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解和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结合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62-0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目前,据初步了解,在中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中职生入学初期,针对教学对象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情况参差,心理意志脆弱等主要矛盾,一定要帮助学生认清语文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科学观、进步观。
职业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 理解和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追求,并尝试和体验的。因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老师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只有积极性高,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睁大眼睛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仔细聆听学生的真切感受,怀着一颗慈爱而宽容的心去引导、启迪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智力发展差异,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心态反应等,秉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观念进行授课。教师若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和每一位学生交流,尊重理解他们,学生也会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二 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
1.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2.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新课导入得好,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新课情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方式灵活多样,现就常用的几种略作分析。
(1)时代背景导入法 。
这是常用的导入法。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2)释题导入法 。
分析课题导入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過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3)情境导入法 。
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4)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实物展示法。
上《景泰蓝的制作》时,先展示景泰蓝花瓶,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6)视频导入。
有时我们找不到实物,也不要着急,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鲜明的视听形象。
此外温故知新导入、图文导入、故事导入、聊天导入、名言导入、辩论导入、戏曲导入、数据导入、作者简介导入、动画导入等也是常用的形式。
一篇文章可以有好几种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导入这要因人、因文、因地而异,只要导入的精彩巧妙就是最好的导入。
三 结合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双重教学任务,针对许多中技生认为学好文化课没用的思想,教师在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重要性的教育之余,让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实践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在应用文《申请书 求职信》的教学中,讲解应注意的事项,与其将来面临的就业竞争,自我展示联系在一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又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了语文作为基础工具的应用价值。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美丽的图片,清晰的视频,条理的表格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人才能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宋、程颐语)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但我们也可以想到,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兰芳.《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
[2] 杜鹃.《理论与实践学》周刊,2009,(3)
[3] 河南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教学方法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4] 陈晓慧.《教学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1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62-0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目前,据初步了解,在中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中职生入学初期,针对教学对象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情况参差,心理意志脆弱等主要矛盾,一定要帮助学生认清语文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科学观、进步观。
职业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 理解和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追求,并尝试和体验的。因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老师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只有积极性高,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睁大眼睛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仔细聆听学生的真切感受,怀着一颗慈爱而宽容的心去引导、启迪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智力发展差异,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心态反应等,秉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观念进行授课。教师若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和每一位学生交流,尊重理解他们,学生也会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二 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
1.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2.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新课导入得好,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新课情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方式灵活多样,现就常用的几种略作分析。
(1)时代背景导入法 。
这是常用的导入法。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2)释题导入法 。
分析课题导入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過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3)情境导入法 。
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4)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实物展示法。
上《景泰蓝的制作》时,先展示景泰蓝花瓶,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6)视频导入。
有时我们找不到实物,也不要着急,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鲜明的视听形象。
此外温故知新导入、图文导入、故事导入、聊天导入、名言导入、辩论导入、戏曲导入、数据导入、作者简介导入、动画导入等也是常用的形式。
一篇文章可以有好几种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导入这要因人、因文、因地而异,只要导入的精彩巧妙就是最好的导入。
三 结合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双重教学任务,针对许多中技生认为学好文化课没用的思想,教师在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重要性的教育之余,让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实践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在应用文《申请书 求职信》的教学中,讲解应注意的事项,与其将来面临的就业竞争,自我展示联系在一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又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了语文作为基础工具的应用价值。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美丽的图片,清晰的视频,条理的表格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人才能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宋、程颐语)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但我们也可以想到,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兰芳.《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
[2] 杜鹃.《理论与实践学》周刊,2009,(3)
[3] 河南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教学方法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4] 陈晓慧.《教学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1