)看看,感知事物知色彩。有些词句表述的事物具有直观性特点,如颜色、动作、形体等,教师可将文字描述的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紧密地与字词句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头脑里呈现出二者统一的形象。
(二)换换,辨析事物知本质。 对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句,在课文中换进去以后不改变课文或原句意思。这样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熟知的事物,来理解新知识,认识新事物。
(三)说说,比较鉴别知特征。 低年级学生思考问题往往缺乏深度,在教学中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些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并口头表达出来,把思维引向深入。
(四)演演,形象表现知情感。低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方法,把课文中语句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课文中的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情感上受到陶冶。
(五)写写,阐明心意知心境。课堂上的巩固练习,从内容到形式大多要设计综合性变式的题型,安排一个从易到难的坡度。目的是及时复习,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习惯培养”是一道成长膳。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学生每个习惯的养成都能促进学生的点滴成长。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终身受益。
(一)培养专心的习惯。由于低段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老师要运用一定的手段,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在阅读中批划,如:给生字注音;给难词注释;标小节号;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等。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二)培养好问的习惯。《论衡》里有句话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问、自解的习惯。
(三)培养积累的习惯。语言精妙,源之积累。课程标准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从一年级开始就该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高峰,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也可让学生准备摘记卡,在阅读中碰到好词好句,及时记录到摘记卡上。语言材料积累得多了,也就为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放时空”是一道营养餐。
一味地单线学习,就像天天吃一种菜一样,会乏味。如果能多种方式结合,开放时空就是再摄取不同的营养餐,让孩子们更全面地成长。
(一)课外阅读课内读,提供阅读的空间。很多一年级学生写作业显得非常轻松,作业很快就写完了。对此,我在学生写完作业后鼓励他们看课外书,只要作业写完,就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了,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来读。这样,同学们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读,这样阅读的气氛就逐渐形成了。
(二)定期开展读书汇报活动,提供成长平台。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参与活动,表现自我。根据这个特点,我在学生完成作业之余或活动课、晨会课上,常常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猜谜语”“識字比赛”“脑筋急转弯”等一些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在参与中认识到看课外书会增长知识和学问,会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三)鼓励家长参与,提供精神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利用家长会,我经常鼓励父母去想方设法让孩子阅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并且自己尽可能参与到读书中来,支持孩子阅读,和孩子一起阅读,使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
(四)推荐优秀读物,提高阅读质量。一年级学生识字少,他们喜欢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图书,可以向孩子们推荐一些经典童书,如《人间有晴天》、《胡萝卜种子》、《爷爷一定有办法》等。也可向孩子们推荐中国名著,外国名著等,让他们接触更多更有益的读本。随着年龄的增大,认识的提高,他们的阅读内容也应更广、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